终于明白了“创设情境”的作用!
【发表说明】
本文为 石家庄 曹杰老师的《学习科学》作业,以下为全文转发。
————————————————————
通过对“语义情境化”原理的学习,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这之前,我所看到的“创设情境”教学案例,就是给学生讲个故事做引入,用一种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在课堂上串起各个教学环节,这种创设的情境跟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我始终认为“创设情境”没有意义,不太感冒。
通过学习“双重编码理论”,我知道只有语义系统必须与表象系统同时激活,学生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各个场合都在提“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也是一个老师的基本功。
对我的第二启示是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该怎么融合的问题。
过去的融合虽然知道要通过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但是总是很模糊,不清楚具体的内容,所以总是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练习题等方面设计的比较多。
现在,我又找到了融合的另一方向,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将重难点“情境化”。
不过,由此我又产生了一个疑问:
像“洋葱数学”之类的APP该怎么和课堂教学进行很好的融合?老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王珏老师注】
“洋葱数学”是一个极佳的数学、物理的学习网站/app
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微课
让人既特别愿意学、也容易理解理科知识
王珏老师家的孩子在上小学时,特别迷恋
(对,你没看错!就是“学习上瘾”)
我也曾经写过洋葱数学的推介文章,感兴趣可参考:
学生:看“洋葱数学”微课,比老师讲的有趣得多!老师该怎么办?
哈哈,孩子不会只抱着iPad看洋葱数学啦!——因为“洋葱物理"出来了!
————————————————————
【王珏老师的话】
曹老师最后提出的问题,可能是
引入一些好的App后,
好的微课的设计更加科学、情境感也更强、学生更容易学会
因此,那 课堂上也就不再需要老师“讲授”了。。。
在这种情况下,
还需要老师吗?
如果需要的话,老师还能做点什么?
老师的担心、或者思考,当然是有道理的
——既然学生通过微课(或其它资源)自己就能学会
那确实就不需要老师“讲授”了!
但,是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此结束了呢?
这就涉及到学习的两大过程
“输入”,与“输出”。
只有信息的“输入”过程
学生即使能完全理解
但这种理解也是浅层次的
要想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度
就必须要通过“输出”活动。
输出的形式和环节都有很多
做练习,就是一种输出
不过,其实做练习属于“知识应用”的环节
如果理解不深的话,做练习效果也不会好
因此,在”输入“完成后、在做练习之前,
有没有什么方法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呢?
——这就是老师需要研究、和开展教学实施的重点了!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了解、使用
王珏老师专门整理了 “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
包括: 语言输出、文字输出、视觉输出、创作式输出四大类
每种大类中,还提供了很多具体的输出框架
在学生开展“输入”阶段结束后,
老师可以参考以上输出式学习框架
选择合适的框架,组织学生开展“输出式学习”!
理解了“输出式学习”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掌握了“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
老师就不会发愁“学生都学会了、老师应该干嘛”了
只会嫌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
欲获得王珏老师整理的 《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
请到 本公众号首页,输入“ 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即可获得pdf文档!
————————————————————
欲系统学习"语义情境化“、“输出式学习”、了解“输出式学习框架”的使用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
付费课程:69元,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扫码进入课程: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