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的高职教育:求职难与招工难

职场江湖 2019-08-02 18:08:44 81

 

 

尽管毕业已有2年,但深圳一所高职院校信息专业的学生黄华(化名)求职 却一直不太顺利。

 

“投了十几家软件公司或网络公司,规模大小不一。但无论是哪家,只要一听说我是专科学历,几乎就直接拒绝了。”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黄华的故事只是中国高职生这一庞大群体求职经历的缩影。他们与本科生等同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但是这一身份却常常在求职时被用人单位忽略。

 

本报记者在深圳的调查显示,与高职生并不受欢迎相对应的则是,当前企业在技能型人才方面亦有巨大缺口,高职生求职难与企业招工难 并存“两难”,而随着产业升级,这种矛盾亟须解决。

 

企业和学生两难

 

近10年来,中国高职教育 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几乎已经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90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42所(含独立学院303所),比上年增加33所。 而在普通高校中,高职(专科)院校1297所,比上年增加17所。

 

1999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到2004年,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大专院校都已过渡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是,“技术”一词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学校名称中,企业并未明显地感受到。

 

宝安区福永镇一家塑胶工厂的负责人龙清对本报记者感叹说,技术型工人难招。

 

“在大工厂,部分技术岗位可能会由高职生负责,但他们的技术并非从学校里带来,而是在工厂培训得来。而小工厂没有实力去培训和储备技术型人才,需要的话只能找熟人介绍,而这可能花费几个月时间。”龙清说。

 

不少高职毕业生走向了与专业无关、缺乏发展空间的岗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颖对本报记者表示,高职学校毕业生大部分去了企业的一线工作,包括流水线岗位。

 

两年前,黄华毕业时多次应聘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但无果。无奈之下,去了本地一家电路板工厂做储备干部。面试时,黄华被告知先在普工岗位上学习一段时间,再转去管理岗位。

 

但他进去后发现,做的是流水线工作,毫无技术含量可言。“除非你表现非常好,否则一般的储备干部其实都是打杂的,生产部门哪个流水线人手不够,你就得补上空缺。”半个月后,黄华选择了离去。

 

但是即便是普工岗位,高职生也并不受欢迎。 龙清说:“学历低的人不挑三拣四,更能吃苦耐劳,待得久,而大部分高职生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去做流水线工人,一旦有机会,会立马跳槽。”相比高职生宁可招中职生。

 

本科学历似乎已经成为招聘的一道门槛。南山区一家外贸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应聘者若是有多年相关的从业经历,则不太看重学历,否则会看对方是本科。

 

“其实很多岗位并不需要本科学历,但设置这道门槛能为企业筛除一些潜在风险。接受过本科教育至少证明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新岗位能很快上手,而且综合素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上述公司负责人说。

 

教育乏力和社会偏见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基宏告诉本报记者,迄今为止我国仍以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不能培养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张基宏表示,虽然高职教育在发展本科层次的问题上已经有所探索,但力度不够。

 

深圳一家大型软件公司总经理刘保中长期与高职学校合作,对高职教育的乏力颇有感触。 他以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为例说道:“在IT业,知识更新非常快,基本上1年就会有新的技术出来,而在高校,IT课程可能还是几年前甚至10年前的。”他对本报记者说。

 

黄华在毕业时费力争取到一次面试机会,但“当时企业让我编写个程序,我一看就懵了,企业要求的程序语言学校根本没有教过”。

 

刘保中所在的公司在2005年开始走进深圳一所高职院校,尝试将真实的技术搬到教学中,并派遣工程师去讲课。“我们传授信息产业两三年以后才可能应用的技术,这样他们毕业之后就能跟产业发展同步。”刘保中说。

 

尽管投进了大量人力物力,刘保中认为与该职校的合作还是非常划算。“在深圳招聘具备我们产业知识的工程师比较难,所以需要中低级工程师时,直接从该校招聘。而且,这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度比其他员工高很多。”刘保中说。

 

刘保中补充道,从社会招聘的员工基本都是研究生,但很多高职生的表现比这些研究生还要好。内部招聘也帮他们节省了人力成本,“以前招聘一个至少得两三千元。”到目前为止,他们公司已经从该职校招聘500多名毕业生。

 

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这种合作模式难以普及。刘保中表示,因为要投设备和人力去教学,企业并不愿意走进校园,并且担心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投奔竞争对手;同时,学校也不愿放下身段去找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拒绝高职生的背后也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车洁认为,社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大多只能录取低分学生,考不上“大学”的才进高职院校或者民办院校。

 

高职毕业生就业也受到种种限制。“不能报考要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政府公务员或需要‘教师资格证书’的中小学教师等,形成高职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误读。”车洁说。

 

此前,车洁在《?望》周刊上发表文章则称,高职院校囿于管理体制束缚,不敢也不会“走出去”、“引进来”,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上,不能直接与企业、产业形成对接,毕业生的技术技能和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各种探索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提升迫在眉睫。

 

车洁认为,政府要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树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方法,服务于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车洁补充道,企业也应借鉴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先进经验,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向学校提出人才定制直接需求,同时在实习设备、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培训等各方面,探索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岗合作的新模式。

 

郑撼老家在河南,之前是名体育特长生,高考失利后,经亲戚介绍,来到与刘保中合作的高职院校。毕业时,因为出色的表现,被刘保中所在公司的软件开发部门录取。短短两年,工资已经由3000元涨到8000元左右。

 

接到本报记者的采访电话时,郑撼正在成都出差。与很多高职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不同,电话中,24岁的他雄心勃勃,他计划在两三年内从一名开发人员转型为项目经理,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

 

郑撼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学校与企业?产业进行了有效对接,但是拥有社会更多尊重的本科学历仍是他所向往的。“我们公司是根据岗位定薪酬,但在很多公司,薪酬也跟学历挂钩。”

 

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提升产业工人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发挥高职院校的终身教育功能,也是业界呼吁的重点。

 

车洁举例称,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其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更多是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

 

张基宏表示,高职生兴趣和文化课基础不同,并不是所有高职生都适合读本科,但至少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向上的通道。

 

对于如何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颖对本报记者表示,不能将一所高职学校简单地升级成本科,而是将某些专业提升到本科层次。“有些专业并不适合提升到本科层次,如:木工专业,快的话两个月就能学会。”

 

刘颖举例说,在加拿大,假如高职院校所在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是IT,那么在综合评价之后,该校可能将IT专业提升到本科层次,由该校直接授予本科学位。

 

刘颖认为,应用型的本科教育不能走普通本科的路子,以免市场不对接,产销不对路。

 

本文为OFweek公众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侵权投诉 楂樿亴鎵╂嫑闅惧悧 楂樿亴鍗囨湰绉戦毦鍚?/a>楂樿亴涓撳崌鏈毦鍚?/a>楂樿亴闅捐€冨悧 涓笓鍗囬珮鑱岄毦鍚?/a>涓笓鑰冮珮鑱岄毦鍚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