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退休人员都悄无声息走了,原因有三个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个人到退休的时候,会有人欢送,甚至举行欢送会。
也有人,在退休之后,还被老同事频繁联系,希望得到一些经验。
一些年轻的同事,为了更好地工作,提着礼物到刚刚退休的人员家,拜访,请教。
现实和想象,去区别很大的,若是生活在想象中,那肯定是要失望的。
多数的退休人员,都是悄无声息地走开,连和同事告别,都显得多余。
01
容身多年的职场,没有太多的人情味,不值得留恋。
有人说:“职场上没有朋友。”
这话不一定对,但是大部分的情况是对的。职场上遇到朋友的概率,真的很小,毕竟大家都是利益之交。
应酬的时候,可以称兄道弟,论资排辈,但是放下酒杯,还是要勾心斗角。
最可怕的是,树倒猢狲散。
三国时的孔融,因为“几岁就懂得让梨”而出名,后来投靠曹操,做了北海相等职。
他还是“建安七子”之一,和祢衡是忘年交。
可是孔融被曹操处死的时候,没有人敢去收尸。
京兆人脂习,和孔融有一定的交情,想办法安葬孔融。
毫无疑问,大家都怕和孔融扯上关系,得罪权贵曹操,引发灾祸。
还有隋朝末年的瓦岗军首领李密,投靠唐朝李渊后,又反叛。最终被李渊剿灭。
李密过世后,原有的部下,都不闻不问。毕竟,此刻是李渊的天下了,哪一方的利益更多,都清楚。
唯有大臣李勣,念及旧情,上书李渊,要求安葬李密,并为其披麻带孝。
人有一个不好的本性:趋炎附势。
人到了职场,其根本是为了得到利益,也一直在想,投靠对自己更有帮助的上司,到更有价值的圈子中去。
当一个人失去了价值,或者被大家孤立时,那就意味着曾经的熟人,都已经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都说,人走茶凉。
事实上,人未走,茶先凉。
把利益看重,把人情看淡,这样的习惯,也让很多人在退休的时候,已经没有留恋的心思了。
曾经在职场上,也是因为身不由己,才和大家交往。既然到了退休,那就不要忍受了,该活成真实的自己了,舍去无数不多的人情味,是首先。
02
悄无声息地离开职场,是一种高贵的人品,不给谁添麻烦。
退休的那一天,还请大家吃吃喝喝,或者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除非是大人物,对社会举足轻重。若是一般的工作人员,还是算了吧。
人要有主动离开,轻轻离开的自觉。退休了,不麻烦谁,也不要谁来麻烦自己,简单就是贵气。
北宋宰相王安石,主张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后来他迫于守旧派的压力,辞官隐居到江宁。
离开京城的时候,他坚持轻车简从。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写了王安石退隐时的场景。
王安石的夫人,收拾行李,把大部分的钱,捐给了寺院。
启程的那一天,有官员来送行,王安石拒绝相见。然后安排一条民用船,由黄河溯流而下。
在半路上,他叮嘱奴仆江居:“凡一路马头 歇船之处,有问我何姓何名何官何职,汝等但言过往游客,切莫对他说实话,恐惊动所在官府,骚扰居民不便。”
学者朱熹对王安石的人品,给予充分肯定:“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职场对于王安石来说,是一片伤心之地。
他能高瞻远瞩,但是守旧派不允许他这样做;他的变法,也受到猜忌,被打压。一片丹心去,却带着寒心回家。
事实上,不管是谁,在退休的时候,都是有失落感的。
既然自己很失落,也看淡了人际关系,还不想被人看笑话,那就安静地离开。回家的时候,也会更加从容。
03
退居二线多年,早已被大家遗忘,没有什么存在感。
很多单位,在员工五十多岁的时候,会安排退居二线。也就是把主要的位置让出来,给年轻人。老员工也就靠边站,敲边鼓,工作的内容不再那么重要了。
若连续多年,都在二线,工作的内容也是无关紧要的,那么很快就会被边缘化。
长期被边缘化的人,在单位上,往往是可有可无的。一些重要活动,不会参与,主要责任,不会承担。
还在上班,就可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了快要退休的那几个月,可能是人影都不见了。
办好退休手续,然后也不要去办公室拿什么东西。安静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也有一些打工人,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单位收留自己,就不错了。单位也只是把老员工,安排到扫地、门卫、厨房等岗位,多一个少一个,都无关紧要。
本来就没有存在感的人,退休了,也如一粒尘埃,悄然飞走一样。
04
退休,是一个人往后退,去职场之外的地方。
职场里的热闹,就不要贪图了。若是有同事组织送别宴会,能推脱就推脱,如不能推脱,最好是自己买单,别欠一份人情。
一些客套的话,也不要相信那么多,大家都只是表面客套而已;对于返聘,非必要不要去答应,不要争取,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消失沙滩上。
往后余生,能够好好爱家庭,更加珍惜老伴,去带娃,都是不错的选择。
留恋过去的一切,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职场 孔融 人员 曹操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