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求职者的空窗期,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做法

职场江湖 2024-04-04 23:00:15 29

原标题:接受求职者的空窗期,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做法

“职场人的简历不敢有空窗期”近日成为热议话题。求职时,按时间顺序写下详细的工作经历是简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如果两份工作之间间隔太大,可能会成为求职的障碍。

一般来说,两份工作之间两三个月的空窗期,可以认为是求职所需的时间,而一旦超出两三个月、半年甚至更久,公司难免担心。在求职网站上可以看到,部分公司在公开的招聘信息内直接写明“岗位要求最近离职空窗期3个月内”“近段工作空窗期不高于5个月”等要求。

现在有空窗期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因为求职的难度在上升,很多人为了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得不花上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很多人主动寻求空窗。

根据劳动与收入关系的经济规律,在收入低的阶段,人们会用工作换收入,愿意更多地工作,而随着收入持续提高,收入的边际效应开始递减,劳动者会倾向于宁愿减少收入,也要多休闲。把休闲换作一种多元化的生活也是成立的,现在这已经是一种趋势。人在工作的时候,忙于上班,很难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两个职业之间的空窗期,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原有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尝试更多体验。

很多人、特别是女性,可能是为了备孕、生育和照顾孩子;有些人会去远行,体验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会从事一份灵活就业的职业,比如,运营自媒体账号;还有些人会考公考研,或者参加职业培训,考各种职业资格证;甚至有人什么都不做,就是为了这难得的可以摆脱工作压力的自由时光。通过暂时停下职业发展的脚步,很多人调整了心态,提升了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求职者会主动寻求空窗,但公司却不喜欢空窗。

首先,这是因为公司会觉得,长时间不工作,再次回归职场,适应方面会有一些问题。有些行业发展快,技能更新快的岗位,对连续工作经验和持续的专业技能学习有较高要求,长时间不工作意味着技能跟不上。

其次,这可能源于公司想要一个确定感。没有空窗期,就可以做背景调查,打电话到上一家公司问,社保也能查到。但如果有空窗期,这期间这个人做了什么,公司完全不知道。求职者会说是想放松,或者去旅游了,但公司是没办法证实的。万一是因为违法犯罪,或者生了一场大病,对公司都是一种隐患。

最后,空窗期长,可能意味着经济能力强、负担轻、心态好。而这对公司来说未必是好事。这意味着这个员工对工作不会很紧张,工作中的服从性可能会比较低,甚至还是闹事的刺头。

面对公司回避有“空窗期”的人,如何用话术去解释“空窗”,也成了求职者的必备技能。网上有很多相关的包装话术和指导课程,但这种不真诚的方式很难得到想要的结果。话术有着相似的套路和规律,招聘者每天面对很多应聘人员,早已熟悉了这些套路,如此可能不但不能达成隐瞒的目的,反而留下负面印象。

其实,良好的沟通是消除“空窗期”歧视的好办法。求职者可以主动与公司沟通,自己在空窗期到底做了什么,并尽量提供可信的证据。

在硬币的另一面,公司也要正视劳动力市场的现实。

首先,现在经济承压,就业压力大,一旦失业无缝衔接并不容易。求职产生的空窗期正在变长,很可能从以前的两三个月、半年,变为一年甚至两年。

其次,公司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特意选择在空窗期去过一份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

最后,随着经济发展,员工的服从性、工作对个人的重要性都必然下降。所谓90后、00后整顿职场,也是这种大趋势的体现。公司不必执着地寻找那些生活压力大、好管理的员工,而应该推行更人性化、更尊重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企业文化。

所以,单纯通过避开的方式来进行这种粗暴的筛选,是不合适的。就事论事,接受求职者的空窗期,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做法。 □ 刘远举

职业 生活 收入 公司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