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博士靠「修改简历」逆风翻盘
你会花钱做求职辅导吗?我,985毕业博士,如果在一年前,我会坚定地认为“花钱做求职辅导”就是在“交智商税”。但在漫长而煎熬的求职过程中,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花钱做求职辅导”这个看似陌生的概念,或许,“付出”真的有“收获”。尽管在内心深处依旧把它当做一个心理安慰。同时,我也会下意识的听从“成功人士”的建议。
很多年轻人的简历就是灾难,储殷教授说,很多年轻人天天喊工作难找,但让他做个简历又不认真做,拿一张A4纸(简历),所有单位像发小广告一样发一圈。
难道我的简历在招聘官眼里就是“灾难”?大家都说简历是一个人的门面,也是一个人在职场竞争中的敲门砖。我明白,一份优秀的简历可以让面试官对应聘者有初步的了解,甚至在无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产生好感。
但作为一名博士,一名求职高校的博士,难道罗列论文成果还不足以说明自己的实力,而且高校看的不就是论文吗?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底层逻辑没有错,错在了方式方法上。
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我的定位不够准确,应该降低要求;我的方向不对,应该改变路径...面对各种各样的“指导”,在求职低谷期,我一度怀疑自己的要求太高、方向不对。作为一名985毕业的博士,找一所普通本科、211高校的教职工作,要求真的很高吗,坚定高校不去企业有错吗?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没有错,但错在求职的方式方法上。
去年已成功入职某中部高校的同学,说我的一切想法没有错,但抵不过时运不济,抵不过同批都是优秀的竞争者。同时,他还为我推荐了许多的求职渠道,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自己求职的痛点和难点,也意识到自己的简历真的就是“灾难”。我把自己获得的启发和收获整理如下,希望对正在求职的伙伴有所帮助。
1.在简历中简单罗列论文不恰当
大家写学术科研成果时往往以时间顺序来写,还有博士会把一作或者影响因子高的论文排列在前面。然而,大部分博士往往会忽视自己所申请的岗位和学科专业。
指导老师说,高校在看简历时,不仅关注论文数量,还会特别关注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招聘岗位的匹配程度。换句话说,文科博士避免应聘理工岗位。此外,在编写简历时,应当突出过去的研究成果与所申请岗位的学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以便招聘方一目了然,并能够看出求职者的真诚。
博士应尽量避免泛泛地编写简历,而是要对自己所申请的高校和岗位进行充分调查,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简历。这样做才会事半功倍。
2.在简历上附上同行专家学者的推荐建议
高校的许多职位要求博士提交导师或者同行专家学者开具的推荐信。建议将优秀的推荐建议提取出来,添加至简历,以展示个人的潜力和专业水平,以便给招聘方留下深刻印象。前提是推荐建议必须是正面的,并且学校没有强调推荐信不能经过自己手中。
在这里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学术桥的“学术体检”服务,它可以为博士提供基于求职和科研发展的指导服务,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我们提供综合性评议,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学术优势和弱项,挖掘学术潜力和能力,找准研究目标和方向。求职迷茫或者学术科研方向不定的博士们,可以尝试一下。毕竟都是同行业的学术大拿,其指导意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除此之外,无关简历撰写,但事关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调整心态,展现出自信、专业和认真的态度。不要因为过往的失败而变得畏畏缩缩,也不要一味降低自己的要求。只要自己认真准备了,就大胆、自信的展示出来。记住,是我们在挑选岗位,不是岗位在挑选我们。
在此处,请以我为借鉴,屡遭失败后,尤其当招聘官询问我是否已获得offer时,我感到极度紧张,担心回答不当,给招聘官留下负面印象。实际上,诚实回答,表明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薪资待遇不尽人意即可。
据学术桥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72%的博士,毕业后有超3个月的空档期,57%的博士表示,空档期不会成为求职的拦路虎。所以,有空档期很正常,不用过度担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简历、放平心态,我的求职之路迎来了新的“转机”。有针对性地投递了几所高校后,都获得了反馈,有望进一步深入沟通,拿到offer也指日可待。
祝愿所有的博士都能够在求职的大道上逆风翻盘。
文章最后,推荐求职有困惑的博士不妨关注一下市面上相关的指导服务。请第三方机构协助,邀请小同行专家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发展潜力、学术发展规划进行、求职能力”等维度的开展的评审、检查、评价,对自己有更一个更清晰的解。
学术桥“分类+小同行+第三方评审”评审评估服务,已服务400+所高校,11万+被评人,出具30万+份专家评审意见书。以上学术桥的相关服务,在服务大数据的基础上,已服务众多博士在“硕博毕业论文的评阅指导”、”青年教师的求职评估和职业指导“、”青年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术水平评价和发展规划指导“方面的需要。
招聘 学术 求职 服务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