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平替」是怎么成为求职新宠的?

职场江湖 2024-03-24 02:00:12 115

原标题:「大厂平替」是怎么成为求职新宠的?

文 | 阑夕

2024年,脉脉上出现了一个新的职场热词:「大厂平替」。

消费领域的平替概念,已经不再新鲜了——「不是XX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甚至成了一句朗朗上口的宣言——但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对雇主标准主动降级的,还是不太多见。

脉脉甚至出了一份报告,尝试捕捉这种微妙的就业风向:在大厂云集的新经济行业,人才供需比也大涨到了1.98,相当于2个人里就有1个在匹配自身期待的岗位竞争里落败,寒气的蔓延让2024年春招季的求职压力变得空前巨大。

这才有了以退为进的选择:与其削尖了脑袋拼命把自己变成大厂需要的形状,不如……放弃部分待遇预期以及伴随而来的竞争环境,转而奔赴规模相对更小、但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性上表现更优的公司,甚至有高达55.5%的用户表示愿意降薪去平替公司。

有用户在社区里发帖,讲述自己离开大厂加入平替公司之后的改变:9点搭乘班车,工作前先吃早饭,午饭之后睡一觉,下午5点不到打卡下班,然后去菜市场买菜,吃完饭还能出门遛弯,晚上8点半准时上床追剧……

朴实无华的白描,却引起了同龄人的羡慕如潮,评论区里有80后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父母们好像就是过的这样的日子,每天放学回家,家家户户都会飘出下锅炒菜的油烟味道,不知道为何到了自己这一代,能在「新闻联播」开始前就把饭菜摆满桌子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了奢望。

是啊,为什么呢?

· · ·

带着寻找答案的目的,以及出于当代年轻人应对趋势的好奇,我和脉脉上的一个年轻人风风——半年前从一家「宇宙级」的大厂离职,换赛道去了一家近千人的「大厂平替」——聊了聊她是如何重新认识一份工作的意义的。

风风之前在的大厂,以高速的增长、明星的产品和优渥的薪酬闻名于世,早期员工在套现期权之后带着数字不菲的财富资产提前退休曾经刷遍了行业媒体的头条,而风风曾以应届生的身份加入这家大厂,并在工作了5年后,决定彻底摘下它的工牌。

严格来说,她不是带着怨言离开的,甚至对于同事间的情谊也很是不舍,只是每天上班到了工位上,都充满了某种无力感——身处于庞大机器里的一块零部件的无力感。

风风在大厂的这5年,正好经历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周期尾声,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新赛道可供大厂们调兵遣将前去卡位,机会窗口的徐徐关闭也让身在其中的执行者们不再理所当然的享有上升机会,风风入职大厂时的序列号已经到了五位数开外,她能听到前辈们拼出暴富身家的传说,却没有了续写传说的门票。

所以智者才早有言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有自己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脉脉上对于大厂的吐槽,普遍集中在业务高度成熟化之后、个人成长的空间不存在了,「公司不关心你有没有成长,你也没有余力去想有没有成长,你就是来干活拿钱的,钱确实给得不少,但也就只有钱了。」

风风说她在大厂当螺丝钉的感触就像是回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但自己又不知道、也没法问这些事情的价值如何,更不知道外边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她担心自己的职业能力会因此废掉——成了一颗连型号都被磨掉了的螺丝钉。

没想到的是,在尝试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中,风风发现了「大厂平替」作为宝藏般的存在。

· · ·

在脉脉上,「大厂平替」的员工,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公司本身更加活跃,因为公司或许有着光环大小的分别,同为用户的员工却享有阳光普照的发声权利,他们对于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分享,事实上影响着那些想要「换个活法」的人。

甚至是他们在脉脉上的社交关系,都成为了「大厂平替」公司招人的重要来源,有用户精准的结识了目标公司的员工,在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后,公司员工的内推,不只加速了招聘流程,也帮助求职者达到了背书效果。

「大厂平替」的话题火了之后,很多和风风一样的年轻人,各自讲述了他们是怎么重新做出职业选择的,其中最大的共识很有意思,就是不能再被工作给欺骗了——这种欺骗,既指的是初出茅庐的自己对于工作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是来自HR们天花乱坠的嘴。

只有入职之后才能发现工作的种种缺点,这在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本不该存在,很多时候,更换工作的损失厌恶,也是阻碍他们实现求职自由的原因之一,而脉脉的作用,正好体现在了帮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的环节里。

毕竟,跳槽虽急,却不值得贸然。

包括风风在内,不止一个用户都在潜意识里,把脉脉当做一个类似「旁观者」一样的第三方职场平台。脉脉的社区透明度,让任何公司都难以豁免于被评价,而这些评价交错汇聚起来,就构成了陈放于每个人心中的一杆秤,而在深入了解并权衡一家公司的好坏之后,再去入职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毕竟,发现和被发现,对于求知和雇佣双方,都是刚需,很多时候是有力量在设法抬高成本——比如臭名昭著的竞业条例,或是真假难辨的岗位包装——脉脉多年以来都在试图推倒高墙,而每一个成功奔赴「大厂平替」的选择,都在证明平台这么做的价值。

风风一直说她很幸运,毕竟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贸然更换工作——尤其是不符合传统思维的选择——是有着一定风险的,但多元化的求职态度,已经被当代年轻人广泛拥抱。

脉脉的那份报告里有一处细节,在对「大厂平替」的接受度上,应届毕业生的抵触情绪是最高的,有1/3宣称自己只会考虑大厂,但是工作年限越高,对于平替公司的考虑程度也会越高,很有祛魅的味道。

风风恰好也属于对「大厂平替」接受度比较高的职场年限里,在很多和她一样的职场人看来,脉脉是一个打破信息差的职场平台,很多所谓的平替公司,在传统渠道里本来没有被发现和了解机会,更不用说去和大厂抢人,反过来也是,在广撒简历的求职方法早就过时的今天,能够确信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也和年轻人们敢于「锐评」公司情况有关。

她在脉脉上算是「潜水党」的一员,但身边有不少朋友都是活跃的发言者,而那些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汇聚起来又会帮助风风这样的用户完善自己对于一家陌生公司的看法,甚至直接和在职员工在线交流,这样「高匹配度」的社交氛围,在中文互联网里,可能还就只有脉脉能够提供。

· · ·

今日的互联网大厂,在办公福利上的投入大多不遗余力,Google式的食堂早就不再让人感到新奇了,健身房、台球室、淋浴间……似乎一切都在重新把公司打扮得如同家一般的舒适。

只有少数不那么和谐的声音指出了其中的「陷阱」:表面是看似完善的福利设施,实际上是想要替员工模糊掉工作与生活的分界,在办公室里待得越是浑然忘我,就越是不知不觉的给公司贡献了超额的劳动力。

就像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那座满是狐猴的小岛固然充饥解渴,但终究是要逃离掉的。

风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熬夜,之前在大厂的错峰上下班政策,一度让她觉得非常适合自己的「体质」,但是作息推迟的代价则是,每天回到家的时间也随之「弹性」起来,除了上班就是吃饭睡觉这种刚性需求,留给自己支配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渺小起来。

风风去年年底入职了一家潮玩公司,在通勤距离变得更远的情况下,她在家里的时间反而增加了,因为大厂一般都有晚班打车的补贴——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个「陷阱」——出于不能亏待自己的心态,在工位上拖到10点之后再下班,也是大厂员工们的潜规则。

但在新的公司,风风才重新确认,错峰带不来幸福感,弹性也带不来幸福感,对于自己幸福感提升最大的,其实是规律的、准点的工作制度,更加有利于员工找回生活的边界。

对于换工作这件事情,风风的父母倒是有着意料之中的担忧,在他们眼里,大厂就像是一家很有保障的单位,会提醒风风要慎重考虑,也不要以为换了工作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务必摆好心态,而风风也以实际的改变,得到了父母以及身边朋友的支持:

她在平替公司有了更多的职权,可以参与到项目的主导层,也对工作的价值产生了正反馈,身体气色和心理健康的显著好转,非常有力的证明了她的决定对错。

· · ·

很难说「大厂平替」就是脉脉发明出来的概念,这有点像米开朗琪罗所说的,大卫原本就藏在原石里面,雕塑家只是把多余的石头敲掉,让它重新出现罢了。

换句话说,无论是脉脉这样的求职社区,还是「大厂平替」的意外走红,让年轻人知道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并且能够行使这份权利,才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不卷了」永远只会是一句气话,喊完之后继续加班,再多的点赞和支持,都无法促成真实的改变。

风起于青萍之末,却也不能止于青萍之末。

都说「钱多事少离家近」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只有在做减法时,才能明白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像是风风这样的年轻人,认为重获欣赏落日余晖的机会很重要,并身体力行的做出自我调整,本身就有「飒」的一面。

而我喜欢她的经历在于,她在鼓吹成功学和宣扬躺平论这两种最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吸引流量的极化叙事之外,贡献了本色的求职视角,在「大厂平替」的选择背后,是争回劳动主导权的坚定决心,为此可以毫无眷恋的放弃所谓的大厂光环。

曾经,公司用性价比衡量员工值不值得留,现在,员工用性价比计算公司值不值得去。

当然,大厂们的工牌依旧值钱——有人在和对象在纪念日发半裸自拍到朋友圈时还带着字节工牌——但在潮水退去之后,深埋于沙滩里的宝藏贝壳才有机会重见天日:除了不卷的意志,还要有不卷的去处。

大厂 带着 用户 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