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新中产的心声:“我月薪三万,但活得不如狗”
日前,金原投资集团和胡润百富共同发布了《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一场关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
大家讨论的话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什么样的收入群体才能进入“新中产”圈层?“新中产”圈层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维持住“新中产”的身份?
1、新中产的定义:家庭年收入均值65万
报告中指出,平均年龄在35岁,家庭年收入均值65万,获得本科及以上良好教育,更偏爱金融投资、TMT等热门行业,已晋升为企业管理层或从事专业性自由职业。
他们大多数已经成家并且育有子女,父母安康,有房有车。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要求不断修己,不愿落后于人。
从直观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行业分布前5名中,新中产人群有30%的比例分布在科技/媒体/通信行业,有18%的比例分布在制造业,有11%的比例分布在房地产行业,有6%的比例分布在贸易行业。
而在学历分布上,本科学历占到了72%的比例,硕士及以上占到了24%的比例,大专学历仅占到了4%。如果你默认为自己已经属于“新中产”圈层的人,那你的学历和从事的行业是否位列其中呢?
2、新中产的分布:北上粤浙毫无悬念
那么,报告中的这些新中产家庭,都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呢?北京、广东、上海、浙江这四大省市的占比,要远远超过其他的省市,这也反映出这四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活力。这四大省市的占比情况加起来已经达到了63.12%,占据我国中产群体的大半壁江山。
3、新中产的生活:花钱更合理
报告指出,新中产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约50万元。事实上,新中产人群在消费方面更加合理,相比较价格,他们更在意消费品内容所附的内在品牌以及可赋予他们的额外附加值。
年入65万?可支配收入50万?开40万的车?有1套以上房产?喂!醒醒!
大多数“新中产”的心声:
我们没你想得那么光鲜
没人知道新中产的生活真相是什么样的,可能连这些所谓的新中产人群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从而实现人生自由。
表面上看,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光鲜的,买得了奢侈品,坐得起头等舱,生活样样精致讲究,但他们的焦虑不比普通人少。
可能因为他们害怕这种光鲜的生活难以持久,害怕被后来居上的年轻人拍死在沙滩上,因为他们的身体不再年轻,内心有所束缚,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难以启齿的尴尬。
是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总有那么点虚张声势。比如年初朋友圈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说的就是:一场流感掏空一个北京中产。
在事业上,中产绝大多数是替别人打工的,工资是他们的唯一收入。在生活里,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贷款,生不起病,离不起职。
看起来中产收入是挺高,但相比生活成本,生活品质并不会有太多提升。不止是生病,因为加班熬夜过度而脱发、失眠、身体变差,甚至是猝死,也是很多见的。
安全感的缺失还不是新中产焦虑的主要源头。口袋空空,存款为0的我,觉得也没什么,只要自己不偷懒,还不至于露宿街头,真正让自己觉得生活无力的,是各种各样债务。
而困扰新中产阶层最大的一种债务,就是房贷。说实话,在中国的普通上班族,没几个人能够轻松买得起房子(特别是一线城市),都是父母掏大头,再自己东拼西凑。
好不容易筹够了首付之后,每个月的月供也都在消耗中产的现金流。当今社会,房价以惊人的速度暴涨,而年轻人们也都盲目进场,成了房奴。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恐慌性买入,是因为“房价永远涨”而产生的“未来买不起房”的恐惧,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承受力之上。
当然,还有的就是像配种一样相亲市场,也逼着人去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房奴。“没有你的房子,就没有你的房事”这真的太现实。
所以说,在沉重房贷表面上,你说他们没有财富吧,也不是,毕竟他们也是真金白银买下的资产。但你说他们有财富吧,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因为如果资产无法变现,那就只是纸面财富而已。更要命的是,当房产变成不动产,除了月供,还有未来的房……总之,这个群体,未来的方向还有待考量。
月薪三万,我过得不如狗
以前,我们总听专家说,一个国家里最好的社会结构应该是这种橄榄型:中产阶级多,两端阶级少。他们说,中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不会因吃不上饭而绝望,也不会因没追求而止步。
于是,社会上各种猛烈追求“中间阶层”的建议和方案都出来了,大家总有一个感觉:成为了中产,日子就能过得舒服,就能无忧无虑了。事实上,很多人发现,与其说中产是人生奋斗的终点,还不如说:那才是一条起跑线。
因此,我们近年也多了一个新词语:
“被中产”——指的是很多在对生活有无限忧虑,债务缠身,但恰好努力加班工作所得收入高于贫困线,恰好蜗居在一二线城市,恰好用上了一台苹果手机,就被人误当成了中产阶级的现象。
有专家解读,中国近年储蓄率的下降,是由于内需增强,消费升级所引起的,这样的解读不无道理。但巨大的生活成本的上升,也让很多人的储蓄开始减少。特别是,普通人/中产阶层的余额。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在中国储蓄最多的10%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称之为储蓄较多,他们占全部的25%。最后,剩下55%的家庭,他们储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那么,他们的储蓄都花在哪里了呢?从目前新中产们所关注的生活重点来看: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依然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收入上“中产”了,但我们的生活,还没有中产,或者说,我们还远没到“生活”的地步,我们只是“活着”罢了。
“我月薪三万,但活得不如狗”并不是一句夸张的“气人话”,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记得前两年我看某一个大型相亲节目时,一个女嘉宾问台上的男嘉宾(月入肯定不止3万,而且有房有车):你平常有什么生活爱好吗?那个男嘉宾估计真的被问楞住了,可能他想到自己平常除了上班加班下班赚钱养家外,还真的没有什么爱好,他就很直接地说:我的嗜好,就是赚钱。
也许是这个小插曲太平凡了,也没多少人记住,但这句话在我脑海里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总能看到,那些平常看上去收入不错,生活也挺光鲜的人,他们也会为几十块钱的押金而大排长队,也会为几块钱的停车场费而不依不挠,为了买到打折产品而熬夜抢购。
他们的周末或假期从来不出门,一出门就是去加班,在家煲剧打游戏,因为出门去逛就是要花钱啊!他们害怕生病,高烧戴着口罩也要准时到岗打卡。他们不谈梦想,不谈爱好——别问,问就是爱好赚钱…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新中产,都是经历过贫困阶段,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我们都穷过,因此我们心理上更怕穷,怕那种“血崩式返贫”;因此,我们过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是时候从“收入型中产”向“支出型中产”转变了!真正的中产,不止是收入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活水平、社会安全感的大幅度提升。
与其说中产是形容某种收入的阶层,我更愿意理解成一种状态,一个环境。在那个“中产的环境”里——们是安居乐业的,不会担心因突如其来的疾病、意外让自己变成了弱势群体后就会坠入深渊,我们依然能够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一个平等没有歧视、福利健全且公平的制度。
在有福利与保障制度兜底的情况下,我们也才会敢于创新与拼搏,敢于去追逐梦想,因为我们不用担心万一失败了就会让自己万劫不复,无法东山再起。
更重要的是,无需担心子女后代的抚养教育,父母以及自己日后的养老需求。不能因为看到中产收入的光鲜而沾沾自喜,他们背负的债务与承受的焦虑,才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
某种程度上,中产也只不过是一株难割一点的韭菜罢了。
本文为OFweek公众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侵权投诉 中产月薪大概多少 月薪多少算中产 中产年薪 物产中大月薪待遇 年薪多少万算中产 月薪6000 新开产线 中国年薪税后多少钱算中产 沈阳月薪多少是中产 新产线包吃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