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作品推选丨基于大数据的“四精型”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
钱云光 张凤寒 吴娟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丰富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开启了高校学生工作智慧化发展的重大转型和变革。本案例以精心教育、精细管理、精致服务、精准评价为核心,立足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具体实践,着力探讨大数据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实践创新路径,以期为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将大数据广泛运用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之中。经过4年多的努力,我们通过建立学生数据中心,动态采集全校18个管理部门、200类共3.4亿条数据;研发“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对采集来的多元异构的学生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加工和修复,并进行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实现教育结果的预测和可视化展现;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四精型”(精心教育、精细管理、精致服务、精准评价)学生工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网络育人的新路子。
(一)精心教育,提高思想教育针对性
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自主研发学生网络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海量获取并处理学生上网行为数据。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一系列手段,经过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应用协议解析、主题分析、行为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掌握学生喜欢的网络资源、关注的社会热点、访问的站点规律等,通过文字、图表等形式,自动生成学生上网主题报告和上网行为报告。为学校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引导,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创新两课教学方式。研发“思政智库”系统,依托学校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对校内外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等数据的实时抓取和分析,并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自动生成热点分析报告,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快捷了解热点事件走向以及学生主要思想动态,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提供全面支持。
(二)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科学性
进行学生个体“画像”。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和科学性的教育方法。我们开发的学生画像系统,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生活规律、行为习惯等若干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学生异常行为的实时监测、预警。目前,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进行的学生成绩排名预测、课程挂科预警、抑郁倾向预测,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吻合度超过90%以上。及早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掌握舆情工作主动权。
建立学生成长“公式”。分析优秀毕业生在校全过程数据,从他们在校的学业成绩、实践经历、文体活动、生活规律等数据中抽取共性特征,并进行公式化描述,尝试构建毕业生学习经历、生活轨迹和就业去向的关联模型,给在校学生提供成长优秀轨迹。目前,该“公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新生入学教育中,优秀毕业生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起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三)精致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性
提供个性化校园文化服务。开发“抢票”系统,在线实现各类讲座、演出及校园影院的门票申请和发放。通过系统后台提前了解学生申领情况,帮助管理者适时调整讲座及演出类型、规模。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反应情况,调整活动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此外,研发了成电智讯系统,实现有针对性的推送各类活动公告及相关信息,提升校园文化的体验感、获得感。
开发针对性校园招聘系统。依托“面聊”APP等移动平台,建立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抓取并分析学生对意向就业地域、单位类型、岗位类别等方面的需求数据,以及用人单位对意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学历层次、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信息。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推送适合的工作岗位,又能根据用人单位要求推荐合适的学生。目前,该系统在实现学生精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精准评价,提高评价指标合理性
精确评估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依托“面聊”APP开发“荣誉勋章系统”,用青年学生广泛喜爱的文字、图形作为勋章,详实记录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参与情况。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定,自动生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既可以使管理者准确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又可以使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生综合能力。运用生活化的场景、日常化的活动、具象化的载体,推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网络空间延伸。
精准评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采集分析包括学生家庭信息、在校消费情况等在内的20余项数据,通过人工评价与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准确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进行动态管理。系统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应急程度等划分资助优先级,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个性化的资助菜单,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资助,将扶贫、励志、助成才的资助育人理念落到实处,切实提升了资助育人质量。
三、主要经验
通过海量、动态地分析青年学生学习成长中的感知数据、行为数据、社交数据,精准探究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和规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移动化、精准化、智能化。
(一)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移动化”。通过“面聊”APP提供的校园免费wifi可以实时掌握学生校内网络行为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我校已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以“实名”方式入驻,更有近万名外校学生自发下载使用,为更好地把握学生网上行为、开展思想引导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在学生党员群体中推广移动党建平台“智慧红云—成电先锋”APP,学生通过手机端进行党校学习、支部活动、支部会议等,通过后台获取学生参与支部活动、缴纳党费等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党建数据可视化。成电先锋”APP上线仅一年时间,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学习的覆盖面和活跃度都大大超过传统模式。清水河畔BBS移动端、移动支付平台“喜付”、移动阅读平台“微书房”等移动应用的上线运营,增加了“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的数据获取途径,丰富了学生的移动体验。
(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化”。通过“画像系统”全面获取学生的各类数据,并实现预测与预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行为数据,提前预知学生心理、学习、生活、社交等个人状态,准确判断学生个体“抑郁易感”、“挂科较多”、“家庭经济困难”、“宅宿舍”、“毕业即失业”的可能性,对学生个体开展精确预测预警和及时干预引导。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可实现自由PK,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数据化的科学路径。该系统的开发,引导教育者将后置性应急管理转移到前置性教育引导,从而提高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的有效性。基于“面聊”APP开发“抢票”系统,在线完成学生文化类课程选修、各类讲座及大型文艺演出门票领取、电影票购买。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学生喜好程度、选择情况,适时调整课程安排、讲座及演出类型规模、电影排片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智能化”。借助大数据平台“思政智库”系统,自动抓取和分析各网络平台数据,生成当前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热点分析报告,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借助大数据平台“官方简历”系统对学生数据提供验证,着力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并加以引导,极大调动起学生诚实守信的主动性。学生校园“荣誉勋章库”,全方位记录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团学活动等第二课堂情况,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和行为引导带来一种全新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根据不同用人需求生成合适的简历,并由辅导员进行认证后推荐给企业,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创新了服务内容与方式。开发“奖学金系统”,学业成绩自动导入,学生自助上传比赛获奖、社会实践等评定材料,辅导员进行线上“综合素质测评”,开展线上“奖学金排名公示”等,在确保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工作成效
(一)师生满意度高
学校的2017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92.46%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有很大帮助。广大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在使用相关大数据平台开展工作时普遍反应:学校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充分运用新技术,对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有极大帮助。在迎新工作中,通过大数据实现了一键式进度查询和各报到点拥堵情况实施查询,新生及家长体验度和满意度高。在毕业生离校工作中,研发的一站式离校进度查询平台,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办事效率,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路的目标。
(二)师生参与度高
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广泛参与,“思政智库系统”广受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欢迎,成为教师备课、点名、作业布置工作的“神器”,共服务全校思政课教师60余名,其他课程教师1000余名。二是党建工作中师生广泛参与,基于移动智慧党建平台——智慧红云,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学校党建工作相结合,把党员联到网上,把组织建在云端,为全校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服务,目前,“智慧红云”已经在全国服务超过200万党员及各级党组织30多个。三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广泛参与。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每年为上1000家单位、4000多名就业学生服务),校园移动交互平台“面聊”APP,校内外注册学生达18.5万,“抢票”系统,每年有近10000人次学生在线抢票, “荣誉勋章系统”每年全校2万余人次参与,“智慧资助系统”每年1万余人使用。
(三)媒体、同行评价高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评价高,教育部、中央网信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网信办等上级主管部门对电子科技大学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四川省教育厅发文要求在全省推广电子科技大学相关经验。教育部网站一线采风栏目8篇新闻报道相关工作。二是兄弟高校评价,近三年来,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150余所兄弟高校来校交流、调研教育大数据相关工作,我校相关老师先后受邀到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高校经验交流。三是社会评价,我校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相关工作成效30余次被新华社等多家中央级媒体报道。
(一)建立“大数据智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大数据+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大数据一体化平台,集合学校已有的“电子信息+课程”、“电子信息+资助”、“电子信息+党建”等系统,不断拓展平台功能,努力把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综合运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交互、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各领域工作系统深度融合,实现五大功能。一是全员育人“信息化”。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在平台上找到工作对象、拥有工作阵地、记录工作足迹、评价工作成效。二是全过程育人“可视化”。通过各系统,全面记录育人工作过程数据,实时反映学生成长各阶段、育人工作各环节的实际状况。三是全方位育人“一体化”。打破“十大育人”体系间的壁垒和边界,促进“十大育人”体系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四是育人工作“智能化”。运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对思想政治工作风险隐患实现精准研判、自动预警。五是育人成效“可追踪”“能评价”。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追踪评价体系,实现对育人成效的追踪和评价。
(二)实施“队伍倍增计划”
教师队伍倍增。对网络名师主导的网络论坛、网络平台、人气指数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其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发挥的育人作用、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基于相应的奖励,激励其进一步发挥网络育人激情。通过以上形式,广泛发动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参与网络育人,网络名师数量两年内实现倍增。
学生队伍倍增。基于学生的“网络偏好”画像,推荐进入不同的用户圈子,进而通过树立优秀个人形象,激励其定期发表网文,参与访谈等形式,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加强优秀个人和群体与普通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意见领袖”周围形成不同兴趣爱好的交叉用户圈。通过以上形式,开展“校园网络文明传播使者培训项目”,遴选1000名学生网络文明传播使者。
(三)实施“平台升级计划”
完善高校网络育人大数据硬件载体平台。通过两年的努力,初步构建满足如下指标的硬件平台:数据导入速度50GB/小时,数据导出速度20GB/小时,数据冗余份数2份,数据存储量2TB,查询某条记录的搜索平均时长小于2秒,支持每秒钟200个以上的并发请求,成功率超过99%。
完善高校网络育人大数据系统载体平台。快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升级,丰富数据来源,过2年的努力,建成具有5亿条校内数据、20亿条校外数据的全国高校学生数据示范中心;基于个性化教育需求,开发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完善,新研发“课程思政数据分析系统”“大数据智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大数据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系统”等一系列新平台。
构建高校网络育人大数据共享载体平台。一方面,实现学校、学院,校内各部门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密切与各高校、政府、社会组织等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尤其是推动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的数据共享。
4. 实施“内容精品提质计划”
分析需求特征。首先,将网络思政教育作品分为思政教育类、政治教育类,网络道德教育类、网络素养教育类、网络文化教育类,其次对每类别中优秀的作品特点、传播路径、网民反馈进行大数据分析。
打造精品内容。通过对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数据和学生对网络产品的喜好、关注的社会热点、访问的站点规律等进行数据挖掘,提升网络文化产品创作水平。每年推出20个优秀网络视频,开展200场优秀网络活动,发表2000篇优秀网络文章。
实现智能推送。建立网络精品内容智能双向匹配系统,针对用户兴趣实施智能推送,促进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内容生产方智能推送相结合,提高网络育人的有效性。建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构建集信息发布、工作交流、资源整合为一体的网络平台。
相关证明材料:
网络教育作品推选丨基于大数据的“四精型”
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征稿:高校辅导员在线是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官方微信平台,本平台长期接受辅导员投稿,包括微课、微视频、工作案例、网络文章等,来稿请发至gxfdyzx@163.com.
高校辅导员在线
主编:王慧敏
责任编辑:林 征 张振香
执行编辑:于苏静 党文斌
欢迎加入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工作部QQ群:329571874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