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纪念恩施州教育改革开放40周年③】坚持改革创新是振兴恩施教育的必由之路——恩施州教育改革的片段回忆

学历教育 2019-07-16 00:10:34 146

我是建国初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恩施山区从事教育的,在建始一中,建始县教育局、恩施州教育局两级教育行政工作多年,对恩施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可算是亲身经历的见证者之一。

01

PART

ONE

来施前夕,前往武汉迎接的李峻平同志(时任专署首任文教科长)曾向我们介绍当时恩施教育概况,他说:“恩施是个老少边穷的高寒山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建国之初,全地区只有高中、师范、农校各一所,初中每县一所,小学178所,平均每区镇只有1到3所,在校学生不足2万人,农村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但是到恩施以后我们见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恩施教育正在稳步发展,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各级学校都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据我回忆,其中发展最健康的是1953年到1957年和1961年到1966年这两个时段,据统计到1965年,全地区小学已发展到8627所(点),在校学生达到218421人,教师7570人,中学69所,在校学生16281人,中师、中专各两所,在校学生1500多人。总起来看,在建国后17年,恩施教育在曲折中前进,在艰难中发展,成绩仍旧是主要的。


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这时我已调到县文教科(局)工作,此后数年可以说我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改革开放初期恩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当时集中精力推进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任务。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校舍设备紧缺而又经费投入不足。尖锐的矛盾迫使我们只有从改革找出路,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和教育部门孤军奋战,是无法普及教育的,必须依靠地方,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广泛发动群众,多渠道集资办学。通过深入贯彻全省普数工作会议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与各区镇,党政领导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党政干部和教育系统分工负责的办学责任制,事实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办学热情和积极性,一些公社很快出现了干部带头,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投工献料、艰苦建设的热潮,我们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县和州教育局多次召开现场会,先后推广了批杷坦公社、青花公社、官店照京公社,通过群众集资办学,自力更生,艰苦建校,在高寒边远山区基本实现低标准的一无两有“三率”达标的先进事迹,县里还举行了群众办学集资办学经验交流会,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增设教学点、举办复式班,允许带弟妹入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普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与此同时,扫盲工作也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县里成立了扫盲委员会,设立专职办事机构,各区镇配齐了扫盲成教专职干部,通过小学附设扫盲班,举办农民夜校,识字班、发动学校师生和农村基层干部结对扫盲,包教包学,家庭亲属互教互学等多种形式,迅速掀起了扫盲热潮。经过多年努力,1984年,建始率先通过检查验收,成为我州第一个基本无盲县,并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单位,派代表进京领奖。1985年又先后通过州、省验收,成为全州第一个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县(低标准)。全州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试点工作会议在建始召开,推动全州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均衡发展。这期间最重要的经验是,我们对改革农村办学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


03

1985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时我已从建始县委调到州政府工作,1986年,任州教育战线党委书记,教委副主任(主持工作)。此后七八年,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我们努力开创恩施州教育的新局面。

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学习、宣传贯彻中央《决定》和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州委提出了“教育立州、科技兴州”的指导方针,使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一扫过去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传统偏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尊师重教逐渐蔚然成风,1985年9月,州和各县市都隆重召开大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给一大批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领导带队分组深入学校慰问教师,州、县分别出台政策,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以后每年隆重庆祝教师节,党政领导走访慰问教师,表彰先进教师等活动,已渐成传统,这些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各地领导和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办学兴教的热情,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州委州政府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把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交给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州、县(市)于1986年相继组建了高规格的教育委员会,州教委主任先后由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高瑞科和苏晓云兼任,另有分管文教的副州长陈永葆兼副主任。通过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教育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把办学兴教的职责落实到基层;同时改革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开征教育费附加,建立地方教育基金,推进多渠道集资办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兴学,支持学校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发动群众投工献料,艰苦建校,多方拓展办学经费的筹措渠道。针对高山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更为困难这一薄弱环节,1985年底,州教育局与州民宗委,在建始县官店区。召开了有29个高山区党政领导参加的全州高山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推介该区照京公社党委书记刘银昌等领导干部群众,苦战几个月,新建一所公社初中的感人事迹,以高山促低山推动全州集资办学,实现“一无两有”,1983年,全州学校尚有危房面积达47万平方米,到1988年多渠道筹措资金5284.45万元(不含群众投工献料和学校勤工俭学的投入),不仅修复了大量危房,还新建扩建了一批校舍,使当年危房面积下降到2.54%。1989年,全州启动初中建设项目,到1992年,已完成101所初中的102栋教学楼建筑工程,新增校舍面积13.7万平方米,总投资2242万元,此后在省教委支持下,我们又争取到世界银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贷款项目资金,加上地方配套,至1995年共完成世行贷款项目工程121个,建筑面积达33.125万平方米,添置课桌椅6.9万套,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

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央决定和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州委州政府把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针对当时我州初中规模过小,小升初比例过低的突出问题,1987年,州政府召开各县(市)长会议,专题研究初中发展问题,多方筹措资金,启动初中建设项目工程,世界银行援建贷款也重点向初中倾斜,仅1989年,全州投资695万元,新建教学楼48栋,新增教室485间,建筑面积45254平方米,当年全州初中就扩招新生5000多人。经过多年奋战,到1994年,全州小升初的比例,从1983年的47.14%提高到66.05%,全州“普九”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调整教育结构,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作为自治州,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只抓中小学普通教育的“小教育”格局,逐步建立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教育”体系。针对我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重点抓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987年分别召开了全州职教和成教工作会议,1988年,州政府三次召开州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发展职教、成教和电教的问题,州长李辉轩在县委书记和县长会议上提出加强职教的“七条措施”,并成立了由州长任组长,三位副州长和教委主任任副组长的全州职业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到1990年,全州有涵盖工、农、财、教、卫各类专业的中专12所,在校学生8280人,另有技工学校四所,农职中学发展到42所,学生10097人,初中毕业生考入中专,职校的数量几乎与普通高中招生数持平,并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办得较好的示范学校,州农校和宣恩职中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全省仅五校),四所职中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恩施市职中,经验收成为全国重点示范职中。1989年4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在恩施州召开全国民族地区职教电教研讨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和省委简报,报道了恩施州重视和发展职教的经验。与此同时,各类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也有很大发展,1987年,全州农民技术学校发展到150多所,当年培训农民126300多人次,此后每年培训都达到20万人次以上,1988年,委托农校等单位编印了农村实用技术教材20种,其中五种被省列为通用教材,推广,普及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培养了大批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为教育扶贫,科技兴农作出了贡献。高等教育方面,在师专基础上成立了鄂西大学为本科院校,医专扩大招生,教师进修学院扩建为教育学院,1985年又建立了州广播电视大学,高等院校发展到4所,并开展了成人自学高考和高师函授,拓宽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渠道,针对我州是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特点,我们还特别重视发展民族教育,州教委,民委联合召开了高山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重点建设一批民族中小学,从1987年起,分四批命名挂牌100所民族中小学和民族师范民族体校各一所,并拨出专款,改善办学条件,招收寄宿制学生,在高中举办高山民族班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编印《民族常识》教材,要求办出民族特色。1989年鄂西大学扩建为湖北民族学院,我们还每年走访省内各高等学校,争取定向指标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从1986年到1993年,全州共输送了2159名定向生到各高等院校学习,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至此一个以普通基础教育为重点,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并具有民族特色的大教育体系在全州基本形成。应该说这是一次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到教育结构的历史性大转变,为以后全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充实和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在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区办教育,最大的困难,除了经费投入不足以外,就是师资,当时教师队伍的现状,一是数量不足,二是素质不高。针对数量不足,特别是普九中初中教师紧缺的问题,我们采取师范和进修院校扩大招生,选拔一批优秀小学教师通过进修专科学历充实到初中任教,争取逐年增加高等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指标等方式,扩充教师队伍,同时千方百计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严格控制优秀教师无序流动,并注意充分发挥外地支教教师的骨干作用,在这方面,中央从1985年起分三批派出纺织工业部讲师团,共89人来我州支教,省里也派来了讲师团,协助我州培训师资和解决英语,电教、艺术等紧缺学科的教学问题,可算是雪中送炭,功不可没。为提高教师素质,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每年在寒暑假分区组织教师短期集训学习,认真整顿师德师风,及时查处、通报一批典型案例,仅1989年到1990年,对因体罚、性侵、超生、贪腐和考试舞弊等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处分了教师276名,纯洁了教师队伍。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提高教师待遇,落实部分教师山区津贴和民族地区津贴,解决家在农村的“半边户”教师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评定教师职称并与工资挂钩等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1988年开展的中小学、中专、成人大专、实验等四个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全州23479名教师参评,参评率为70.3%,评出高级职称550人,中级职称5637人,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离职进修、开展高(中)师函授,举办卫星电视函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和教师资格证书自学考试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到1994年,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达标率与1983年相比,小学由61.4%提高到85%,初中由9.0%提高到68.07%,高中由32.7%提高到52.0%。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在普及农村教育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他们既是农民,又是教师,不拿工资只记工分和领取微薄的补贴,自带口粮,和公办教师一样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根据1986年统计,我州共有中小学民办教师12251名,不少高山边远农村小学,民师几乎超过半数,他们撑起了当时乡村教育的半边天,为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是农村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一支主力军,是当年穷国办大教育无可替代的中坚力量,我始终对这一特殊群体怀着深深的敬意。当年我们坚持对民师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入党入团,评选表彰等方面同等对待,在生活上多方照顾,在业务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培训、提高机会,并通过中师招收民师班组织参加成人高考、中师函授等渠道为转为公办教师创造条件。从1984年起,省里下拨指标,分批选拔优秀民办教师通过考试考核转为公办教师,我们多方争取增加指标,并针对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民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文化考试成绩难得高分的情况,制定了向老民办教师倾斜的合理政策,改革考试考核方案,提出考试命题以小学教材教法为主,考核内容以师德师风和实际教学水平为主,到1990年,先后有6700多名民办教师和3106名代课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民师占比下降到26.2%,到2002年,全州尚有2521名民办教师,按照省里“一次性解决”的通知要求分别按“转、辞、退、养”的政策妥善安置。民办教师这一特殊“职称”,终于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稳定教育大局,提高教育质量。这段时期国际上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严重事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这些事件在我州广大师生中也引发了严重的思想混乱,针对这种形势,我们在州委、州政府领导下多次召开会议,作出部署,突出强调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管理,维护全州教育大局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旗帜鲜明的反对动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各级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和破坏,先后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要求学校集中开展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教学管理和治安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与州委宣传部联合编印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补充教材》下发宣讲,统一师生思想,州教育战线党委与州委组织部联合召开了全州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州委领导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以后又先后召开了全州德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德育研究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决定》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创建文明学校活动,放映《大山里的灵光》电视片,在全州开展学习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覃遵荣的活动,推动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稳定了教育大局,而且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涌现出大批先进模范,仅1989年全州有55人受国家教委表彰,66人受省表彰,州县市共表彰1500多人。

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40多年的从教经历,使我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热爱和献身教育的初心始终未改,仍然密切关注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几年州局领导多次组织我们老同志到州内各县市参观学校,考察教育,亲眼目睹了这些年恩施教育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尤其对我们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加大了扶持和倾斜力度,各类教育扶贫专款,民族教育补助,社会各界援助项目资金不断涌入,据建始县教育局长告诉我,该县全年教育经费投入就超过10亿,而全县财政收入仅5亿多元,教师人均工资收入每年可达11万多元,超过了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受到了前来视察的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肯定和赞扬。我们看到一座座设施齐全,衔接配套的现代化教育新城和教育园区在各县市矗立,一栋栋标准化的教学楼在城乡拔地而起,一个个动辄投资过亿占地百亩以上的新建中小学竣工开学,一大批文明学校的校园建设得书香四溢,繁花似锦,当地干部自豪地介绍,“我们这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景点在校园”。各行各业援建的希望小学更是遍布城乡,多达150多所,港澳台人士捐资兴建的逸夫楼、思源学校等也纷纷落户山城,看到恩施教育这一派繁荣景象,回首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穷国办大教育的窘况,真是感慨万千,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为过。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用五个“大”字来对比改革开放40年前后恩施教育的“山乡巨变”,即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带来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增长,推动了办学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激励了教育质量的大提高。现在办教育再也不用担心因校舍倒塌造成师生伤亡事故,再也不用担心因拖欠教师工资以发烟酒来代替,再也不必担心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流失,再也不必担心为实现“一无两有”而动员农民投工献料,再也不必担心因经费紧张而无法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这五个“大”和五个“不愁”。是我对教育改革40年成就的切身感受。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教育改革更是任重道远,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令人担忧的薄弱环节,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十分可喜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深入贯彻讲话和大会精神,坚决落实“九个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一定能够迎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
简介

李荫华,现年85岁,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40余年,曾任建始一中校长、建始县教育局局长、建始县委宣传部部长、州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州教育战线党委书记、州教委主任、州教育学会会长、省政府教育督学。

来源:州教育局


改革开放 我国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 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吗 关于改革开放正确的是 改革开放是兴国之要 改革开放是立国之本 恩施州庆 恩施州委 恩施历届州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