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4个项目获评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位列25名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公布了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452个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来自全国220所高校和1家教育部直属单位。
江南大学申报的4个项目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奖数位列全国第25名。
项目简介
01
多元协同培养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协调发展”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从2007年起,江南大学以 6 项省级教改项目为依托,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机电融合创新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2010年与唐氏家族和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深度合作,共建江南 大学君远学院,通过校基政企协同、点面线体协同和双导双院协同,构建了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和办学机制(图 1),重构了围绕 “机电产品设计”主线的课程体系,提出了项目驱动的 MPD-4step 教 学方法,建立了“2+3+4+多”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双导双院”素 质教育新模式,系统深入地开展了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02
全员覆盖、全面重构、全程协同的纺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为了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2010 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江南大学和苏州大学是两所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博士点、同处纺织产业发达地区的 211 高校,分别于 2010 和 2011 年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单位。由江南大学领衔,联合苏州大学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完成了纺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最终建立了以“学生全员覆盖、教学全面重构、产教全程协同”(简称“三全”)为特征的纺织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03
“三融合二递进”轻工食品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轻工与食品产业属于典型的民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保障民生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轻工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 12.2%。江南大学以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主体的轻工食品类本科专业起源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的食品发酵系,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实践中,始终保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资源平台等方面互融互通。两个专业所在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均入选 2017 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评 A+。农业科学进入 ESI全球排名 0.51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入 ESI 全球排名 1%。
04
适应未来转型,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探索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这项研究历时数年,贯穿于设计类人才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培养过程,改革成效初显。
在宏观层面,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注重人才培养的规格设计,旨在解决设计类人才培养的标准、设计类人才的核心素养和能力特质问题;在微观层面,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旨在解决传统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短视性、单一性、片面性矛盾。
国家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在高等学校中,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成为并列的两大含金量极高的奖项。在近几届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呈良好上升态势。此次获奖的4个项目是江南大学深耕细作、扎实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集中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亮点和特色。下一步,学校将瞄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教学创新,续写本科教育新的辉煌篇章!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教务处、青塔(ID:cingta-com)
本期编辑:王鹤洁、余敏仪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uxmt2014@163.com
爱母校,从点赞、评论和转发开始!
Copyright © 2014-2018 江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