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活动 |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
2018年1月8日,第二期活教育共同体专题研讨会在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如期召开,本次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南京市鹤琴幼儿园主办,奕阳教育研究院协办。
本期活教育专题研讨会围绕“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关系”展开讨论,主题为“建设0-99岁教育社区”。小橡树幼儿园创始人王甘博士、奕阳教育研究院张守礼老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英老师、河南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郭文艳老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老师出席了本期研讨会并进行发言或评论。
在8日下午的活动中,郭文艳老师带来题为《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主题发言,孙庆忠教授分享《川中社区大学与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建》,随后由冯晓霞老师作主题相关的评论及总结,本期将与大家分享三位老师在此次研讨会中的精彩发言。
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
郭文艳老师来自辉县市川中幼儿园,5年来,从幼儿园到社区大学,侯兆川宁静质朴的土地见证了她和同伴们为发展乡村教育而付出的努力。以下为郭老师在本次研讨会上的主要发言内容:
✦ 辉县市川中幼儿园
一、园所介绍
辉县市川中幼儿园创办于2012年9月,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海拔一千米多高的深山区侯兆川腹地。因得天独厚,这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但偏僻的地理位置、落后的经济条件是造成了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一系列难题,当地教育严重落后,以致很多家长不计代价,甚至举家外迁,也要将孩子送到山外读书。
我们想要办山区孩子自己的幼儿园,但山区幼儿园是否要和城市的幼儿园一样,我们并没有可以把幼儿园办成像城里一样高大上的资本,但是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因地制宜,开发园本课程
为寻找一条适合山区孩子发展的办园思路,我们把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在老园长的带领下,全体教师携同家长,拿起镰刀,背起锄头,躬耕在田间地头,共同开辟生态种植基地60余亩,大家尝试探索一条生态教育之路,而种植园就是我们的教育实验田。
(一)乡土资源为课程的载体
秉承教育前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因地制宜,从我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丰富的乡土资源,构建园本课程,实施生态教育。山上的野菊花、松针,地里的玉米皮……废纸箱、酒瓶、饮料瓶……种植园中的葫芦、七彩花生等农作物,这些都可以被我们开发成为课程资源。
(二)以阅读、创编儿歌等为途径
坚持每天放学时间进行爱的10分钟亲子共读,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并将亲子阅读自觉延伸到自己的家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倾听能力,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
创编儿歌:
●小交警
停车位是车的家,
我请爷爷车进家;
车不进家我不下,
人人见了把我夸。
●门卫爷爷本领大
一把钥匙手中拿,
铁面无私把门把,
有序进出为了娃,
门卫爷爷本领大,
娃说爷爷辛苦啦。
(三)将传统体能项目、现代体能项目、民间游戏相结合
轮滑、跳马、拍皮球、滚铁环、呼啦圈、袋鼠跳等都是孩子们的日常游戏活动。
(四)知礼、懂礼、用礼
(五)开展上山进城土留学活动
有的孩子们出生后就在乡下生长,生活经验较为单一、贫乏,为了帮助孩子们增长见识、丰富生活经验,由老师带着孩子们进城“土留学”,与此同时,也邀请城市里的孩子“上山”和川中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园本课程的生成
园本课程的开发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让家长们了解到其实教育就来源于生活之中,现已有树叶课程、石头课程、玉米皮课程、葫芦课程、节日活动课程、抗严寒课程等。
我们的教育理念:
● 教育即生长
依据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施以科学的方法,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孩子们尽情地吸收、快乐地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的体格、劳动的能力、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态度、服务的意识的现代中国人。
● 教育即生活
我们坚持参与式、实践式、体验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生活中学、游戏中学,以葫芦、花生等农产品作为载体生成主题课程,创建具有乡土气息的园所文化,坚持“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的课程观。
● 教育即活动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经验获得的过程,活动与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做”,让劳动成为习惯,通过“做”,让孩子手巧心灵,让孩子获得经验,因此我们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观。
● 教育即唤醒
坚持走靠成长教师来发展园所,靠成长家长来成就孩子的办园之路。我们深信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要引领家长、牵手家长,要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育孩子的大军中来。
三、从学前教育走向成人教育
我们明白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得改变家长,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家长加入到科学教育孩子的大军中来。
为提高家长素质,我们面向全体家长开放了阅览室;我们每学期都会进行全员家访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我们组织育儿知识讲座来转变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他们科学育儿……
山里的留守儿童多,老师们把这些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关心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给这些孩子讲关于情感方面的故事,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和给父母写书信,让孩子们感受到虽然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仍能够体会到这份爱。
老师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被深深地打动了。正是因为我们和家长之间彼此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我们合作起来才会是那样的有力量。只要幼儿园需要,家长当中都会有大批的志愿者前来帮忙,因为他们早已把幼儿园的事情当成了自己家的事情。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多数家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孩子的队伍中来:爷爷奶奶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爸爸妈妈们满心欢喜地和孩子们进行亲子表演;山里下大雪,家长们背上扫把、铁锨,开着三轮车,推着小斗车来为幼儿园清理积雪;种植园中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爷爷、年轻力壮的爸爸帮我们插秧、播种。
✦ 川中社区大学
201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川中调研,当他看到家长志愿者在种植园中帮助幼儿园插秧,当他听闻家长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心声时,就建议我们在山区创办社区大学。孙教授认为,社区大学不是家长学校,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她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办校愿景
让社大成员拥有体面而有尊严的幸福人生!
教学目标
1. 做学习型家长,实施科学育儿;
2. 做智慧型成员,营造和谐家庭;
3. 做建设型村民,打造和谐社区;
4. 做有梦想的新人,带头创业致富。
师资力量
我们的讲师除了像孙教授以及河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刘晓红教授等专家之外,在孙教授的引领带动下,教育时报的张红梅老师、新乡学院的汪德辉老师、安阳师范学院的刘军奎教授都志愿地到川中社区大学做义工。除了这些专家之外,幼儿园的老师是社大讲师的主力军。
课程设置
创办社区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样,从老师们的特长和家长们的需求做起。开设国学知识、舞蹈、美工、育儿知识四门课程。
通过实践研讨和专家引领,2014年的秋学期(揭牌仪式之后),孙教授和我们进行了集体的研讨,我们的课程由最初的4门增加到16门,有舞蹈、美工、育儿知识、卫生保健、美食与烹饪、生活叙事与口语表达、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等。
我们的学员有90后的年轻妈妈,也有年过六旬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学员们通过学习,不仅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影响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社大课程让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体味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让他们意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社区大学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生活,同时也成长了教师。教师们要给这些学员上课,还要在幼教专业等方面给予他们引领,这无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有些老师之前就连给家长开家长会也会胆怯,但是现在给家长说起话来简直就是专家。每一位社大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收获满满,“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川中社区大学,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收获者、享受者。他们从握着锄头、打着麻将转向拿起画笔、编织着作品,从心里没底的自卑到登台表演的自信,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员提供展示的平台,增强团队凝聚
开办温馨联谊会、颁奖典礼、周年庆典活动,为学员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大家提供展示的平台,从90后的妈妈级学员到65岁的奶奶级学员,大家都登上了舞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了大家,并因此获得了自信和快乐,大家精彩的表演为宁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光辉。而这些却不仅仅只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
编辑社大年刊
我们每年还会编辑一本社区大学的年刊,以此来记录大家的心路历程。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已经完成了2年的编辑工作。通过编辑年刊,老师们对读书和写作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文字有了亲和感,锻炼了老师们的写作能力和编辑水平。
我们要让不会写字的老人家今天学会写字,哪怕是从学写自己的名字开始,让会写字的人能够成文成篇,我们要把这蹒跚学步的过程记录下来,尽管有些学员写的不是特别生动,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尽管有的只是简短的几句话,但这是他们第一次拿起笔写文章,这也是一种进步,也是自身的一次超越。
孙庆忠教授为社大学员量身定制的五步培养计划:
1. 写观察日志
2. 想读书
3. 会读书
4. 写论文
5. 出专著
社区大学的意义
社区大学小而言之,可以亲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进行得更加彻底,可以说是家长学校的升级版;大而言之,可以联系学校与村落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更大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川中社区大学将学前教育和成人的终身教育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在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道路上,川中社大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为农民的幸福生活开启了智慧之门,将大手拉小手的活动进行得更加彻底,迈出了从教育走向乡村建设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参加社大的学员有252人,辐射周边11个村庄。
四、同心合力,助力山区教育
幼教同伴们大家多数来自县城,5年前,大家跟随老园长共同来支援山区幼教,因为路途较远,大家都是住在川中,一待就是一周,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间要比和自己家人相处的时间多,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让我们亲如一家人,大家一起教研,一起谈心,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一滴的经历,才让我们这个团队更加凝聚,更加彼此信任,正是这样同甘苦、共患难的历程,才让我们能够团结起来打合力来面对更多的挑战。也许是和同伴们在一起的欢乐大过了那些所谓的困难,而那些困难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生活体验,因而才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孙庆忠教授眼中的我们:
一群喝着西北风的精神贵族
在山区布道的修女和牧师
以一己之力改变周遭的追梦人
我们的川中梦
如果说乡村学校是传播乡村文明的精神场域,那么川中幼教人就做传播乡村文明的使者,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走进川中社大,让村里的吵架声和搓麻将的声音变少,让歌声和读书声变多。
我们要努力让川中社区大学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让川中社区大学为乡村建设助力,这也是我们的川中梦。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这样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比较系统的教育模式,如今被川中幼教人拉开序幕,从教育入手深入到乡村建设,还有待我们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我始终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文艳老师的细致描述下,我们看到了川中人在贫瘠的土地上逐渐走向精神的富足,这离不开“文艳们”在乡村教育实验上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孙庆忠教授对乡村建设的坚持不懈。在本次研讨会上,孙教授通过《川中社区大学与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建》这一话题分享自己对文艳老师发言内容的感触和对乡村教育的省思。
川中社区大学与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建
✦ 接续性研究的前缘
2013-6-25 初识辉县教育——续写川中情缘
2014-12-10 文化失忆与农村教育的使命
乡土生活体验与记忆渐行渐远!
全国流动儿童3581万人;留守儿童6973万人。56.8%的流动儿童与户籍地没有联系,一半以上不知自己的乡镇。
农村教育的处境
我们已经身处忘却乡土的“集体失忆”时代,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深刻的危机。
✦ 农村教育缺乏活力:“集体失忆”
2011-2013年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总体感受
失忆之一:与家庭生活的游离
失忆之二:与自然环境的疏远
失忆之三:对家乡历史的无知
失忆之四:对村落礼俗的漠然
我们处在生活中,我们活在记忆里!集体记忆保留着我们认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是维系共同情感的基础。因此,“一个有深度的社会是一个拥有社会记忆的社会”。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实现这种社会记忆的传递,使其下一代浸淫于文化传统之中。
✦ “重归土地”能否成为可能?
回归土地的意义与价值:经典案例——《依靠回归土地医治教育的创伤:老一辈克里人拯救迷失的一代》
重归土地,重建了他们与世界的联系;
回归故乡,呈现了自然与文化的力量;
找回自我,建立自身与祖居地的精神纽带!
面对正在被删除的乡土叙事和生活记忆,我们执着于乡村的情结,也许只能被归类于“乌托邦的乡土”,因为这是与凯歌高奏的城镇化并不协调的另类音符。
✦ 国情与抉择
无论我们对“回归土地”和“留住记忆”抱以怎样复杂的情感,无论是将其视为无力与主流抗击的逆流,还是将其定位成田园牧歌式的浪漫畅想,我们都必须思考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就是村落彻底消失,农民彻底终结,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基于这样的国情,我们接下来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1、如何进行乡土重建以应对乡村凋敝的处境?
2、如何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以传续记忆的根脉?
✦ 如何唤回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
日趋瓦解的乡村社会生态如何拯救?
凋敝落寞的乡村何以持续发展?
浪漫的畅想 —— 扎根乡土的实践
✦ 行动研究:乡村教育实验
2011-2013年的乡村调查
与以往20年的乡村问询之旅不同,我萌生了一种服务乡村教育的冲动,更有一种通过学校教育“复育”乡村生活的强烈愿望。
2014年3月—2017年12月
川中社区大学(河南辉县西平罗乡-川中幼儿园)
2014年5月30日,在张青娥园长的积极筹措下,川中社区大学正式揭牌,这是让教育回归乡土的一种努力,更是一条通过成人学习、重建乡土社会的变革之路。
✦ 关注乡村教育的目的
新华社记者的追问:农业大学也研究教育?
乡村学校还能否发挥其传承乡土礼俗、培育完整人性的社会功能?
侯兆川教育文化中心(初中、小学、幼儿园),如果仅仅解决基础教育阶段乡村孩子的读书问题,其社会价值是有限的;如果能延伸教育链条,使其成为连接学校与农户、村落之间的纽带,进而成为传播乡村文明、培育乡土自信的精神场域,那么名实相副的乡村教育也就获得了宝贵的回归。
✦ 社区大学的定位与构想
依托幼儿园的乡村社区大学,尽管学员基本上是家长,农技课程也不可或缺,但它不是家长学校,不是农业技术学校,而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学校周边村落的农民是学员,幼儿园的老师是义工团队的主干,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有外援授课志愿者。
✦ 社区大学的定位与构想
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它通过“上游干预”为孩子创置和谐的家庭环境;
从成人学习的角度视之,其宗旨是“系统干预”:
1.作为义工团队的幼儿园教师,在这种特殊的乡土教育中开掘自身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2. 作为学员的农民,也在自身发展中重获终身学习的机会,以及乡民社会中的团结互助意识。
✦ 促发改变:行动的效应
乡村教育试验,虽然只有两年,却让我目睹了个人、家庭和村落,因行动干预而焕发的生机。
川中社区大学办在乡村,名为大学却不是高等学校,只是以幼儿园为依托,以幼教团队为主力办起的乡村学堂。然而,它的效应却辐射了周边十几个村子,让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参与到这项行动中来。我第一次去上课的时候,有300多人来听我讲课。
2016年6月2日的两周年庆典,从幼教团队到社大学员、从乡村学校到地方政府,都全面展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改变”。
✦ 行动者的感言
也许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仅仅是乡村教育的个案,但却可以点燃我们通过教育重建乡土的希望,因为这样的教育没有背弃乡村,乡村也拥有了与之共生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基于乡土的教育实践不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乡村教育跨越困局的应然形态。
✦ 研究者的思考
行动研究的基本诉求:自立、立人、促发改变。
核心要义:社会需要变革,每个人的生命也需要变革。如果我们自身的生命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就期望去改变别人、改变社会,那是不可能的幻想。因此,改造自身心态环境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品质,也是助人、立人的原生性动力。
行动构筑着我们心中的社会理想,实现着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蜕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期待的改变的前提是我们个人精神生活的蜕变。而所谓的行动研究,不过是修心过程中的自我觉察。
从这里起步:一所学校、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
在郭文艳老师和孙庆忠老师发言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对下午的发言主题作专业点评和总结,在现场三位老师相互沟通交流,并与现场参与的老师进行互动。
冯老师认为,川中幼儿园/社区大学的行为真正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职责,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多样化职责,包括学前教育的社会职责,但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重视这种社会职责。上世纪早期我国的很多教育家其实非常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无论是晏阳初、陶行知还是梁漱溟,他们其实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教育、农村教育,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来改进、改善社会,但这些年我们还是站在旧教育内部谈教育、谈游戏、谈课程。川中幼儿园的老师们做了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真正使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潜能得以挖掘,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生命也绽放出了光芒,照亮了他人的人生。相较之下我们深感惭愧,因为我们未能让我们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学前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这是我们在思考我们未来之路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更多活教育共同体专题研讨会信息请参考:
【资讯】南京市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成立暨第一届专题研讨会圆满开幕
【资讯】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活动:中丸元良园长分享《日本枫叶幼稚园的幼儿教育理念》
【资讯】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活动:北师大张燕教授分享《日本幼儿教育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资讯】鹤琴幼儿园活教育共同体活动 | 打造0-99岁的成长社区
文字及图片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否则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