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新趋势与新举措
近年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合作愈渐丰富,学生流动日益频繁,为知识传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了力量。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1978 年,首批公派赴美留学人员顺利启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翻开了新篇章。40 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高校积极与世界展开对话、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方案,主动融入全球教育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局面,在办学能力、人员流动、科研合作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成就。
一是办学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国际化办学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我国与全球众多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截至目前,在中国境内共有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05 个,其中设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10 所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在生物医学、新能源、信息技术等前沿尖端领域极大丰富了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同时,中国高校还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与世界分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果。近年来,涌现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具有代表性的办学机构和项目。
二是人员流动不断增多。伴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高校的师生国际化流动也极大增多。经过近40 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也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2017 年,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 万人大关,来华留学规模达48.9 万人。在教师方面,中国高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每年派遣专任教师短期出国研修、访学和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不断增长。
三是科研合作不断拓展。联合科研是促进国际化发展十分重要的载体。近年来,中国高校通过开展联合实验、主办或参与重大国际学术会议和联合发表国际期刊论文等方式,积极拓展科研合作领域、丰富科研成果。如清华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成立了高等基因组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建立了健康联合实验室,充分调动优势资源开展互补、互鉴、互利的国际科研合作。
四是专业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业化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中国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尤其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国际化工作组织建构不断完善、人才储备不断充足,已经初步建设起了一支能够支撑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队伍。据不完全统计,75.25% 的本科院校有负责学校国际化工作的部门,“双一流”高校的专职外事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平均每所高校的专职外事人员数量达到20 人。
2018 年9 月,中国政府召开了进入新时代以来首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主席总结了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做出了部署,为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主席尤其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这进一步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既有成绩、有发展, 但也有困难、有挑战。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热点频出, 但是, 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 共谋发展的大潮流没有改变。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广度和深度必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展。在此, 有三点建议:
一是凝聚共识, 不断加强合作。当今世界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各国高等教育领域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危机和挑战做准备、提思路、想办法。大学聚集了世界上最聪慧的头脑、最顶尖的技术和最前沿的成果,希望大家能凝聚共识,在合作办学、联合科研、人员互访等各个层面推动教育国际化深度发展,引领未来。
二是加强流动,不断增加规模。只有人员的保障、数量的充足、流动的无障碍,才能催生出更加多彩、丰富的交流成果。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局势触点较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尤其是人员流动受到一定影响。希望各个高校能够保障交流规模, 开展更多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加大力度推动更多互访互鉴、适度增加国际学生比例,让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有更多机会亲密接触、互相了解,为世界教育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优化结构,不断提升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学生流动迎来了从“数量” 到“质量”的重要拐点。希望大家能携手在输出国与目的地国、地区与国别、学科专业和人才层次等各方面加大探索、加深交流、优化结构,既贴近实际,又着眼长远,共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
(徐永吉,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李荷)
·END·
邮箱:editor@ceaie.edu.cn
电话:010-66111589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