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拍摄“跨越古今的转场”,为何让人热血澎湃
4月21日,新华社微博转发了一条中学生演绎跨越历史的转场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中,一群初中的孩子们演绎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1年10月25日,中国重返联合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三个历史画面,网友们看完纷纷表示“泪目”,并称将“教育的意义具象化了”。
视频截图
据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拱墅教育”介绍,视频中的9名表演者都是初二学生,他们所在的行知中学连续10年举办校园戏剧节活动,同学们需要通过团队合作,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演绎历史题材,比如四渡赤水、建党历程大单元剧等,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教育的本质,也是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其中明确提出,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如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也是教育界需要深刻思考的命题。
行知中学这些孩子们的表演,让人看到了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出圈”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以及其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比起单调的照本宣科,以戏剧+短视频的方式,来贴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显然更让人易于接受;评论区里网友们一水的“泪目”,则让人欣慰地感受到,网上的年轻人群体并非对爱国主义教育不感冒,只要能找到适合他们的“玩法”,这些寓教于乐的内容一直都有着广阔的市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这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除了可以让师生们感受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曾经的遭遇,先辈们创业之不易,从而发愤图强,以满腔报国之志投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让这些真正值得关注的正能量题材冲上网络热榜,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产生共鸣。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和虚无缥缈的,而是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年轻人群体从初步认识到深刻感知。B站播放量超5亿次的军旅题材系列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作者林超曾经获得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他在表彰大会上获得的评价是“用拟人化的‘笑中带泪’的方式创作爱国主义主题《那年那兔那些事》系列动漫,用最潮的‘梗’讲述历史,用最炫的‘画’引领时尚,用最‘燃’的情激励青年,传递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这也是许多弹幕区纷纷打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家”的原因所在。
小小的一场戏,是孩子们对祖国大大的爱。正如行知中学的小演员们在一次演出后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祖国爱得深沉”。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创新形式并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这样的时代最强音,必然会唤起更多人以爱国之情化为强国之志。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爱国主义 行知中学 传播 教育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