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听|“熔断”的作业,熔不断的升学压力
评论员 邱延波
学生的压力在升学,不在作业。
近日,广西南宁一所小学推出了“作业熔断机制”,规定每晚九点半后,学生要停下作业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作业,第二天也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有网友对这个举措拍手叫好,建议向全国推广,认为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通过设定作业时间的上限,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休息信号,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规律的作息习惯,保障了必要的休息时间。
然而,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意见。实行作业熔断机制,不如关注学生为何需要做作业到很晚。到底是学校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超量,还是家长给孩子增加了课外作业,或者学生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强制实行熔断机制,会不会导致一些孩子养成故意拖拉的情况?
只要“拖”字用得高,不写作业玩得好。
反正老师不批评,天天如此乐滔滔。
还有家长认为,在中考、高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学生的压力一直存在。作业熔断不过是自欺欺人,是用表面文章掩盖深层问题。初中学生就要分流,一半学生不能升入高中,这导致孩子的竞争压力提前到了小学。家长们为了保证孩子初中不掉队,在小学阶段就给孩子加压。你不鸡娃别人鸡娃,最终被淘汰的可能就是你的孩子。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但是,有几个家长敢放任自己的孩子不写作业?
一个熔断机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不熔断升学压力,不熔断家长焦虑,不熔断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和选拔方式,只熔断作业,只是给孩子一个轻飘飘的许诺,保证不了孩子甜蜜的梦乡,更保障不了孩子坚实的未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需要对症下药。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教育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作业量的调整上,而应更加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学校应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减负降压。而根本的改变是选拔方式的改变,是否可以考虑延迟学生分流时间?比如,每一个初中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上高中,高中之后再分流?比如,高考宽进严出,让学生读大学容易,混大学难。这样,孩子们在读大学前没有太大的压力,又何需在小学时候进行作业熔断?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学习机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熔断”,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能收获知识,也能享受童年,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
当夜幕降临,孩子们的书桌上不应只有未完的作业,还应有童年的梦。
本质 家长 时间 升学压力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