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习和参加辅导班学习
学校学习可以算作正常的受教育过程,而辅导班学习就算是辅导性学习,并不正规,却堂而皇之地存在。
按理说,教育应该公平公正,不能出现辅导班“加餐”的形式。让学生们都在适龄阶段读书,算是义务教育的方针。不管学生学习成绩好还是坏,都要在适龄阶段读书,换句话说就是,学生有义务完成九年教育,而不能只是在社会游逛,不学习。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搞成绩排名,也不能搞优胜劣汰的选拔。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学校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双减”政策,背地里仍然选拔成绩好的学生,还要搞一些内部排名。不但学生考试排名,而且老师教学成绩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大排名,都弄成了量化积分,不由得老师不就范。其实,所有的量化积分都是一种软暴力,只不过没有说明而已。
学生有了成绩排名,就一定会有升学压力。虽然小学升入初中阶段不需要考试,直接就近入学,但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都需要考试,也都需要好成绩才能上名牌中学或大学。如此一来,学习竞争就会加剧,很多有些背景或财富的家庭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前只是让学生读书,家长希望他们能获得好成绩。可是,眼看着有些学生成绩上不去,家长就着急了。很多家长找老师,搞私人辅导,辅导费水涨船高。有这方面的需求,就会形成市场规模。一时间,辅导班遍地生长,尤其是城市里面,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出现了,大的教培机构也出现了。为了让家长和学生乖乖就范,辅导班制造一些学习危机,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诱导很多学生掏钱辅导。不但有考试科目的辅导,而且还有各种兴趣班,有吉他班、钢琴班、唢呐班、二胡班、篮球班、足球班、舞蹈班、奥数班等等,都卖力宣传。有的非考试科目辅导班宣传说,让学生培养兴趣,走捷径,可以参加音体美辅导班,作为特长生考试。
在考试的功利化思想引导之下,辅导班野蛮生长。到了一定的程度,辅导班受到规范,大量教培机构倒闭,剩下的只有一些非学科类辅导班,却不是以前那么红火了。没有辅导班之后,市场需求并没有减少,还是有很多家长找老师辅导,却从原来的大张旗鼓,变成了地下交易。很多老师都带着学生,在家辅导,只要没人举报,就算是正常的行为。其实,已经涉嫌违反规定,一旦被查,就会被处分。但是,还是有些老师带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城镇、农村,没人举报,也没人查。似乎经过辅导班的洗礼,学生和家长都明白了,要想获得好成绩,不但要在学校按部就班学习,而且还要跟着老师学习,长期接受辅导。也就是说,辅导市场出现了变化。需求没变,生产方却变化了。难道跟着学校学习就不能获得好成绩吗?
当然能,不过只是一小部分学生能获得好成绩。每个自然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比较好,甚至三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学校老师教学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把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提高上去。尤其是到了中学以后,成绩不好的学生大有人在,老师却不受什么影响,该怎么上课还怎么上课,该挣多少钱还挣多少钱。甚至有的老师故意在上课的时候淡化一些难题,让学生自学一部分内容,而那部分内容是考试内容,要想学好,学生们就要课下参加老师办的辅导班,叫做“课上不讲课下讲”。老师的上课不受监督,就好像官员的日常工作不受监督一样。老师可以选择讲什么内容,即便弄得成绩很差,也照样不会下岗,不会被辞退。当然,教育并非以成绩论输赢,而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毕竟,所有的学生都要进入社会,都要接受社会改造,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科学家和企业老板,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成为打工人。究竟学生能成为什么,就要看他们的成绩以及个人能力了。也就是说,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教育的配套方案,究竟学生能接受多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了。
面对如此规模化生产的教育模式,家长们着急,即便自家孩子成绩不错,也仍然认为不好,需要不断提高。很多孩子都找老师辅导,花的是家长的钱,算是参与了“不正当竞争”。既然没有太严格的管束,课外辅导之类的“不正当竞争”又长期存在,就算是被人们默认的东西了。人们会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么认命,要么去找老师辅导,看能不能提升成绩,却不认为辅导班之类竞争属于不正当竞争,没人质疑,只有承认和顺从了。
正规教育不尽如人意,辅导班教育却如火如荼,私立高中和私立大学在崛起,真正验证了有需求就有市场的规律,却已经距离教育本质很远了。需要去除以学科成绩定输赢的评价机制,需要制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竞争环境,彻底扫除各类辅导班和私人辅导,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知道以后要干什么,起码学一些技能,有口饭吃……
什么 家长 社会 考试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