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抵达大海,是河流的唯一使命吗?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①】
见过天地众生而自知
文/冯紫嫣 广东实验中学高二(11)班
人生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追寻着大海,也在曲折路途中映照山川,滋养众生,明见真我。不盲目,不狭隘,不迷惘,大海是归宿,却不只是归宿,一路奔流,也不只是一场无知的匆忙。
流经过广袤的土地,瞻仰过天地山川,见过无限风光,才能更明晰大海的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将金榜题名、事业有成视为人生目标,可追寻这些目标是为了什么?它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馈赠?实现目标后我们又将去往何方?如果在对这些问题的支吾中功成名就,想来也不过是满目荒唐。
去过了浩瀚无垠的沙漠,作家三毛才知道那里是她命定的故乡;触碰过千年不朽的莫高窟,学者樊锦诗才知道那是她要奉献终生的事业;仰望过灿烂的星空,航天员邓清明才早早孕育出了他的航空梦……在与世间风景无数次交会中,我们要前往的地方才慢慢变得具象,我们逐渐发现心中所爱,确定心中理想,同样认识到每个人的大海都不尽相同,或深邃,或温和,或汹涌,或宽广。
流经更丰饶的土地,见过万物生灵,在滋润堤岸的同时,也感受到外物对自己的塑造。
一些年轻人自视甚高,立下宏远目标,可满心只装得下自己与私利,这往往是他们最终碌碌无为的原因。对不幸者保持悲悯,向有难者伸出援手,方能在自身遭遇风雨与陷入泥泞时,收获同样的人情温暖。
另一方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优秀者为镜,如同海德格尔的哲学成就诞生于他一次次叩响导师胡塞尔的大门的追求中;以不足者为镜,方能更好地规劝自己莫要走向歧路,莫要偏航。
既然我们选择了曲折向前,那就该给予自己探索与经历的空间,同样赋予自己思考与体悟的时间。
一如辩手詹青云所说“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那本经书,而是那条取经路”。若道路笔直向前,直取经书的唐僧,仍会在“拯救生命”和“选择道义”之间彷徨;在“若道不同,分离还是合谋”的矛盾上无措,但在那条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路途中,唐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若直接抵达大海,会更满足还是更空虚?相信是后者。唯有在曲折中,各色的风景、各异的众生、各样的人生,无一不丰富着我们的思想,启迪着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形成自己的三观,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如此这般,就算最终无法抵达大海,也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释然与达观,就算大海有朝一日会消失,我们也不会茫然无措。因为大海不是唯一归宿,心灵已找到永久的栖息之地。
正值芳华的我们,如同一条刚刚发源的河流,以波涛之势,以探索之心,心怀大志地流经天地众生之面前,如此方会知自己是谁,方会更加坚定我们曲折向前的不屈姿势。
若干年后,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你会发现,大海已在眼前。
【学生习作②】
在征途中造风景,在曲折中创价值
文/张嘉琦 广东实验中学高二(15)班
河流没有直奔向入海口,只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为了不错过沿途看更多的风景,同时也可以它的曲折为大地增添景致。人的生命也从不只是单调递增,我们奔跑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更要在征途中学会观赏风景、创造风景,在曲折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抵达大海是河流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正因如此,它绝不会轻易在途中便干涸黯淡。人亦是如此,为了心中的目标、理想而不懈奋斗,才可能做到即使在迷雾中也不迷失方向、即使在崎岖中也不畏缩,才能保持自我、勇敢前行。
迂回道路上,总有层次更丰富的景观,在曲折中走向目的地,或许更能成就自我、丰盈视野。抵达目的地固然重要,但选择在曲折中体验更多,享受于曲折中创造价值的滋味,往往能获得更多生存的养分,锻造更丰富的阅历,为平凡的生命增添光彩。
河流选择与顽石和峭壁碰撞,因为它可以有更多姿态去看世界,领略更多不曾料想过的结局,感受更多的风土人情。碰撞后迸发出的更大力量,还可以领着它勇敢奔向下一片更为广阔的土地。
作为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之女的宗馥莉,本可在外国学成之后直接接管自家企业,她却选择了从娃哈哈萧山二号基地生产管理做起。她深入企业基层,身体力行体验曲折的生产过程,从中积累生产管理经验。正是这种“自找苦吃”的精神,造就了如今凡事都游刃有余的她。
人们其实不必为了抵达目的地而刻意去寻觅捷径,不妨让一条更曲折的路为自己赋能,带自己去看更繁华的风景。
人生途中,不要忘记观赏身旁的一草一木,抵达目的地之前,它们的价值就是能让你更为丰盈。河流流向海湾,便该有滋润万物的责任与担当,曲折自己的道路,只因它不忘使命。
若人的一生只是为了过得舒坦而直奔尾声,那世上便只有自顾低头走路的人,不需要栽种草木,不需要建筑大厦,不需要更多美好、更多创造。正如黄文秀毕业后选择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她将个人能量全部贡献给脱贫攻坚事业,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她实现了自我价值,成了众人称颂的榜样。
我们都不应该吝惜每一个贡献的机会,不应该逃避每一个可以锤炼自我的曲折,不应该放弃每一个碰壁后加速的契机,因为如此,我们便也可在纷繁社会中看到更亮丽的风景,发现更精彩的世界,创造更丰硕的自我价值。
【教师点评】
这是一道很好的作文题,命题者强调了两个“为了”,旨在突出“河流”这一主体的追求性、主动性、目的性。作为“三元关系型”作文,其主要关系是,后两句的目标对第一句起决定作用,即河流的目标决定其行为(姿态);次要关系是“抵达大海”和“流经更多土地”之间,可处理为并列、递进、互补等。
命题人的意图很好地体现了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时代青年应该如何立志,决定了他有着如何的姿态,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写作过程中,难点在于学生有没有看到主要关系,是否只侧重了论证次要关系,以及是否理解了主要关系。
紫嫣同学围绕材料展开深刻思考,感情真挚,表达灵活,没有考场作文的训练痕迹。
她写出了当下学生真实的困惑:我们想“抵达大海”,但“一条河流”一开始是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甚至无法真正切身体会到“大海”的魅力以及所能带来的价值。
她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河流必须在流经的过程中,在一次次见识与经历、付出与比较中,重塑自己,重新描绘“大海”的样子,才能更好地“向前”。
作者也把对他人的悲悯和对自己的照见结合起来,说明这条河流不同的“曲折流经”可以成就其独一无二的名字,而非笼统的“成功者”。
其论证方式也有所不同,整句的表达很有场景感。最后总结前文,更加坚定青少年作为一条刚刚发源的河流必须有“曲折向前的不屈姿势”,圆融了材料逻辑。作者字里行间也渗透着17岁青年的真实感受。
嘉琦同学对材料的解读比较扎实,总体能体会到命题人的意图:青少年想明白树立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成长,并有着对这句话的坚信和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为了流经更多土地”,河流甘愿“曲折”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进行了分析,不但非常规范地外化了作者本人由“河流”到“个人”类比的思维过程,而且写出了“流经更多土地”的两个层次:利己和利他。
因为材料分析十分到位,作者对例子的“截材”也十分准确。
(广东实验中学教师 张静仪)
【非师点评】
这个命题主要是讲目的地与过程的关系。大海是河流的目的地,流经的路途是河流的过程。对河流而言,或者直奔大海,或者曲折抵达,“过程”都是无法省略的;人奔向目标也一样,或径情直遂,或逶迤奔赴,也很难一步到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命题中“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强调了过程的重要,因此在写作时,就不必写直达的好处了。
《见过天地众生而自知》一文,表达了过程会让目标更为具象、更为明晰,过程本身就是对奔赴者的塑造,还将直达与曲折作了对比,层次比较清晰。
此文的亮点是指出了“就算最终无法抵达大海”也并非徒劳——这是对过于功利的价值观的反驳。
实际上,有些河水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会被土地吸收,会被太阳蒸发,其价值不因未达大海而贬损。作者如果在这一点上花更多的笔墨,那么在功利盛行、众人都在“直奔主题”的当下,文章会更显与众不同。
《在征途中造风景,在曲折中创价值》一文开宗明义,叙写方向目标与曲折过程同样重要。一般人都知道,过程的沿途可以领略风土人情,而作者则认为,曲折本身就是一种景致。这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只有足够的过程才能满足充分的审视。此文的笔墨侧重于曲折过程,主题比较集中。
总体而言,两篇文章都文从字顺,观点契合命题,但独特性不够突出。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何龙)
作文 众生 河流 风景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