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中的施暴者和被欺凌者,有3个共同点!老师和家长要重视
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如果您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就立即叽叽喳喳向您汇报在学校发生的一切事情,那么您的孩子既不会是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也不会成为霸凌者。因为他受到委屈,马上就会向您汇报。
如果孩子回到家,家长问孩子在学校的一些事情,孩子不愿沟通,只是用“嗯、啊”应付了事,这至少说明您的家庭教育出问题了!这些孩子就有被霸凌的风险。如果曾经叽叽喳喳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孩子一定是遇到问题了,家长要积极介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报告,全球每年有2.46亿的学生遭受校园霸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办公室合作,收集了全球十万多名青少年有关欺凌经历的看法,其中,90%认为欺凌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三分之二表示曾经遭受过欺凌,40%以上因为害怕或者羞耻而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曾经受到欺凌,四分之一不知道遭受欺凌之后应该告诉谁。
一项针对全国29个县104825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为28.66%。
校园霸凌,离我们并不远!在校园霸凌事件中,施暴者和被霸凌者,其实有3个共同点,如果老师或家长能早点发现,适时介入,就能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校园施暴者或被霸凌者,有3个共同点!
2020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总结发现校园霸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和被霸凌者,他们有3个共同点。
1、家庭生活不和谐
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再婚,生活在重组家庭。并不是说单亲家庭或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健康,但是现实是大部分单亲家庭或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性格孤僻,经常违纪等。
即便是原生家庭,父母天天吵架,夫妻关系名存实亡,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也容易成为霸凌者或被霸凌者。
2、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或寄养在亲戚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我们可以把留守儿童细分为“单留守儿童”和“双留守儿童”,区别就是“单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有一人在家陪伴孩子,“双留守儿童”学生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
尤其是“双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或寄养在亲戚家,这些孩子没有归属感,即便被欺凌,也不知道告诉谁。
3、有过被长期被家暴的经历
经常挨打的孩子,不良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孩子,表现出自卑、冷酷、暴躁等特征,而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动因。
经常被父母打骂,会使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和地位。内心中对自己充满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好,这对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是一种伤害。所以,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极容易自卑。
樊登说:“被揍的孩子,体内会分泌特别多的肾上腺激素,但是释放不出来,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会比平常人高很多。”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内心积累了大量恐惧,压抑了大量愤怒,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做出危害家人朋友、社会的事情。
如果孩子有以上三个共同点,老师和家长就要特别关注,尤其是曾经有长期被家暴经历的孩子。
要想根本上消灭未成年人“霸凌事件”,应该多方一起努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避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根本,所以家长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不要让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发悲剧。如果一些学生家长无法给予有效监护,学生屡教不改,相关部门应该有义务把这些学生送到特殊学校,进行矫治教育。对于其家长,要强制其接受相关教育。
对于学校来讲,要尽一切努力进行教育和监管,定期做好摸排,最大可能性地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措施,对于霸凌者,因年龄问题无法执行拘留的,给予这些学生的处分,要有违法记录,留在档案里,让他们在高考、参军、考公考编时付出代价,让霸凌者有敬畏之心。
消灭校园霸凌,需要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力配合。如果未成年人有上文中的三个共同点,家长、老师都要特别关注,做好预防工作!
校园 事件 共同点 家长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