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攒钱买千元球鞋被妈妈赶出家门,多少亲子矛盾因鞋而起?
近日,由一双球鞋引起的风波在不少中学生和家长中引发讨论。
事情很简单:一名初三学生省吃俭用,攒下一千多元钱买了一双自己喜欢的球鞋,却被妈妈赶出家门,不得不借住在同学家。同学看不过去,于是在网上隔空喊话这位妈妈:“他为了攒钱,我们出去玩他不去,我们买奶茶他不喝,游戏他也不打……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乱花钱的人,而是一个为了目标坚持努力的人。”
其实,在多少家庭尤其是初中男孩的家庭,亲子之间的矛盾、争论总因一双球鞋而起?
一双球鞋对青春期男孩,究竟意味着什么?家长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处置为妥?
在采访中,不少教育从业者表示,家长与其为了孩子该不该买一样物品发火,不如抓住这个契机,对亲子沟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两代人之间不妨基于各自的情感需求,补上互相理解这一课。
把孩子赶出家门,不是教育而是情绪的宣泄
“这双球鞋该不该买?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购买?如果孩子省下的一千多元钱不是买了球鞋,而是用来买书,家长还会生气吗?还会引发如此多的探讨吗?”就初中生买球鞋被妈妈赶出门一事,作为一种解读方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叶文婷抛出了一串“灵魂拷问”。
叶文婷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首先,这双千元球鞋对孩子来说,肯定不是生活必需品,对学习和成长似乎也没有直接帮助;其次,家长可能更在意的是,孩子还在读书,一出手就买了一双价格不菲的球鞋,所谓“由奢入俭难”,这样的奢侈消费习惯要不得,必须叫停。但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购买一件物品,究竟是贵还是不贵,有时很难判断,或许家长不应该用成年人的标准,简单地判定孩子行为的对错。
采访中,几位教育从业者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给孩子买贵价球鞋做出价值判断前,这位母亲把孩子赶出门的做法并不妥当。“球鞋已经买了,这是既定事实。母亲知晓后大发雷霆,甚至把孩子赶出家门,看似是在解决问题,实则是在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并无帮助。”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德研员、正高级教师杨岚直言,家长用发泄情绪的方式来代替理性的引导和教育,这类现象在很多家庭司空见惯、经常发生。看似是家庭琐事引发亲子矛盾,实际上,恰恰说明两代人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家长在遭遇亲子冲突后更是缺乏对策。
球鞋或许是青春期学生的社交密码
对于一双球鞋引发的家庭小风波,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付丽旻另有解读:一双球鞋承载的,其实是青春期孩子被放大的情感需求。比如,对很多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男孩来说,一双球鞋或许可以引发很多和体育、运动相关的讨论,是十足的社交密码。
付丽旻谈到,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具有更强烈的自主意识,往往渴望通过购买球鞋、游戏周边,把头发染成奇异颜色等行为,构筑与同伴之间的社交话题。而从家长的角度看,他们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难以理解、接受,且很容易贴上“叛逆”“离经叛道”的标签。一旦亲子沟通失败,亲子大战一触即发。
叶文婷给家长的建议是,不妨多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行为变化,在平时的相处中,给予更多的包容与接纳。家长要意识到,在一个人的成长中,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追求。就像那位替同学隔空喊话的小伙伴在网上所说,“当孩子想买很贵的东西时,家长应该跟他说,这个东西确实很不错,你穿着也很好看。当然,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你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比如自己攒下一些零花钱,或者寒暑假去打工等。不让孩子买贵的,你有可能正在毁掉他自己追逐美好生活的动力,不是孩子买贵的就是不好,而是要看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购买。”
“仔细分析一下上述案例,这名初中生在攒钱买球鞋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接受了延迟满足,说明他懂得规划自己的消费行为,这一点值得称赞。”在付丽旻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诸如此类的亲子矛盾如能有效化解,反而可能成为教育孩子、增进亲子关系的契机。仍以此案为例,家长后续可以找个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解释自己当时发怒的缘由,争取获得孩子的共情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家长也可以引导孩子平衡好自己的能力和欲望,建立对金钱的科学认识,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
作者:张鹏
文:张鹏 图:网络视频截图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家长 成长 教育 球鞋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