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

育儿经验齐分享!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 2019-07-18 10:04:16 169

  刚好我家孩子今年也上一年级,在开学前一天晚上学校组织召开一年级学生家长会的时候,学校的各级领导在讲话中就都说到了这一点,就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家长们一定要和学校相互配合,花时间花精力给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做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育儿经验!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得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他要自己负责任,而且你在行动中也要这样表现,不要着急抢孩子的事儿,不要过度操心,不要越俎代庖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要想让孩子成长成才内驱力才是关键。我们的帮助永远都是辅助作用,不能替代他成长、成才、成功。在学习这件事儿上同样的道理。只有孩子积极主动,孩子自己操心,自己想要做好,才能做得好。所以千万别在一年级就因为我们的各种操心各种干预,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我们操心的事儿,是为我们学习,处处依赖我们,那以后真就是大麻烦了。

  学习的主动性从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操心写作业的事儿开始

  开学第一天晚上,我们家就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我把前一天晚上召开家长会时,学校各级领导对家长的一些要求,对孩子的一些要求,都告诉孩子了。我跟他说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儿,每天要自己收拾书包和学习用品,放学回家自己写作业。我不会管他,当然做不好出了错挨批的也是他,做得好受表扬的也是他。其实啊每个孩子生来就在不断的寻找自己的价值感,所以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做好,能得到认可。

  当我把事情教给他以后,他真的做的很好,而且很开心,因为有成就感。奶奶跟我说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儿是洗手,洗完手就去房间写作业,而且告诉奶奶不要打扰他。所以每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他的作业已经写好了,等我签字。每天晚上睡觉前会对照课程表收拾自己的书包,第二天的课本以及学习用品。有一次他让我签字,我放在桌上忘记了,他以为我签了就装进去了,结果第二天去了挨批了。从那以后他就看着我签字,签好了再拿走,要么就在装书包之前再检查一遍。

  因为他自己操心了,事情做的好好的,我无需烦心。而且我婆婆跟我说他拒绝了奶奶帮他那书包和水杯。他说我妈妈说上学是自己的事儿,我自己拿。

  写作业一定要培养高效率的意识,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学会专心的做完一件事儿,而不是拖拉磨蹭,三心二意

  孩子现在刚刚上一年级作业比较少,一般半个小时结束,最长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但是以后会越来越多,所以写作业也需要高效,如果孩子有拖拉磨蹭,不专注的情形,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改掉坏习惯。

  我家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因为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有意的去培养。给他读过时间管理的绘本故事,关于不拖拉不磨蹭,有计划、专注做完一件事儿等等时间管理的理念在故事中都有体现,孩子特别喜欢听。然后我们在生活中也这样去做。慢慢的孩子就有了这样的意识。幼儿园没什么作业,倒是围棋课每次结束都会有一页练习。那个时候就开始培养他回家先做作业,他就会一个人在房间里写,我们不会打扰,他也不会儿断断续续。会一直写完再做别的,我们玩过一个游戏,就是看一直认真的写完用的时间多,还是写一会儿出来喝个水,一会儿再吃点东西这样断断续续用的时间多。当然是后者了,不过游戏让孩子印象更深刻。慢慢的也就养成了习惯

  如果孩子现在还没有养成习惯,我建议用计时沙漏去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我们家的沙漏从幼儿园开始用,帮了不少忙

  养成写完作业要检查,要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虽然一年级的课程很简单,但要让孩子这样去做,坚持去做就会养成习惯。等到以后年级越高,这个习惯越受益。

  刚开始,我告诉他老师说要复习和预习,他并没有什么概念,我回家以后就假装特别好奇他当年在学校学习了什么,而且告诉他不知道他现在学的跟我小时候学的还一样吗,我小时候一年级学的课程特别有趣,然后他就拿出书讲给我听,读给我听。然后我又说不知道明天学习什么,我想看看,他说他也想看看,然后我们两个人就一起看,一起读。完了我就表扬他,哇,你今天有个特别好的行为,就是你们校长和老师都鼓励的。他就问是什么啊,我说你复习和预习了呀。他就知道了什么是预习和预习,知道了这是老师喜欢的行为,是鼓励的行为。慢慢的我什么都不说,他也开始这样做了。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或许是因为我的亲身实践感受比较多吧。在我家孩子身上效果挺好。学习习惯真的非常重要,如果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比作盖房子,那我觉得一二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就是地基,决定了后面房子的高度。希望这些分享对您也有帮助。

  我是一个上班又带娃的80后妈妈,大家眼中的职场达人也是育儿榜样,孩子眼中的有趣妈妈。家有一枚爱阅读好沟通也有趣的萌娃。希望与你同行,分享有趣的育儿故事,实用的育儿方法,一起成为更好的妈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