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政策的理想到现实仍有距离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据2月21日央广网)
所谓的多校划片,其实是相对于单校划片而言。现行的模式实行的是一校一片,或者一片一校,没有进行交叉与重叠。多区划片之后,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
不同于一区一校形成的垄断,多校划片意味着,有学区附近的房源的学生未必能分配到心仪的学校,总体讲,置于其间的人都多了一种选择,可以形成某种良性的竞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表明更具有公平的可能,让一些非核心区家庭的孩子,也能有读上名校的机会。不过,这种理想化的设计却会面临残酷的现实,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并最终体现公平性并不容易。因为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化并实现公平性,划片分区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据专家解读,多校划片的目的,不过是为给学区房降温。之前学区房之所以火爆,就在于物以稀为贵,而一校一片则成了最大的推手。因为实行定向化之后,也就使划片之内的住房成为“定向靶”,激烈的竞争下,也就导致稀缺的资源奇货可居。故而,学区房的高价,其本质还是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多校划片之后,名校还是那些名校,资源还是那些资源,只是增加了学位房的范围,扩大了学区房的数量,使得一头突起变成了多头并进。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可能被纳入的多区,都会变成学区房的激烈竞争之地,使之前用学区房拉升房价的潜规则,变成更大范围竞争的明规则。
划片分区入学,其前提是你必须拥有一套学区房,先够得着被可能划入的门槛。拥有学区房不一定能被划入,但没有学区房则会一点机会都没有。换句话说,愿意花高价购学区房者,主要原因还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若是有人打招呼、走后门等暗道,又何必采取如此折衷而具有风险的做法硬拼呢?
教育资源本属于社会共有的财富,然而实行划区之后,则意味着由公共变成了专有,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从而使其他更大群体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因为此,才有了各种暗箱操作的行为,以达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满足。当就近入学的原则存在先天不足之时,划片的技术性调整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而,若不能改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强势分明的态势,那么学区房高烧的状况就难以缓解。
理想现实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例子 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名言 理想很 理想 什么是理想 如何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