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题库&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考题
一、选择题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赞可夫 D.布鲁纳
【答案】A。
【中公讲师解析】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古今中外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主张或是作品,需备考的考生们引起注意识记。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泛智教育”,指的是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故答案是A。除了这里是17年下半年考试真题考察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之外,17年上半年考察的是斯宾塞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16年下依然考察的是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和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著作《大教学论》;15年考查的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洛克。从近三年的考题中不难发现重要人物的重要,需引起重视。
相关知识链接:
(1)夸美纽斯:
1.地位:教育学之父。
2.著作:《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主要教育观点:
①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②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③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④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⑤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赫尔巴特:
1.地位: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2.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3.主要教育观点: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④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3)赞可夫:著作《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
2.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在历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课程这一节内容是必考的考点,其中课程类型是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备考的一个难点。本题干中给出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是活动课程的概念,重视的而是儿童的兴趣,而不是书本知识,故答案选择B。本题为15年真题,考查活动课程;16年考查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15和16同样都考查了活动课程,17年考查的是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是地方课程。综合近三年的考题,可以看出关于课程类型也是18年备考重点。
相关知识链接:课程的类型
(一)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三)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即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学。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六)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3.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画面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答案】A。
【中公讲师解析】此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关于知觉的特性是教师资格的笔试中是一个难点,经常有考生混淆,理解区分起来有难度。题干中儿童和成人对一幅画的知觉不同,正是因为儿童和成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所以答案选择A。本题为15年真题,同时关于知觉的特征在17年考查的是知觉的整体性,所以关于知觉的特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需重点备考。
相关知识链接:知觉的四大特征
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1)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呼机声。
(2)当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或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而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对象也容易被感知,如夜空中的流星、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3)当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或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相联系时,也容易被感知,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在书店对所需要书籍的迅速发现等。
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1)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相似(彼此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知觉对象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影响知觉的整体性。同样一些部分,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成为不同的知觉整体。
(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
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首先,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
其次,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的作用。在较为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的情况下,言语指导作用,能唤起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再者,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知觉的理解性。
此外,知觉的理解性还受人的情绪、动机、态度以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构成视知觉恒常性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即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指的是,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颜色恒常性是指个体对熟悉的物体,当其颜色由于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不因色光改变而趋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征。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色光照明下,对其颜色知觉仍保持相对不变。
形状恒常性指的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时,物体在我们眼中的成像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会改变。
大小恒常性指的是,物体离我们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要大于物体离我们远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但我们实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会因此而改变。
关于知觉的四大特征需要熟练掌握,因为题目灵活,所以理解是正确完成题目的关键。
10.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利用图示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监控策略 D.组织策略
【答案】D。
【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在历年考试中都是高频的考点。学生利用图示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的概念,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所以正确答案是D。本题是16年教师资格的真题,同时学习策略在17年下半年考查的是地理老师教学生记忆“乞力马扎罗山”时,为方便学生记忆,将之戏称为“骑着马打着锣”,这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所以18年备考需要注意学习策略相关知识的把握,知识点相对来说难度不大。
相关知识链接:学习策略三大分类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
⑤利用背景知识
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使用
(5)人力资源的利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中公讲师解析】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2)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建构主义学生观
(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3)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本题题目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难度比较大,需要分别解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简答题四道题难度较大,首先是因为简答的题目对于考生来说需要识记,很多时候会出现题和答案不能很好的匹配,容易遗忘;其次,简答题的出题范围广泛,15年考查教学的文化功能、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压力产生的来源以及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6年考查活动课程的特点、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以及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7年考查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综上可以看出关于简答题的题目来源一半教育学一半心理学。命题趋势倾向于一些“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主要要求和内容”等。关于简答题的答题方法,首先,简答题不同于论述题,不需要过多的赘述,简明的阐述观点即可。其次,分点阐述观点,条理清楚,也是要点之一。最后,认真理解题目,做到答案与题目匹配。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
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论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方法。
【中公讲师解析】
(1)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包括:
①心情极度紧张,情绪波动,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时常感觉心烦意乱”。
②生理反应强烈,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
③思维刻板,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思维不受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
④心情慌乱,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整天惴惴不安”。
⑤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学习有好有坏”。
⑥害怕老师提问,体现在高中女学生自述中的“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
(2)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
①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班级的排名,老师的关注等等。
②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父母的严格要求等。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舆论的影响,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
④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动机过强,不当的归因等。
(3)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包括:
①积极强化。比如做对题目以后,给予正强化。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会运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来鼓励自己,减少压力。
②系统脱敏法。可以将学生的考试焦虑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等级,然后结合放松训练等犯法,让学生逐步适应每一级的焦虑水平,最终克服考试焦虑。
③代币奖励法,用一些符号、工具作为去的成功的指标,每做好一件事情,就给学生一个代币,随着代币的增加,逐步减缓焦虑情绪。
④认知疗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一次考不好,众身无望的看法。
⑤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确定,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材料分析题分数比重较大,两道题36分,难度较大,也是考生比较头疼的题目,这里给考生们总结了材料分析的答题方法,希望对考生的备考和考试有帮助材料分析:
一、审题(审知识点、审问题数量,以免漏答错答)
二、回顾知识点(尽量回顾所有知识点,以免出现观点不全而失分)
三、带入材料(材料分析不同于简答,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占分数)
四、书写(总-分-总)(以评析题为例)
总:评—(价值观判断,建议使用中庸词汇会,如妥当、合理等)
分:析—理论点+解释+材料中+回扣
总:评—综上所述(做法对—发扬,做法不对—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该怎么办)
中公教师题库上线啦!点此进入题库,海量题,随心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高分攻略”下载【教师资格备考高分攻略】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 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试讲真题 教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