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技术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习题
为了帮助考生梳理知识点,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考试中信息与信息技术部分的习题,希望为考生备考提供参考。
1.下图是用某软件查询当天某一地区实时路况的画面,这种应用主要体现了信息具有( )。
A.时效性 B.依附性 C.真伪性 D.可识别性
1.【答案】A。解析:信息的时效性指信息仅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决策具有价值的属性,而实时路况强调的是信息的时效性。而实时路况能实时反映区域内交通的路况,指引最佳、最快捷的行驶路线,提高道路和车辆的使用效率。因此属于信息的时效性特征。依附性是指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存在;真伪性是指信息有真有假。
2.请简要回答信息技术发展呈现出哪些主要优势。
2.【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综合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3..请简要回答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
3.【参考答案】
信息获取的过程是指,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而确定这些信息的来源,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存储下来。具体过程如下:
(1)定位信息需求,定位信息需求即需要什么信息。表现在时间范围、地域范围和内容范围三个方面。
(2)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需求后,接着就要确定哪里有这些信息,哪里方便寻找所要的信息;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常用的方法有,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检索法(卡片式、计算机)阅读法和视听法等;
(4)保存信息,可以整理信息,分类保存。也可以输入计算机进行保存;
(5)评价信息,评价信息是指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
(6)反馈信息,信息获取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反馈信息后,又可根据新产生的信息需求重新定位信息。
4.请简要回答为确保信息质量,在采集信息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参考答案】
信息采集有以下7个方面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保证信息采集质量最基本的要求:
(1)可靠性原则
信息采集可靠性原则是指采集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对象或环境所产生的,必须保证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必须保证采集的信息能反映真实的状况,可靠性原则是信息采集的基础。
(2)完整性原则
信息采集完整性是指采集的信息在内容上必须完整无缺,信息采集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采集反映事物全貌的信息,完整性原则是信息利用的基础。
(3)实时性原则
信息采集的实时性是指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一般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信息自发生到被采集的时间间隔,间隔越短就越及时,最快的是信息采集与信息发生同步;二是指在企业或组织执行某一任务急需某一信息时能够很快采集到该信息,谓之及时;三是指采集某一任务所需的全部信息所花去的时间,花的时间越少谓之越快。实时性原则保证信息采集的时效。
(4)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是指采集到的信息与应用目标和工作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高,采集到信息的表达是无误的,是属于采集目的范畴之内的,相对于企业或组织自身来说具有适用性,是有价值的。关联程度越高,适应性越强,就越准确。准确性原则保证信息采集的价值。
(5)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是指采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表示形式,便于使用。
(6)计划性原则
采集的信息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照顾未来的发展;既要广辟信息来源,又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单位的任务、经费等情况制定比较周密详细的采集计划和规章制度。
(7)预见性原则
信息采集人员要掌握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采集的信息既要着眼于现实需求,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善于抓苗头、抓动向。随时了解未来,采集那些对将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预测性信息。
5.请阅读下面素材,简要回答素材中体现信息的哪些特征并解释说明。
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却说司马懿料苟安行计停当,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
5.【参考答案】
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信息具有普遍性、传递性、时效性及真伪性。
(1)诸葛亮利用营灶的数量作为信息被司马懿得知,这说明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体现了信息具有普遍性;
(2)司马懿的士兵将诸葛亮军队的营灶一天比一天多这个信息告诉他,这体现出了信息具有传递性;
(3)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时营灶增多,于是就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后,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而错失了良机,司马懿知道真像后自叹不如,但为时已晚,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4)诸葛亮利于增灶退兵的假象成功率领大军退向蜀地,说明信息具有真伪之分,这体现了信息具有真伪性。
中公讲师解析
中公教师题库上线啦!点此进入题库,海量题,随心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高分攻略”下载【教师资格备考高分攻略】
回复“我要过面试”下载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资料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