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报考要求&全国教师资格统考《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律诗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古体诗指的是唐以前形成的古代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几言就叫几言古诗。近体诗是唐初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有4句,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绝句;律诗有8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有几个字就叫几言律诗。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五言古诗,不符合题干“五言律诗”,故不合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五言律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五言律诗;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五言律诗。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主题。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不符合题干“哲理诗”要求,故不能作为例子使用。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要想更全面、更深刻、更高瞻远瞩得看到问题的本质,就要学会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或把握事物的大局和整体这一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一哲理。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答案】C。解析:A项《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忧伤凄苦的心情;B项《游褒禅山记》以游记为辅,议论为主,是王安石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缺”;C项《梅花岭记》抒发了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情感,以《梅花岭记》为题,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染”的象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D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朋友的一封书信,主要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美好风光。故本题选择C项。
4.【答案】A。解析:“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不包括《诗经》,《诗经》是“五经”之一。
5.【答案】A。解析:《观书有感》是南宋哲学家朱熹的作品,而非曹操。
6.【答案】C。解析:《锦瑟》的四句每句都是一个典故,《赤壁》运用了火烧赤壁、曹操铸铜雀台、江东二乔等典故;曹操《短歌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
7.【答案】D。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教学实施”的认识。D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本题选D。
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表达方式”的理解。D项写作时要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多使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本题选D。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阅读方法”的理解。B项是关于写作的表述;C项是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D项是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因此,本题选A。
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上课的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记录和记忆,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题目中的板书系统梳理了《马》一文的主要内容,A、B、D表述均为此板书的优点之处,而C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板书设计类型多样,但本文属于综合式。故本题选择C项。
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理念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3.【答案】D。解析:课堂上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这个玩笑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不能说是不尊重学生。
教师资格报考要求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 教师资格证统考省份 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什么时候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 考教师资格证都考啥 如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