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报考要求&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材料反映的就是西周的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
2.【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A项不符合题意;“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B项不符合题意;“民贵君轻”“仁政”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C项符合题意;“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思想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答案】B。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B项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只是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的,A项不符合题意;甘英到达波斯湾与题干内容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中亚和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这种说法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出现在西汉时期;B项出现在唐朝。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横,一竖;一画,一撇;一勾,一点”,体现出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特点,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书法艺术,选项D符合题意;而其余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于618年建立,同年隋朝灭亡,所以①正确;隋朝和唐朝都是定都长安,所以②正确;隋朝时期开创了选举制度,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所以③选官都采取了科举制正确;④隋朝是由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建立的隋朝,唐朝不是,所以④不属于两个朝代的相同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因为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乱较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北宋前期,商品经济活跃,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对外贸易频繁,海外的贸易超过了前代,贸易海路为主;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富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①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8.【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意为顺应当地的宗教文化而不去改变原来的习俗,将政令统一到统治者手上而不改变他们原来的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清政府继续在西藏实行这一制度,并规定转世灵童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定,体现了材料中“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A项不合题意;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项不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C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创建拜上帝会,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理想国度,后来建立了太平天国。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A。
10.【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D符合题意;《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常驻北京,A不合题意;上海、广州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BC不合题意。故答案选择D。
1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提示词“东沟海战”和“致远”,可以判断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有关。结合所学,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C符合题意。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A不合题意;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B不合题意;李秀成是太平军将领,D不合题意。故答案选C。
12.【答案】C。解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近代化探索时期的典型事件,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挽救民族危亡,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13.【答案】C。解析:依据题意,“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露天演说”,结合所学,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1919年5月4日,青年学生游行示威,发动了五四运动。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涉及山东权益的问题,AB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教师资格报考要求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 教师资格证统考省份 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什么时候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 考教师资格证都考啥 如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