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 信息技术&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高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答案】B。解析:信息具有价值相对性,一条信息可能对某个人来说具有价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没有价值;A选项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信息都具有可传递性;C选项信息的共享性是指信息本身可传递,具有扩散性,它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D选项信息的真伪性是指信息有真伪之分,它是衡量信息准确与否的标准,是信息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
2.【答案】C。解析:基本的信息技术包括:
感测技术:扩展感觉器官的功能,如传感器技术、感测信息处理技术;
通信技术:扩展传导神经的功能,如物联网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
计算机技术:扩展思维器官的功能,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
控制技术:扩展效应器官的功能,信息的使用技术,如预测恢复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3.【答案】B。解析:首先要明确需要检索的目标,然后进行搜索网站的登录,之后使用简练的关键词进行检索,最后,如果有必要则进行二次检索。
4.【答案】A。解析:存储器也称主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包括计算结果和中间结果);控制器是计算机中控制管理的核心部件,功能是从内存中一次取出指令,产生控制信号,向其它部件发出命令指挥整个计算过程;输入设备将计算机的程序、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以及现场采集的各种数据转换为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形式并输送到计算机内部;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结果和信息输出;运算器是计算机中处理数据的核心部件,主要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因此本题的答案是A。
5.【答案】B。解析:将字符A的ASCII码值转换为十进制为65B,由此可的字符D的ASCII码值为68B,将其转换为二进制为01000100B。
6.【答案】B。解析:B:加粗;I:倾斜;U:下划线;最后一个符号代表字体边框。
7.【答案】D。解析:由于“总计”列是用公式计算得来的,当某一数据进行改变时,相应“列”也会发生改变。并且当数据发生改变时,相应的图表也会发生改变。
8.【答案】A。解析: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的视图中有“排练统计时”工具,可以利用该工具,通过排练为每张幻灯确定适当的放映时间,实现更好的幻灯片自动放映效果。
9.【答案】B。解析:我国采用的电视信号视频标准为PAL制,每秒包含帧数是25帧;欧美国家采用的电视信号视频标准是NTSC制,该标准规定的每秒帧数为30帧。
10.【答案】A。解析:旋转的角度为正30度,顺时针旋转,因此排除B和C选项;补间属性为默认时,设置的动画效果连续发生。因此选A。
11.【答案】D。解析:在网络中负责路由选择的设备是路由器,因为路由器工作在OSI参考模型中的网络层。网关工作在最高层,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12.【答案】B。解析:SQL语句中,update命令用来修改表;insert命令用来插入记录;delete命令用来删除表或表中的记录;replace命令是SQL中用来删除原记录,并插入一条新记录的命令。
13.【答案】A。解析:先找第(1+10)/2向下取整的位置,即第五位,也就是51,排除C和D。51<92,因此应该在右侧继续查找,其中间位置的数81。81<91,继续在右侧进行查找,最终找到92。
14.【答案】C。解析:负号的优先级比自加运算符的高,因此先将-i的值赋给j,j=-1,然后i进行+1运算,i=2。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15.【答案】C。解析:理解水平的知识性目标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其使用的行为动词包括解释、比较、检索、知道、区别、理解、调查等。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
教师资格证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考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技术 小学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 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信息技术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