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报考要求&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2018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初中生物模拟卷二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答案】B。解析:A、秋天银杏叶由绿变黄,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B、水葫芦疯长盖住了湖面,是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是环境因素中的非生物因素水分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D、针叶林分布在高山海拔较高处,是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B。
2.【答案】D。解析:A、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错误;
B、阳光是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因此“阳光→草→鼠→狐”不可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错误;
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木,只有部分生产者,还缺少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正确。
故选:D。
3.【答案】A。解析:细胞生活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自身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都要经过细胞膜,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使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环境,A正确;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B错误;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内只有线粒体,C错误;所有生物细胞的细胞核中都有遗传信息,D错误。
4.【答案】D。解析:果皮不只指水果的皮,A错误;果皮不只是指果实最外侧的皮,还有中果皮,内果皮,B错误;子房发育成果实,C错误;果皮是指果实中子房壁发育成的部分,D正确。
5.【答案】B。解析:苔藓植物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常密集的生长着苔藓植物,它们就像毛茸茸的绿毯,常见的苔藓植物有墙藓、葫芦藓等。由上可知使台阶变绿的植物应该是苔藓植物。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导管和筛管)组织,所以植株比较矮小,苔藓植物多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6.【答案】D。解析: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A正确;许多植物的茎含有形成层,可以不断长粗,B正确;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需水量不同,C正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错误。
7.【答案】C。解析:图中1上表皮,2下表皮,3叶肉,4气孔,5保卫细胞。叶片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孔,即图中的[4]气孔,气孔的开闭由[5]保卫细胞控制,当肾形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而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时,壁拉直,气孔关闭;哑铃形保卫细胞吸水时两头膨胀而中间彼此离开,气孔张开,失水时两头体积缩小中间部分合拢,气孔关闭。
故选:C。
8.【答案】B。解析:“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步骤是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③用黑纸片把天竺葵叶片遮盖一部分、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①把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液。因此“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的正确顺序是④③②⑤①⑥。
故选:B。
9.【答案】A。解析:AC、人体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径增大,使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故A正确,C错误;
BD、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向下向内移动,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径均缩小,此时膈顶上升,引起胸腔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呼气过程,故B错误,D错误。
10.【答案】A。解析: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在肾小管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所产生的物质(如氨)分泌到肾小管的官腔中,与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因此血浆、原尿和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水、无机盐、尿素。
故选:A。
11.【答案】B。解析: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A错误;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而不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甲壳类,B正确;节肢动物呼吸器官是气管、鳃等,C错误;沙蚕的身体分节,属于环节动物,D错误。
12.【答案】B。解析:A、蜻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D→A→C而不是A→C→D,错误;
B、若用此图表示蜜蜂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B为蛹期,C为成虫期,正确;
C、若用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成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而不是D,错误;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A幼虫期而不是B时期,错误。
13.【答案】A。解析:加热不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而是为分子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无关变量,应保持适宜且相同,B正确;人体内不同酶的作用所需最适条件有所不同,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其它酶的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C正确;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是所有活细胞所必需的,D正确。故选:A。
14.【答案】D。解析:DNA复制中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合成出互补的双链,在子代DNA中,有一半是新合成的,而另一半直接来源于母链,因此,复制是按半保留复制机制进行,所以A错误;由于目前所发现的DNA聚合酶只有5’→3’方向的聚合活性,因此,DNA链延伸的方向是5’→3’方向而非3’→5’,所以B错误;DNA复制时,需要4种dNTP作为底物,所以C错误;需要DNA聚合酶进行催化,所以D正确。
15.【答案】C。解析:细胞均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因此两类细胞中均有8种核苷酸(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且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A正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B正确;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DNA是裸露的,C错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细胞核,D正确。
16.【答案】C。解析: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17.【答案】A。解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糖蛋白、磷脂双分子层、载体蛋白,不同物种的细胞中只有磷脂是相同的,A错误;a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方向是从膜外运输到膜内,可以表示O2由内环境中进入细胞内,B正确;糖蛋白能进行细胞识别,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b物质由低浓度流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并且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可以表示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D正确。
18.【答案】C。解析:由于丙图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已分离,所以丙中无同源染色体,A错误;卵巢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三种细胞都有可能出现,B错误;基因重组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而图乙所示细胞下一时期就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丙图所示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D错误。
19.【答案】C。解析:b处为突触间隙,其中充满了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A正确;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刺激c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a处,B正确;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20.【答案】D。解析:基因运载体的种类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A正确;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如EcoR I这种限制酶能够专一识别GAATTC的核苷酸序列,并切割G和A之间的磷酸二酯键,B正确;基因工程的第二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正确;基因工程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D错误。
21.【答案】C。解析: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可以表述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答案选C。
22.【答案】D。解析:属于生物知识评价的应用水平。知道水平: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识记水平:记住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理解水平:在识记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应用水平: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运用知识对有关的见解、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答案选D。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直观导入方式的辨别。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学生期待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
24.【答案】D。解析:创造性阅读指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超出材料的新思想、新观点,以理解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为前提,并与它们同时得到发展。题目中没有表现出能得出新的思想与观点的,故选D。
25.【答案】C。解析:概念转变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答案选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参考答案】(1)下丘脑;肾上腺素
(2)反馈;a与b、c与d
(3)糖蛋白
解析:(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增多,促进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使产热增加。(2)由图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反馈调节的作用,对于甲状腺激素来讲,a和b是促进作用,c和d是抑制作用。(3)激素发挥作用需要特定的信号与细胞分子的受体(糖蛋白)结合,引发效应。
27.【参考答案】(1)类囊体薄膜;线粒体基质
(2)⑤;不能
(3)①
解析:(1)从图可知,①是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②是在叶绿体基质是进行的暗反应过程,③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④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是ATP,B是ADP+Pi,C是[H],D是氧气,a是叶绿体,b是线粒体,c是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产生能量最多的是有氧呼吸和第三阶段。
(2)叶肉细胞在③④⑤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⑤。此过程产生的ATP不能用于暗反应,暗反应消耗的ATP只能来自光反应。
(3)小麦灌浆期若遇阴雨天则会减产,因缺少光照光反应过程即①受阻。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8.【参考答案】(1)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创设的方法,这样的导入方法能够快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至课堂中来,并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效果;第二位教师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先带着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生态系统的的有关知识,与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关联,降低学生的难度预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一个好的导入要具有三个特质,第一个即关联性,导入的目的是引入本节课课题,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导入方式都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第二个即趣味性,好的导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初中的学生积极活泼,但是注意分配能力不是特别好,所以一个有意思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三即启发性,好的导入应该给学生们留下一定的悬念,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9.【参考答案】(1)①从教学环节的角度出发:缺少导入,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巩固提升,没有带学生及时复习。②从教学方法出发:更多地注重讲授讲解,学生参与度不够,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从教学效果出发: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不合理,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效果不明显。
(2)①增加适当的导入环节,比如可以播放视频,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顺利导入本课。②增加巩固环节,组织学生和同桌共同以表格的形式对这三类植物的特点进行总结。③在授课环节中可以加入小组活动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可以事先准备植物标本或者实物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总结其特点。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0.【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
①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②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③提高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爱护生态环境。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3)导入:
由于本节课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老师可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PPT展示海葵、珊瑚虫、水螅等腔肠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尝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问题。接着老师顺势提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动物的生活世界,一起来了解它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相关试题: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初中)》模拟试卷二【答案】
教师资格报考要求 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 教师资格证统考省份 教师资格考试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内容 教师资格证什么时候考试 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 考教师资格证都考啥 如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