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专项练习——单项选择题

教师资格 2019-07-21 06:14:54 86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的是来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斯巴达教育以“尚武”为特点,雅典教育以“崇文”为特点。这表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等级性

3.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一带一路”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教育合作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在文化共同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 )的作用。

A.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 B.传播与交流文化

C.选择、提升文化 D.更新和创造文化

5.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这是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 )的规律。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依据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北京市朝阳区上辛堡小学充分利用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武术教育师资,积极挖掘学校周边的社会武术资源。打造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武术》课,该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必修课程 D.校本课程

8.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互动同时具有( )的性质。

A.实践 B.间接 C.指导 D.教育

9.(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A.课程设计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课程目标

10.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的教育。这遵循了( )。

A.疏导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严慈相济原则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即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2.【答案】A。解析:教育的历史性指再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斯巴达、雅典作为不同的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属性。

3.【答案】B。解析:孟子持“性善论”,这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在一般的人伦关系上,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答案】B。解析:在“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外国文化走进中国,体现了传播与交流文化的作用。

5.【答案】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阶段教学。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6.【答案】D。解析: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7.【答案】D。解析: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动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各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上辛堡小学利用周边的资源开设相关课程,符合校本课程的涵义,属于校本课程。

8.【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9.【答案】B。

10.【答案】C。

中公讲师解析

直播课程: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考前冲刺·低至9.9元!

模拟试卷: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各学科模拟试题【汇总】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预测报”下载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各学科预测报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