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用传统经典浸润时代人心
【热点背景】
案例一: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梳理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大规模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等15个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开展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美术馆藏品等文化资源普查,健全文物、非遗、古籍等名录体系,进一步清理文化遗产家底。此外,实施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显著改善,防火、防盗、防破坏成效明显。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案例二:江西玉山以本土赣剧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玉山是赣剧发源地之一,当年被毛泽东同志予以“美、秀、娇、甜”赞誉的赣剧表演艺术家潘凤霞就出生在石笋村。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后,玉山乡村越来越美,村民越来越富,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地发掘赣剧文化,宣传赣剧文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爱上赣剧,学习赣剧,使得赣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活跃在赣鄱大地。活跃的赣剧文化氛围也让玉山吸引了全国赣剧爱好者的关注。此次众多艺术家齐聚玉山共同交流座谈,为传承赣剧、复兴赣剧,助推乡村文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出谋划策。同时玉山县致力于开展赣剧进校园活动,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唱赣剧校歌、组建赣剧社团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赣剧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一批赣剧“新鲜血液”而努力。
赣剧在玉山的复兴,是玉山群众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一个缩影。随着玉山城乡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追寻成为当地群众的一个共同自觉。樟村千年板灯、下塘提线木偶戏、临湖龙舟赛、横街茅楂会等一项项特色民俗在玉山乡土重放异彩,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实现了腾飞。
案例三:弘扬传统经典的节目形式多样,备受喜爱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近期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充分展示出年轻一代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近几年,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持续推出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等大会系列,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原创的特点,选用的汉字、成语、诗词等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在公共平台、大众传播中培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除此之外,秉承着“拥抱国粹、薪火相传”的宗旨,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讲坛”已经连续15年面向公众开设各类文化学术讲座,与此类似的还有山东“齐鲁文化大讲坛”、上海“东方讲坛”、杭州“文澜讲坛”等;在江苏,微信群“七月千字文”每晚准时响起典雅的朗读声,同时在“南京领读者联盟”等29个微信群直播,吸引了近万名读书爱好者;在安徽,有社区联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国学启蒙活动,让社区里的孩子们从小接受国学的洗礼;在山西,一年一度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现场,数以千计的海内外的移民后裔汇聚在这里,祭祖祈福、体验源远流长的根祖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书目确定,《诗经》《史记》等书目为大家补上经典文化这一课;旨在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分批发布成果,供国内外读者免费观看…传统典籍在解读中变得耳熟能详、传统技艺在传承中重新焕发生机、家国情怀在传递中深植心间。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上溯千年的古人精粹依然没有丢失受众和传承者,优秀传统文化也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案例分析】
历经五千年沧桑、缔造中华民族的中华文明,无疑是世界文化历史上的长河与高山。在当今社会,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文化若水,流淌不息的精神激流;文明如山,矗立永恒的民族坐标。时至今日,中华文化的力量不曾消散,优秀文化的魅力从未褪色,人们依然浸润着传统经典的滋养,徜徉着民族的当下和未来。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优美线条,梳理并夯实其中的精神脉络,是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民族自信的必要之举。
一、传统经典有助于重塑中国精神,共铸中国梦。
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独立的中国精神,重塑民族自信,共同凝聚中国梦。“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统经典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从传统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二、传统经典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人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其深刻传统文化价值根源,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的崇礼文化,“保息养民”、“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富民思想,“和为贵”的和谐精神。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如“为仁由己”的自由思想、“隆礼重法”的法治思想。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深度契合,如“诚之者,人之道也”,“仁者,爱人”,以及笃实践履、诚敬为学的敬事精神、“民胞物与”的仁爱境界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精神。因此,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进行思想层面的现代转化,使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统价值精髓在当下中国重新鲜活起来,凝聚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
三、传统经典有助于以文化人,传承家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影响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习近平重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家庭家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价值,强调塑造和践行良好的社会主义家风,引导公民向上向善,形成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在传承途径上,习近平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坚持“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做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弘扬传统美德。
四、传统经典有助于立德树人,提升公民素质。
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道德修养是立人之本。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札记·大学》指出“德者本也”,强调了修身养德对人生的重要性。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修养路线。儒家道德中把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行为作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可以说,重道德、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厚重的道德追求和精神价值。“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准,增强责任心,明白如何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国家以及自然,都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传统经典中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一、焕发传统经典文化新魅力。
1、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化工作者要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2、要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了一批文化附加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创的“领跑者”,故宫博物院开发了8000余种文创产品,体现出“根植于传统文化,紧扣流行文化元素”的定位。而博物馆展陈水平也显著提升,精品展览深受群众青睐。传统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传播模式不断改进,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增加了文化娱乐性和吸引力。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引发了全民关注的热潮,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网络游戏《天下3》《仙剑》等,也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要让文化遗产价值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彰显传统节日、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魅力。如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展会广受关注,丝绸之路、花山岩画、珠算、二十四节气等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获成功,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
二、开拓传统文化传播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1、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都有力地助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园林、中国节日,以及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屡屡走出国门。2016年是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不仅在国内上演,还走出国门,引发人们对中西方文明互鉴的思考,推动了中外人民的交流,加深了相互理解。
2、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对外文化贸易蓬勃发展,大量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
3、重视出版物的国际推广与传播。如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通过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各方面出境人员,依托我国驻外机构、中资企业、与我友好合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中餐馆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三、以长远眼光营造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1、加强传统经典熏染,注重传统经典滋养。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仁者爱人”,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礼乐相和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要让传统经典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2、加强对传统经典的包容与创新。传统文化经典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实现文化产业升级和创新,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汲取其独特的智慧和价值,滋养心灵。
【热点预测】
1、最近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收视率火爆,以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新的认识,请你谈谈继承传统文化的看法?
2、古村落作为我国特色的文化根源,正在走向消亡,就如何留住古村落文化的根脉提出建议。
【真题回顾】
1.2016年国考副省的主题为不学礼,无以立。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国民素质日渐成为社会诟病的话题,各种低素质、不礼貌的行为被媒体报道,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大国形象。正如《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不学礼仪,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处世,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这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在我国传统经典文化中,集纳了大量国学精华,学了确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因此,要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公民、社会、政府都应学礼明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根基。
2.2017年国考副省的主题是以水为师。把水与儒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想联系,通过老子、孔子、管子等先哲思想的阐述赋予水诸多的文化内涵,在存在论和道德论的双重意义中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以仁智思想感悟生命,陶冶情操,让深奥的经典智慧融入生活,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19国考申论 2018国考申论 201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 2019公务员申论 2019国考申论答案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