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

2019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考前来突击!

高中 2019-07-30 18:15:37 125

  2019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考前来突击!高考最后半个月,掌握技巧很重要,相信大家的基础已经牢固了,但是应试技巧还是需要的,地理的学习不只是要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要知道答题术语,这样才能得到高分,今天考名校网编给大家整理了2019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考前来突击!和小梦一起来看看吧!整理如下:
2019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解题技巧,考前来突击!

  一、辩证评价类:设问中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关键词

  ➤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 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 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二、意义类:要注意两个方面

  1. 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 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三、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 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 解题时有两个注意: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①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②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①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②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 解决措施

  1.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 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

  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四、成因分析类

  ●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 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

  ③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 空气密度

  ● 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代几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圆的综合题解题技巧 力学综合题解题技巧 数学压轴题解题技巧 物理大题解题技巧 几何题目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答题解题技巧 中考物理解题技巧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