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考强化一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同一搜索引擎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同一搜索引擎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该公司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
④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心理、习惯、兴趣,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
⑤正是出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
(摘编自郭少安《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
材料二:
①国内学者将过滤气泡当作一个已然的负面存在,并以此为出发点对算法过滤引发的社会后果进行批判。相比之下,国外学者更多把过滤气泡视为一种假说——是否真正存在,尚需检验。
②针对过滤气泡是否存在,过去,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实证研究。我们则认为过滤气泡是否存在应关注的是单个用户的信息结构是否存在偏倚,将单个用户信息结构的均衡性作为衡量过滤气泡的指标,更符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反之,单个用户信息结构失衡则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数量差异悬殊,当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该用户的信息结构存在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为吸引流量,在作算法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偏好。而对某些投放基数较大的内容而言,推荐数量的小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结构的失衡。鉴于此,我们计算个性化内容的占比对“过滤气泡”存在与否的影响就要观察个性化推送是否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第二,在既有推送基数水平上,相应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的增量显著,一般超过10%。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过滤气泡存在。
③为进一步探究微博在算法推荐下的过滤气泡现象存在情况,我们将微博中规模庞大的国内用户群体分为有代表性的四类:代理用户A,28岁硕士单身爱美北京女青年(生活穿搭人设);代理用户B,22岁中专学历的剧综迷、追星女粉丝(剧综文娱人设);代理用户C,38岁高收入陆家嘴金融行业男博士(财经人设);代理用户D,34岁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新手爸爸(科教人设)。
④首先对四个代理账号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每天重复如下操作:在“微博搜索”中搜索与代理用户兴趣相关的5个关键词,根据推荐结果点击前5条内容;点击微博推荐中5条与代理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使用微博账号登录抖音、小红书等任意一款应用,在该应用中点击或转评赞与代理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
⑤训练结束后,进入记录阶段。连续4天记录代理用户ABCD在微博推荐中的前40条内容,并按照时事、财经、科教、文娱、生活和体育六个类别进行分类。
⑥为排除微博既有的信息推荐结构对结果的影响,设立一个中立账号作为对照组,以访客身份选择“随便看看”登录微博。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计算个性化内容在代理账号和中立账号中的占比,两者之差为个性化内容的增量,如果增量显著,证明过滤气泡存在。
(摘编自陈逸君《微博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现象探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以及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
B. 在“信息茧房”中,人们听不到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是因为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已被隔离。
C. 材料一侧重从概念、表现、危害及解决办法等理论角度论述“气泡效应”现象,材料二侧重从实际调研角度探究“过滤气泡”现象是否存在。
D. 材料二的调研结果可作为评判微博是否是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的参考,从而思考微博平台是否有助于“戳泡运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算法过滤技术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所以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
B. 用户有解决“气泡”的意图,并做算法逻辑的技术调整,就能够根除过滤气泡。
C. 平台会对某些内容投放基数较大,某些内容投放基数小,这可能出于流量考虑。
D. 实验中设立的微博中立账号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会受到既有信息推荐结构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现象属于“过滤气泡”的一项是( )
A. 用户通过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不同观点的信息。
B. 网络阅读平台记录用户随机阅读情况,并为用户推荐相关文章。
C. 某短视频平台借鉴其他各平台,改进自身推送,向用户推荐优质视频。
D. 某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综合网络官方就业数据制定未来发展规划。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表1:代理用户账号与中立账号的内容推荐统计(单位:篇)
表2:代理用户账号内容推荐占比统计表:(单位:%)
代理用户账号内容推荐占比统计表:(单位:%)
A. 从用户ACD的信息结构来看,因为个性化内容占比均小于50%,代理用户ACD仍然保持了相对均衡的信息结构。
B. 代理用户B的个性化内容占比接近54%,而微博本身对文娱类内容的推送基数较大,代理用户B个性化推荐的增量仅为6%左右,增量并不显著。
C. 四个体现用户兴趣的代理账号均表现出对个性化内容的明显偏向,且偏向程度超过中立账号,说明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未产生影响。
D. 用户兴趣的确减少了微博推荐中其他类型内容的推送比例,但尚未到达对用户信息结构造成威胁的地步。过滤气泡效应不成立。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外界获得相貌认知与“过滤气泡”现象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情况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借助“过滤气泡”形成的原因分析邹忌为何难以从外界获得真实的容貌评价。
【答案】
1. A 2. C
3. B 4. C
5. ①“过滤气泡”与大数据公司总结用户心理、偏好等,投放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妾、客是根据邹忌的心理、兴趣等说其喜欢听的话:两者具有相似性。
②“过滤气泡”与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有关。《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妻的偏爱、妾的畏惧、客有所求,这些属于人性及情感结构的主观因素,在对选择给邹忌的话语里起到重要作用。
③“过滤气泡”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相关。邹忌作为齐王宠臣与妻妾客在身份地位权力上存在上下差异,注定产生隔膜,难以平等对话,妻妾客的话语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差异的影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以及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可知,“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并非“过滤气泡”效应产生的原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错误。原文说的是“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但有算法过滤技术,未必就不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即使经过过滤,信息流也是很大的。
B.“就能够根除过滤气泡”错误,说法绝对。“过滤气泡”的形成与算法推荐技术、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单靠技术和用户意愿很难根除。
D.“……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会受到既有信息推荐结构的影响”错误,中立账号不受既有信息推荐结构的影响。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所谓“过滤气泡”指“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
A.该观点答非所问,提出了打破“过滤气泡”的方法。
C.综合各家平台优势的营销方式,并未体现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
D.“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综合网络官方就业数据制定未来发展规划”,首先根据自身特长及官方数据,不是令孩子生活在“网络泡泡”之中。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
C.“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未产生影响”错误。“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个性化偏向超过中立账号,则说明微博根据用户兴趣进行了个性化推送。由此得出“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产生了影响”。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心理、习惯、兴趣,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可知,邹忌询问妻、妾、客有关美丽的问题,三人都给出令邹忌满意的答案,可见,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心理、偏好等,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邹忌难获真相原因与“过滤气泡”的形成原因相似,妻、妾、客是根据邹忌的心理、兴趣等说其喜欢听的话。
由“‘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可知,都与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有关。个人喜好、妻子偏爱、妾畏惧客有求于他的这些人性及情感结构也在这个传播圈层里起到重要作用;“过滤气泡”形成也与此相关。
由“‘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可知,邹忌和妻妾客身份不同,对话就有阶级的差异,可见,都与社会结构和权力相关。不平等自由的公共平台,难以协商对话的社会都容易出现信息的“过滤气泡”,妻妾客及邹忌的不同的身份地位注定产生隔膜,难以平等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独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财富”“开发”等词语暗含对山里美好未来的期待,交代了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也成为“我”进山的背景。
B. 面对主动热情帮助自己杜老头,“我”却始终阴沉着脸,这让杜老头非常失望,于是他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
C. 杜老头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从中可以看出他参加革命事业、用实际行动守卫一方山水的决心。
D. 杜老头及其家人为了革命事业而殒身不恤事实,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的默默支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 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 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 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渡船虽然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8. 小说描写了“我”去年在山里所感受到的不同景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 小说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
6. B 7. A
8. ①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刚进山时,以湍水急风\怪石狰狞\太阳过早落山等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极不情愿,最后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欣喜。
②体现“我”的成长过程\反映我的认知转变\反映我工作态度的转变:借助对景物的变化,形象表现出“我”从工作消极到积极投入建设的过程。
9. ①在“我”讲述的个人进山调查货源的大故事中,套着老渡夫参加革命、投身建设和勘察队年轻人投身建设的小故事。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由点到面,刻画了投身祖国建设的人物群像;\妇女讲述的杜老头和年轻人的状态和刚进山“我”形成对比,更凸显了人物精神的感染力,也展现我的成长转变。
③深化主题:既表现了几代人积极投入革命战争、祖国建设的家国情怀/奉献牺牲的崇高精神,又通过故事使“我”找到前行动力表现了对家国精神的传承。
④这种形式避免了小说叙事单一与平铺直叙,使内容真实而丰富,结构严谨而灵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让杜老头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错,由原文“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老头再不说话了”,可见让杜老头失望的不是“我”始终阴沉着脸,而是“我”说的这句话,对这个地方的抱怨,让他失望,因而沉默。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错误,过分拔高,杜老头出场的肖像描写是“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从这个肖像描写无法看出其“革命精神”。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强调“是‘我’眼中的景物”,提示我们与人物有关。
就本文而言,环境描写主要反映“我”的心理状态。如开篇“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描写湍急的水流,巨大的水声让“我”头晕,由后文“我”对老头抱怨“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可知,当时的“我”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这处自然景物烘托“我”的沮丧;文章最后描写“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描写竹筏上的点点灯火,以及建设者们与自然搏斗的叫喊声,写出一种激情,而“我”听了中年妇女对杜老头的介绍,心境也发生了变化,感到“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受到感染,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建设者的责任。结尾以灯火处处的建设景象抒写“我”的豪迈。
这些环境描写体现“我”的成长过程。由开头的“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写“我”后悔来这个地方,想要离开;到听了杜老头的故事,心境发生了变化,感到了这里环境的美好,“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再到结尾通过写竹筏上的灯光和建设者们与水流的搏斗,感受到了建设者们的豪情,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总之,文章借助对景物一次次饱含情感的描绘,形象揭示“我”经历一次次的心灵触动,最终获得成长的过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
先理解“故事套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讲述的“我”的故事,“我”因为要调查一种货源而来到了水库上游,这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我”后悔到这里来,想要调动工作;此时“我”遇到了一个老渡夫杜老头,他把“我”渡到对岸,“我”从小客店一个中年妇女那里听说了他的革命故事,看到了一群年轻的建设者,“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文章讲述的个人经历的大故事。
“套故事”,是说在大故事中插入了“小故事”。本文的小故事有两个,一个是杜老头的故事,他当年做了二十多年的交通员,大儿子被反动派杀了,小儿子作为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老伴被反动派抓走杀害了,他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解放后杜老头不住休养的地方,又回来摆渡,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第二个小故事是一群年轻的建设者的故事,中年妇女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从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勘察队年轻人成长的小故事。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由点到面,刻画了投身祖国建设的人物群像
再看这样叙述的效果。首先是两个“小故事”的意义。杜老头的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反映了革命者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革命牺牲精神;而勘察队年轻人为了国家建设,不再是白面书生和娇嫩小姐,而成长为“比铁还硬”的建设者。两个故事代表两代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但家国精神不变,体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两个“小故事”对“我”的影响是,让“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狭隘,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总之,“小故事”深化了主题。
此外,故事套故事其实就是“顺叙”中有“插叙”,这样就避免了单一的叙事角度,避免了平铺直叙,丰富了内容的同时,使得情节紧凑、集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成克其爱,虽小,必济。’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熸。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七国①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馀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五鸡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汜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汜。
(节选自清华简③《系年》)
材料三:
大抵自《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如此。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夫远古之书,与近古之史,非唯繁约不类,固亦向背皆殊。何者?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使夫学者睹一邦之政,则善恶相参;观一主之才,而贤愚殆半。至于远古则不然。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节选自《史通·疑古》)
【注】①七国:楚、胡、沈、陈、顿、许、蔡。②五鸡:伍员之弟。③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五鸡将A吴人以围B州来C为长壑D而汜之E以败F楚师G是鸡父之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
B. 整,指整治,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相同。
C. 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不同。
D. 向,指赞成,与下文“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中的“向”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国攻打州来,楚国联合诸侯前往救援,结果楚将阵亡,楚军溃败;面对暂时有利的局面,吴国上下积极商讨对策,继续追击。
B. 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帅地位低贱却得到很多宠信,内部政令不一致,七国联盟并不同心,楚王威信不高,吴国有打胜仗的机会。
C. 在鸡父大战中,吴国军队部署严密,行动谨慎,先击破胡、沈、陈三个诸侯国,再打败许、蔡、顿三个诸侯国,最终大败楚国。
D. 近古的史书记言详备,记事不加甄别,学者要辨清善恶贤愚;远古的史书记事简略,提纲挈领,句含褒贬,学者要领会其中含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
(2)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
14. 从材料三看,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史书?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胡国、沈国的国君年轻而浮躁,陈国大夫啮年富力强但是顽固,顿国和许国、蔡国增恨楚国政令。
(2)使史官也互换位置来记载,各自叙述当时的事情,比较他们的得失,本来就很难估量。
14. 以质疑求实、不盲从的态度。用多方比照、深入研核的方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围州来”为动宾关系,是“将吴人”的目的,中间不可断开,宾语“州来”即C处应断开。
“为长壑”动作行为,句中作“汜”的方式状语,由表修饰关系的“而”连接,中间不停顿,在宾语“之”即E处应断开。
“败楚师”是动宾关系,之间不断开,“是”是代词,作后面句子主语,领起判断,宾语“楚师”和主语“是”之间即G处应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胜过;/约束。句意:干事威势胜过感情。/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B.错误。《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整”意思是和谐一致,两者意思不同。句意: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用混乱的局面去取代整齐的局面是不符合武德的。
C.正确。逃散;/奔赴。句意:楚军一定大量逃散。/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
D.正确。赞成;/假使。句意:它们本来(正反态度)就是不一样的。/假设让汉、魏、晋、宋的君主生于上古。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楚王威信不高”错误。由原文“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可知,是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而不是指楚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幼”,幼小、年轻;“狂”,狂妄、浮躁;“疾”,憎恨。
(2)“俾”,让,使;“校”,比较;“固”,本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夫其所录也,略举纲维,务存褒讳,寻其终始,隐没者多。尝试言之,向使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俾史官易地而书,各叙时事,校其得失,固未可量”“若乃轮扁称其糟粕,孔氏述其传疑,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推知,要讲客观,有质疑求实的态度,探求历史真相。
由“今取其正经雅言,理有难晓,诸子异说,义或可凭,参而会之,以相研核。如异于此,则无论焉”可知,读书应当探究而领会其中的思想和道理,互相研究考核,简单说就是用参会研核的方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人攻打州来,楚薳越率领军队及诸侯的军队奉楚平王命率师奔赴救援州来。吴人在钟离这个地方抵御他们。子瑕去世,楚师士气低落。吴公子光曰:“诸侯跟从楚国的人有很多,但都是小的国家,畏惧楚国而不能自作主张,因此前来。我听说有句话说:‘干事威势胜过感情,即使弱小,必定成功。’胡、沈之君王年幼而狂躁,陈大夫啮正当壮年很顽固,顿国与许国、蔡国憎恨楚政。楚国令尹死;其师士气低落。将帅地位低、多受宠爱,政令不专一。七国同时出兵而不同心,统帅地位低而不能整肃号令,没有高的威信,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分兵先来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一定先奔逃。三国被打败,诸侯的军队一定军心动摇。诸侯混乱。楚军一定大量逃散。请先行部队放松警备、减少威势,使军容不整肃,后续部队加强兵力整顿军威。”吴子听从他的意见。戊辰月末这天,在鸡父交战。吴子率领三千罪人率先攻打胡国、沈国与陈国,三国争抢着俘获他们。吴国组成三军跟在囚犯后面:吴王率领中军,公子光率领右军,吴王寿梦之子掩馀率领左军。吴国的囚犯们有的奔逃有的站着不动,三国混乱。吴国军队攻击三国,三国失败,抓获胡国、沈国的君王及陈国大夫。释放胡国、沈国之囚徒使他们奔逃到许国与蔡国、顿国,说:“我们国君死了!”率领军队大声鼓噪着跟从他们,三国奔逃,楚国军队大量逃散。《春秋》记载说:“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这是对君臣使用不同的措辞。没记载战争,是因为楚国没有列阵。
材料二:
五鸡率领吴人来围攻州来,挖了长沟用大水淹楚军,因此打败了楚军,这就是说的鸡父之汜。
材料三:
大概从《春秋》以前,《尚书》之世,其作者述事都像这样。今选取其儒家经典、《诗经》之言,道理有难以明晓的,诸子异说,意思有的可依凭,探究而领会它,以之互相研究考核。如果和此不同,就不用说了。远古的史书与近古的史书,不仅仅是繁简不同,它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近古的史书也,言论周详完备,事很少甄别选择,使那学习的人看到一国之政,则善恶相检验;观一国之主的才能,而贤能愚劣几乎各占一半。至于远古就不这样。他们所记录的,简要叙述制定法度,致力于存扬善隐恶之事,追寻它们的始终,消失了的很多。尝试言之,假使让汉、魏、晋、宋之君生于上代,尧、舜、禹、汤之主出于中叶,使史官互换所处的地位而书,各自叙写时事,校对其得失,本来就不可估量。至于叫扁的斫匠称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孔子转述其中有疑问不能解决的部分,不任意揣测,强做解释,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 “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
C. 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 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 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答案】15. B 16. 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担任“高位”理解错误。此联用典意在表现诗人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伥的性格,“壮岁”却不得不苟且偷生。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结构特点的能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描写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声形逼真。
本诗“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尾联写如果束缚人们思想的关卡能被打破,将出现天下英才大展宏图的局面,表达了作者的期待。“砉然”这一象声词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结构上,首联“沉沉心事北南东”,尾联下句“美人如玉剑如虹”,“砉然”这一象声词照应上文,引出下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两相对照,写出《离骚》所写内容涉及的起止时间。
(2)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否则就会像《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
(3)“文学走廊”为古今诗人制作名片,想用两句诗来概括曹操的形象。其实用曹操自己写的诗就很合适,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上称帝喾 ②. 下道齐桓 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④.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⑤. 老骥伏枥 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喾、桓、鉴、骥、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国的统一。②宋王朝鉴于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在立国之初就定下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③由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文臣成为宋代官僚阶层的主流, A 是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④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君权。【甲】⑤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乙】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丙】宋代的理学往往被今人看成是封建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其实除了南宋的最后半个世纪以外,理学在宋代并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丁】理学思想实为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B 宋代的士大夫大多怀有自觉的卫道意识,并且积极地著书立说以弘扬己说。翻开宋人的文集,几乎总能找到论学的文章,有时这种议论甚至旁溢到诗歌中去。 C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又由于宋代的诗人主要由士大夫组成,所以宋代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加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他们在整体上对“文以载道”的观点表示认同,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诗最重要的主题。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9.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0. 第一自然段有三处错误(包含语病和标点上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即使/就算/甚至/哪怕; 所以/因而/因此/故; 因为/由于
19. B 20. ①“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或“重新建立了中国的统一政权”。④这些措施一方面加强了君权,另一方面也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⑤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A处所在的分句中有“也”, “即使”“就算/甚至/哪怕”与“也”搭配构成假设关系,强调文臣也担任了“主兵的枢密使”。
B处所在的分句与前一分句构成因果关系,此处填“所以/因而/因此/故”。
C处所在句子的第二个分句中出现了“又由于”,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填“因为/由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出自宋代欧阳修《镇阳读书》,紧承“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后句“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之“这”承前指代的正是“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故而应为【乙】处。
若放【甲】处,固然可以紧承“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但“这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之“这”承前指代的则是“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这样的陈述不如以“这”字指代“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描述当时气象的这句。 【丙】处和【丁】处强调的都是“理学”,与本句关系不大。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动宾搭配不当,“建立”与“统一”不能搭配,应改为“建立政权”或“实现统一”。
④关注语境,“加强了君权”与“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人担任”语序不当,“使士大夫的主体意识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与下文“他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意气风发地参预国事,议论政治”关系更为密切。为保证段落内部逻辑一致,所以需要将二者的位置调换。
⑤“参预国事”和“议论政治”是并列的谓语,中间用逗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家用完饭一般会说“吃完了”,而陕西话与河南话则可能会说“吃毕了”或“吃毕咧”。普通话里大多将“完”“毕”连用,或单取“完”字,很少搭配使用“毕”字,但 ① 。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这里“毕”表示“完成”,“寿毕”即“祝酒完成”。而杜牧挥洒自如写下的《阿房宫赋》里,亦有“六王毕,四海一”之句为证。由此可见,陕西、河南的朋友真是开口就有“古人之风”。
古语是别于今语的存在,方言对标的则是普通话。 ② ,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方言中的古语确实很多。
古语的方言不仅有趣,还很美,甚至能够打破各地方言的刻板印象。“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江南烟雨之感,在活泼可爱的四川朋友口里, ③ 。如此诗意的叫法,实则来自《诗经·采薇》所说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飞”即“霏霏”,就是描述毛毛雨之细小的情状。此外,还有类似“纸飞飞儿”的说法,指碎纸或小纸片。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红楼梦》中的方言词语表现力极强,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现力。(任选一例)
(1)凤姐笑道:“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女孩儿一样的人品,别学他们猴在马上。下来,咱们姐儿两个坐车,岂不好?”宝玉听说,忙下了马,爬入凤姐车上,二人说笑前来。(第十五回)
(2)却说紫鹃端了茶来,打谅二人又为何事角口,因说道:“姑娘才身上好些,宝二爷又来怄气了,到底是怎么样?”宝玉一面拭泪笑道:“谁敢怄妹妹了。”(第六十三回)
【答案】
21. ①在古语中使用较多/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 ②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22. 示例一:①“猴”字,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既通俗地表达了“骑马”的意思,又将骑马的动作呈现地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既体现了王熙凤对贾宝玉的关心爱护,也符合王熙凤的身份,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怄”字,故意惹人恼怒,闹别扭,生闷气。一个“怄”字传神地表达黛玉此时生闷气的神态,富有画面感,符合林黛玉敏感细腻的人物形象:同时又表现出宝玉对其的关心与关注,以及展现两人的关系的亲密与和谐,能用如此亲昵的方言进行交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首先根据“但”字确定转折关系,说明空格处的核心内容为“毕用的较多”,前文是“普通话”,空格处应为“古语”(《史记•项羽本纪》《阿房宫赋》“古人之风”),根据前文主语为“毕”,后文为古语中较多适用“毕”的例证,因此可知此处可填“在古语中使用较多”或“在古语中不是这样”“古语则不然”等。
②处,前文通过举例展示了古语与方言的关系,同时根据“证明其具备的强大生命力”确定此处必须确定“其”所指代的内容,同时作为“强大生命力”的证明。而由后文“只要我们留心一瞥,就会发现今天口耳之间的古语确实很多”,即可确定此处应表达“方言中有很多古语”的意思。但根据全文论述重点确定“其”应该是“古语”,因此需将“方言中有很多古语”改为“古语能够活在方言里”。
③处,根据前文“江南烟雨”推测此处是四川方言中“雨”的表达,同时由后文“‘飞飞’即‘霏霏’”和“纸飞飞儿”的表述确定,此处应填“可能被叫做‘雨飞飞儿’”。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考察《红楼梦》中的方言,需要考生对《红楼梦》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语言描写和用词来反推人物形象。方言在人物对话中的运用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饶有兴味,符合日常生活,具有真实性。分析时先说语境义,再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
句说“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猴”字在此句中把名词用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意思是像猴子一样附着在某人或某物身上,描写恰当贴切,形象生动。这种描写方式通俗地表达了凤姐眼里一部分人“骑马”的样子,同时又将骑马的动作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王熙凤作为姐姐对贾宝玉这个弟弟的关心爱护,同样也表现了王熙凤泼辣机敏、能说会道的性格特点。
如“怄”字,为方言土语,指怄气,生闷气。此处用于描写林黛玉的语言,“宝二爷又来怄气了”,符合林黛玉敏感多疑的形象特点;“谁敢怄妹妹了”是贾宝玉的语言,一个“怄”字表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和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境
爱德华·斯托勒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读了上面这首诗,你有怎样思考和感悟?请你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找准位置 绽放光彩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品类,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位置影响价值。
江水滔滔,洗尽了一代又一代的浮华;历史滚滚,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兴衰。翻开卷帙浩繁的历史巨页,我们不难看出,找准位置,需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需要有审时度势的智慧。纤纤女子如王昭君,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百姓的安康,在众人惊诧与惋惜之中,毅然梳起红妆,向黄沙漫天的大漠走去,那道柔弱的背影,在历史的长廊里令人刻骨铭心。大丈夫如卧龙先生,不遇明主,宁愿躬耕于南亩;在刘备的三顾草庐之后,却决然出山,为刘备出谋划策,他知道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辅佐,他明白,什么样的环境和位置能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气势,让山花在我的身边绽放,让我的价值在阳光底下完美呈现。如果我是水,就流成一种磅礴,让船儿起帆、鱼儿欢唱。找准位置,让自己的人生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定能使自己的心田开满绚丽的鲜花。
位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在于是否适合。并不是一定要身居要职的高官贵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青史留名,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佳作。他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于是他大喊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离开了长安,于是世上少了一位普通的官员,却多了一位才华绝顶的诗人。面对长江,苏轼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京城险恶的环境让苏轼不能施展拳脚,他却在黄州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经典诗篇,他的豪放激昂的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找准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是铁,必定要经历烈火灼烧,才能铸成锋利的剑;是石,必定要经历浪打海吹的痛苦,才能磨得棱角分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认清自己,找准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首小诗,立意的基础是理解小诗的内容和主旨。这是一首哲理诗,核心意象是露珠,当露珠在枫叶上时,它的状态是“红红地闪烁”,它是火红、闪耀、骄傲喜悦,是令人瞩目的闪耀的美。当露珠在荷花上时,它的状态是“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它是苍白、无光、憔悴悲伤,是无存在感的不被关注的存在。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却“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表现,展现的是露珠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来确定。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从主体意象“露珠”角度:要选择让自己闪光的环境、平台、领域,找准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不要留下伤感、遗憾;在不同的环境、岗位、生活角色中有不同的价值、风采,应积极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努力展现不同侧面的美;也可以反驳露珠,不应随不同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面目,应该坚持自我,保持本色。也可以肯定露珠,顺境而变,守其本心,领悟外圆内方的处事哲学。正因晶莹、纯洁的本质不变,露珠才能随环境化为不同的形态、色彩。从背景意象“枫叶”“荷花”的角度:社会(用人单位)应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土壤,让他们能充分展现价值;时势造英雄,任何社会环境、历史时期都能造就不同的英雄。从个体与环境关系角度:要善于借助环境,成就自己的光彩,同时也为环境增彩——善假外物,达己成物。从观察者角度:露珠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本质未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提炼主题,此则材料的核心是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写作时,开头结合诗歌意蕴提出自己的观点,红叶如火,露珠是红叶胸膛的一痕热血;白莲似雪,露珠是白莲颊边的一点清泪。叶的红成就了露珠的热烈,莲的白成就了露珠的清灵。迥异的环境,成就了各有千秋的美。主体部分先论述物各有自己的美丽,自己的特色,城市霓虹绚烂如仙境,良田美池怡然自得;经典古籍含蓄内秀,现代著作率性豪情……再论述中国文学之美,美在内秀,美在镌刻出纷繁复杂的内心情感;而西方文学之美,美在外露,美在直抒胸中真实的思考。然后将唐宋诗词之美与魏晋风骨进行比较,论证盛世唐宋,美得刚强;伤心魏晋,美得超脱。最后总结全文,美各有千秋。不同的年代,迥异的环境,甚至是别样的心境,亦可铸就不同的美。
立意:
1.环境影响人的成长,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
2.借助环境让自己变得更出众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本性。
3.借助外物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4.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气泡 用户 算法 试题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