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20年,回首仍是新人

英语培训 2024-04-02 18:00:11 28

原标题:入行20年,回首仍是新人

受访者 / 陈虹杰

文 / Isla

一分钟可以鼓掌多少次?

这是青岛梅尔顿学校开学典礼前的一个热身游戏。有的孩子能做到一分钟200多次,有的孩子坚持不到一分钟,但大部分人都超出了自己一开始的预期。

其实很多时候,你的潜力远比你想象地大,只要你努力尝试,一切皆有可能。「人生不被定义,新一年也为自己赢一次。」这是陈虹杰所在的梅尔顿学校想通过活动传递给学生们的。

在采访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感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陈虹杰反复提到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她和梅尔顿所坚守的教育初心。

犹记得20年前填报志愿时的最后关头,“对外汉语和国际教育”的种子在陈虹杰的心里发芽开花,让她弃理投文,成功踏上了与国际教育的同行之路。从2005年大学求学,2015年在美国工作多年后加入学领教育集团,到今天,陈虹杰接触国际教育行业已近20年。

但作为国际教育的亲历者、受益者、陪伴者、见证者,她依然将自己视为一名新人。这不仅因为在这20年中,她所经历的每一次起航都需要抛下过去,更源于在当前AI冲击下,她对自己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是一个关于国际教育“新人”归零后再出发的故事,以下是青岛梅尔顿学校副校长陈虹杰的讲述——

陈虹杰

青岛梅尔顿学校

副校长

在刚刚过去的女神节上,女老师们收到了学生们送的花,我也收到了。但是在我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一束,来自一个小男孩。

他曾是我教授的学生,这10年间,我很荣幸能够陪伴和见证着他的成长和改变:从曾经的“执拗小豆丁”到如今的“学生会部长”;从曾经的“运动达人”到如今的综合发展:学习、主持、组织活动、带领团队一样不落;从曾经对未来的迷茫,到如今找到自己的梦想和喜爱的领域,一路奋往直前,青春洋溢。

我记得很清楚,小学有段时间,他让班主任很头疼,时不时会闹小情绪,作为他的语文老师,我俩曾经几次的谈心,至今让我感觉犹如昨日。但现在,他已经能够以学生会核心成员的身份,向集团小学的学生会成员分享他的活动组织和带团队的经验了。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他只是从小学时期一个可爱胖胖的小豆丁,变成了一个气宇轩昂的大男孩,但对我而言,见证着他一路的自我成长和蜕变,才是最弥足珍贵的。他用自己一路的成长和努力,在我心中绘制出了最灿烂、最美的“花”:这是一朵不断绽放、永不凋零的“花”。

2018年夏天的某个午后,

陈虹杰与集团小学部学生一起,摄于一楼阳光大厅。

/ 普娃VS牛娃 /

1

/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

这个孩子的成长让我想起了大家经常提到的牛娃与普娃。提到“牛娃”,很多人脑中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那些智力超群的“天才”。

其实还有一类人,他们拥有成长型思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逐渐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牛娃”。

在梅尔顿,我们就见证了很多孩子的跨越式成长,他们实现了自己曾经都不敢奢望的“奇迹”。比如现在就读美国范德堡大学的Tony,就读英国剑桥大学的Dr.Guo、Flower,以及就读英国UCL的Maggie、David、Suki等等学生。

这些孩子的逆风翻盘,与学领集团和梅尔顿的育人理念息息相关。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他们的生长点,放大闪光点,帮助他们成为熠熠生辉的、更好的自己。

2023年12月,与集团中学梅尔顿的学生在迎新晚会。

首先,在梅尔顿,我们构建的是情感互动式、赋能式教育生态。我们重视每一个人的成长和感受。一所面向未来的好学校是要有自己的生态的,生态教育的灵魂是:遵循规律,尊重个性,着眼未来。

其次,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以应对世界的变化和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守住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改变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不变的是那个有温度的教育初心:坚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关爱学生成长的耐心,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恒心......这正是梅尔顿人25年的坚守,也是这个团队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这对一个孩子的改变和影响,将不只是现阶段的,更多是长期未来的改变。接下来,我将从面向未来的教与学、课堂中的教师主体性建设、家校共育这三个方面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列席新学说第九届VIS大会

01#

引导学生主动问出好问题

面向未知而教,面向未来而学

学领集团董事长唐和平女士经常跟家长和老师们分享:“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就是选择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而我们希望,梅尔顿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敢于应对未来挑战。

当今世界,AI迭代日新月异,教学模式几经变革。孩子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量大幅增加,随便问一个问题,AI就可以全部回答,学生有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存要远远高于老师。那我们给孩子们上课该怎样调整?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青岛梅尔顿学校

现在教的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会投入到现在还没有的工作中去。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因此老师们要面向未知而教,学生要面向未来而学。

因此,比起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将更为重要。比如批判性思维,这也是中国学生申请海外大学时,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但也要知道,批判性思维不是挑战性思维,而是对思维再思维的能力。不同于直接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子里,学生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我们想要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引导学生会问出一个个好问题,让学生自发去搞懂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为什么”,则是教师们在课程设计时要长期着力的方向。

02#

彼此赋能,向阳而生

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并肩前行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而很少会提到教师的主体作用。我认为面向未来的国际教育应该是森林的样子,可以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能向阳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最美姿态。这里的“人”应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只有当教师的美被欣赏、被认可,给到教师们足够的尊重和肯定,他们才可以去自发地发现孩子们的美,去帮助孩子们找到自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集团董事长唐总在全体教师会上曾这样分享:“你不要期待我引领你,因为我可能引领不了你。但是,你也不要期待我作为一个追随者,有可能我也不愿追随你。我更期待的是我们大家是同伴,携手并肩前行。”互信互助、彼此赋能、互相成就的同伴关系,才能让教师们走得更远。

03#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花期

家校互信同向,彼此不替代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家长的作用也不可替代。要实现家校共育的成果最大化,一定要明确学校、家长的教育职责是互为补充、不可替代的。

这就意味着,不能把学校变成家庭,也不能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要让家庭更像家庭,学校更像学校。要构建互信同向、彼此不替代的家校关系,家、校朝着同一个目标往前走。好的家校关系,一定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管理共同体,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我现在还记得鲁迅的一段话:「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内心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道,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也许不同孩子的成长和成才道路很难复制,但是父母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却可以复制。

总的来说,教师们要面向未知而教,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这是AI冲击下教学必须做出的调整;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组成互信互助的教师队伍,这是让关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理念落地最重要的力量;家校间达成共识,形成学习、管理、利益共同体,是实现家校共育成果最大化的根本前提。

我们常说教子如种树。其实教育孩子也是从“根”上下功夫。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感受,共同挖掘孩子们的生长点,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自由包容的成长环境,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

/ 入行近20年 /

2

/ 归来依旧是新人 /

2024在不知不觉中来临,我已经入行近20年了。但回望当初,其实有很多“偶然”。后来我发现,曾经以为的“偶然”,或许也是“必然”。

仔细想来,有两个时间节点特别关键。其中,前者让我踏上了国际教育这条路,后者让我积累了全方面的职业经验。

第一个关口,是在高考填志愿那年。我从复读同学口中了解到了对外汉语这个专业,它恰好能兼顾我对中西方不同语言、文化、教育和跨学科的兴趣,成了我心仪志愿之一。出于这个考虑,我“任性了一把”,在理科成绩有着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弃理投文,与国际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春节期间,在美国肯塔基州Owensboro市组织春节活动。

第二个关键决策是在2015年,我结束了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回国发展,加入了上海学领教育集团,开始了我9年间跨学科、全运营的职业突破之路。

2017年冬,与集团小学部学生在选修课课堂。

最初,我只是集团国际化小学的双语教师和校长助理,主要负责教学和部分管理工作。得益于集团为老师们铺就的职业发展之路,我一步步成长为副校长——执行校长,工作内容也逐渐扩大到学术、德育、招生、人事招聘、行政后勤等的方方面面。

2018年10月,带领集团G5-6学生到英国姐妹校参加研学活动。

2021年,基于之前七年对小学工作的驾轻就熟,以及在美国中学的工作经验和背景,我被调派到了集团旗下的中学。到了中学之后,我才进一步认识到,再充足的准备,在不同的“现实”面前,都需要重新归零和调整。

2021年6月,作为集团小学的执行校长,与全国知名的校长来访团做主题分享和交流。

以市场招生为例,小学和中学不论是面向的群体、还是品牌定位、宣传调性、市场活动策划、招生策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等,都完全不同。

为了寻找中学的宣传调性,我曾经写过同一主题10个不同版本的“师资介绍”,才逐渐找准“感觉”。而这只是宣传文稿上的调整,在工作中这种调整是全方位的。

这是一个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和不断调整自我的煎熬期。很多时候,“痛”意味着在成长。

回到国内之后,无论是做双语教师,还是做行政管理,这些都与在美国的工作全然不同。而我在学领集团小学七年的工作积累放在中学,因为场景不同,有些时候也需要重新做通盘思考。因此,我习惯了把过去归零,只关注现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归零之后,重整,再出发。

2022年8月,作为集团中学梅尔顿学校副校长,与全国知名校长一起探讨学校的科学运营与发展。

所以,我仍然在边走、边看、边学,直到今天我依旧觉得自己是个新人。刚开始,在校长班的许多位校长眼里,我是沉默寡言的、喜爱倾听的。直到在校长圆桌论坛上侃侃而谈,并引发现场的另一波高潮时,大家才发现,“原来这才是你”。的确,抓住每一个机会聆听教育前辈和同行人的宝贵经验,是我参加新学说校长班的初衷。

2024年1月,与学领集团董事长唐和平女士(左二),梅尔顿执行校长唐毅婷女士(左一),共同接待新学说八期校长班成员张良煜校长来访。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国际教育,那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际教育争的是细水长流。国际教育给予我和孩子们的营养,就像涓涓溪流,不是让我们跑得更快,而是让我们走得更远。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往往是最无形的存在。

2024第九期校长班火热招生中

国际 成长 梅尔顿 教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