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沪上最易被低估的宝藏学校?它正在用教育帮助孩子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
看点 尽管很多家长已经熟悉国际化教育的一些考试逻辑,但对国际化课程的细分并不了解,对每一种课程的设置和去向也是朦朦胧胧。国际学校,绝不仅仅意味着“躺平”,而是一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有一种学习历程,是让孩子的内心深处长出翅膀,推动他们,飞向自己的目标。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浅草 编丨Lulu
国际教育在中国发展超过三十年,我们几乎用去一半时间,慢慢理解不同国际课程的考试逻辑,再用去另一半时间,理解国际教育的内涵。
直到今天,家长在选择国际课程的时候,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A-Level是不是只能申请英国方向?申请美国的话,是不是IB更友好、AP更直接?DIA是什么?Deutsches Internationales Abitur,德国高中毕业文凭,是只能去德国上大学吗?
但当我们只将“国际教育”与某一个“目的地”挂钩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在做一件买椟还珠的事情——课程与升学之间并非单向度的连线关系。任何一种国际课程,只要学有所成,都能去向世界各国任何一所适合的大学。
在这样以偏概全的误解中,上海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下简称“上海德国学校”)可能因其德语小语种,成为最易被低估的一所老牌国际学校之一。
顾名思义,我们也许会觉得这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大学升学,都只与德国发生关联的学校。但事实却是:
- 上海德国学校的国际化、多元化程度远超预期,且课程体系完整丰富,教育理念先进开放
- 学生高中毕业之后,不仅可以去往德国名校,同样可以去往牛津、剑桥、美国常春藤等中国家长心目中的主流名校,以及瑞士、奥地利、法国、荷兰等欧洲精英名校
推源寻本,去品德国教育——理念与细节,这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给孩子体验与影响的方面,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根本。
在深度采访了上海德国学校的幼儿园园长、小学班主任和中学教研组老师之后,外滩君发现很多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贯通在上海德国学校的不同阶段,形成这里所有教育者的共识:要让孩子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要让孩子在任何一个阶段去向世界任何一个方向,都有能力应对新环境的挑战。
这些理念,建立在上海德国学校独特的定位之上。
- 它固然不是一所“中国学校”,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国学校”,作为德国海外学校联盟成员,从1995年创建至今,目前在虹桥和杨浦分别有一个校区。
- 它以德国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为基底,在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环境中三十年稳步发展起来,多元文化的吸纳与融合,使其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教育风格。
- 学校主要的授课语言为德语,到中学阶段有科目可以用英语选修,中文也分母语班和非母语班,同时,开设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
多元文化和语言包容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目前,学校有近三十个国家的孩子。学校不仅有中德的节日、庆典活动,学生还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国家的风俗和风景。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多语言能力、多文化理解成了上海德国学校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在其中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熟练掌握三门语言或更多,而这些孩子不乏来自非德语环境家庭,德语零基础入学的。
支持不同背景的孩子在一个友好环境中成为能够应对各种挑战,成为一个积极、自信、开放的人,上海德国学校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各取一端,全面地了解这所学校的特色与风貌。
幼儿园阶段:
在多元环境中学会参与,学会主张
人一生幸福的能力往往起源于童年,而儿童游戏则是对社会参与的模拟与练习。在对上海虹桥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园长巴斯女士(Kristina Baars)的采访过程中,她有关幼儿园生活的很多描述,都让人深切感受到,好的童年教育如何为孩子种下掌控人生的种子。
正如园长在视频中所说,“参与、自主和独立是德国教育的重要培养核心”,而这一核心是从孩子幼小阶段开始潜移默化的。在其讲述的种种细节中,有这样三个“场景”,尤其能体现其教育的核心。
拥抱不同。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孩子们就已经置身于一个“拥抱不同,欢迎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中,这是因为上海德国学校的孩子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场景下,他们可能用中文打招呼,用德语游戏,用英语数数,而老师会鼓励孩子们彼此了解,交换并分享各自不同,并从中互相学习。
幼儿园也会利用这种“不同”,引导小朋友去了解一个更大的世界,“在圣诞节与暑假,很多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等他们回来,我们会让他们展示自己在家乡的照片,与小伙伴分享去过哪些地方,吃过哪些特别的美食。”园长对外滩君说。
无论在一所中国学校,或是一所德国本土学校,来自异国的孩子会显得非常与众不同,但在上海德国学校,“不同”会被欢迎、被欣赏,孩子们学的第一课就是接纳并拥抱他人的不同,这种习惯将伴随他们一生,对自己尚不了解的人和事保持开放态度。
被设计的“留白时刻”。在友好的文化氛围之外,孩子在幼儿园到底学些什么,也是家长在参观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上海德国学校在幼儿园阶段施行的是德国《柏林教育大纲》,从课程体系来看,它和中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没有本质不同,都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和社会情感。在园长的讲述中,有一点让人动容,那就是这里的幼师会有意识地设计“留白”时刻。
“我们不会将每天的时间表设计得非常满,而是留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时间,而这也是他们创造力发展的时刻,”巴斯园长说,“在幼儿园阶段,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课程’,而是每日生活,在玩中学。”
孩子们的学习大多是项目式与主题式的,在课程框架与主题之下,具体研究什么,孩子们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孩子们对“水下动物”感兴趣,老师就会事先准备很多内容,将水下动物有关的知识点都包含进去,在孩子们天马行空的讨论中,老师都能用相关知识“接住”五花八门的问题,而不是灌输给他们。
而谈到学习本身,园长数次提到了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在压力中学习,而是在深度参与中学习。
就像讨论“水下动物”时,说到海洋的深度、不同鱼类的长度,都与数字有关,也和语言有关。还不能熟练运用德语的孩子,可以先用母语说出这些数字,再在和小伙伴的交流中,在各种儿歌、互动游戏中,逐渐融入德语环境。
“在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让孩子对数学和语言有感觉,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求他们掌握计算或是读写。”
此外,孩子们还被允许“发呆”:“有时候,你会观察到某个孩子好像什么事都没在做,但是你观察他的表情,发现他没有无聊,这种时候,我们就会允许他自己呆一会,因为他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一些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小看孩子们的思考。但是当他表现出需要帮助,我们就会跟他交谈,看他接下去要干什么。”
群体议事。“儿童议事”是上海德国学校幼儿园的独到风景,可能也是与传统教育差异最大的一点:让孩子们在自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而不是被训导着去学习或遵守内容。
比如对于学习内容,孩子们总会有不同意见,“一部分孩子想讨论‘水下动物’,另外几个孩子想讨论‘公主’,还有一些孩子想要讨论和小汽车有关的话题”,那么老师会让孩子们统计所有选项,然后投票,在投票之后做出最终决定。一部分孩子得偿所愿,也会有一些孩子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话题,但是通过充分讨论,孩子们学会尊重最后的结果,并且遵守规则地参与其中。
“幼儿园儿童会议是让儿童参与社区生活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会议上提出自己关心的话题、问题、想法、需求和担忧,经过讨论、投票,共同做出决定。通过这样的会议,孩子学会共同解决冲突的办法,学会承担责任,同时学会妥协和尊重他人意见,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民主参与度和社区归属感,他们自己营造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他们的幼儿园氛围。”园长补充道。
学习以成熟的方式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世界运作之道,这项能力在上海德国学校从幼儿园即已开始。
小学阶段:
跨学科学习与个性化支持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衔接与增长,一直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焦虑的问题,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从玩到学的转化,在一个暑假之间即须完成,否则一年级有可能成为充满压力的一年。
这一点,在上海德国学校完全不同。
上海杨浦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小学四年级班主任Gerrit Hahn-Yamaguchi在采访中,向外滩君介绍了这里的小学教育:在小学的前两年没有考试,三年级开始逐渐过渡到有学业等级评价的学习模式中。
然而,没有考试不代表降低要求,而是推动孩子更高效地学习,“不要在压力下学习”——这句话在幼儿园园长那里也被强调过,而在小学教学者的口中,我们看到了它的延续。
跨学科学习与个性化支持,是上海德国学校小学阶段非常显著的两个特点。
跨学科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国内主流教育中正是起步探索阶段,但在上海德国学校已是一种惯常模式。就拿常识课来说,Hahn-Yamaguchi老师展示出四年级的《通识科学》(General Science)教材,比如在“鲸鱼”这一主题下,生物、物理、化学、数学,以及天文和地理等学科知识被精心编写的文章统合在一起,在研习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也成为了表达的基础。
“表达”是小学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幼儿园贯穿至高中的重点),Hahn-Yamaguchi老师介绍说,在课堂上通过跨学科学习掌握知识后,每个学生都要自定主题,准备课件宣讲,这里面还包括正确使用网络搜索、数字化学习、课件设计和美化等方方面面的新学习。这使得学习不是被动的任务,而是主要抓取信息的过程。
“如果你希望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就需要培养他们知识运用的能力、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以及无畏表达的能力”,正如视频中玛雅,她落落大方的表达,与天真自然的生命力,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像她这样的小学生,在上海德国学校并非个例。
如果说跨学科学习最大化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个性化支持则尽可能地“兜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效果。
“我们鼓励即使较弱的学生也要表现出最大的潜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意识到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是有后果的。”Hahn-Yamaguchi老师说。
承认不同孩子的学习模式与学习能力的差异,是个性化支持的第一步。当老师讲解概念的时候,“有立刻就理解了的学生,有的则需要一点帮助,还会有一些学生即使花费大量时间,还是感觉吃力,这时候,我们会将他们结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支持他们解决问题,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基础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正在进行的整个主题。”
有时候学生难免会感觉挫败,或是在大规模测试中失利,“他们会哭泣,甚至感到灰心,但我们会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和分析问题所在。没有大声训斥,没有额外压力,这一切都是在积极鼓励的氛围中展开。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发现错误、讨论它、解决它,避免未来继续犯错,并从问题改善的过程中获得信心。”
以跨学科主题,培养学习的能力;以个性化支持,培养学习的毅力。当教育为孩子做准备,离开书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获得自我建构学习的能力,并对未知挑战充满自信。
中学阶段:
多元发展与无限精进
在很多学校,中学阶段都被视作一段艰苦的历程,在大学申请阶段的激烈竞争,往往会绵延到初中阶段,为考试而准备,似乎成了整个中学阶段的代名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沛迪的故事格外引入注目。从德语零基础入学的孩子,在初中阶段着手翻译了一本德语青少年小说。
对于时年十二岁的沛迪而言,这是一桩复杂的“工程”:翻译本质,是用一个故事,两种语言,连接两个国家的文化,这需要她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可转换的中德思维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作者对接版权问题,和出版社商讨出版流程。即使在家长的支持之下,她所展现的执行力与问题处理能力,还是远超出我们对一个初中女孩的设想。
然而更重要的是,完成这样一桩复杂的“工程”,完全是出自沛迪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而不是外界施加给她的“升学附加题”。
为孩子的未来准备好,很多时候,教育的误区在于逼迫孩子去打造一套坚不可摧的成绩盔甲,然而却并不合身,而在上海德国学校,学习的历程更像是从孩子的内心深处长出翅膀,推动他们飞向自己的目标。
“要让每一个学生释放出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上海杨浦德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学英语教研组米勒老师(Julian Müller)在采访中对外滩君说。
与国内筛选式的升学体系不同,甚至与很多越来越卷的国际课程也不同,上海德国学校施行的“国际化德国高中文凭”(DIA)课程,可以更灵活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升学之路。这不仅受到德国大学的认可,在其他国家同样是强有力的学习能力证明。
DIA课程的特点,首先是科目众多,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加起来可以多达11门,学生可以在小初阶段广泛接触,进入高中阶段再慢慢聚焦到自己的兴趣方向。
最后锁定五门科目参加德国高考(Abitur)即可除了德语和数学必考笔试,其他科目都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还有不少学生参加中文口试。
在这样的“高考”体系之下,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设立自己的目标。到了高中最后两年的阶段,不同学生的升学目标都会不太相同。
而在采访中,米勒老师还讲述了另一个毕业生的例子,一个将升学目标锁定在牛津大学的男孩。
当他因为申请名校出现额外的学习任务,相关老师会和他一起坐下来,讨论学习方案,制定学习计划,为他提供学业上的帮助,以及申请、面试方面的指导与模拟。
而如果学生因为学校之外的活动,比如某项学科竞赛需要专门的辅导,只要他找到老师说明情况,哪怕这种需要与学校里的教学计划完全不相关,老师同样会给予帮助。
最终那位男孩以所有科目1分(1分为最高分)的成绩如愿以偿进入牛津大学。不管学生想去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老师会尽力根据他的需要给予帮助”。
让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而非让学生成为完成某项教育规划的工具人,这是上海德国学校老师的共识。而当一个学生真正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往往会表现出远超老师、家长所能规划的边界,去抵达他们的无限精进。
当“国际教育”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德国教育常常给人一种严谨的印象,但是当我们深入去看上海德国学校,会发现这里有一种非常灵活、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不要让孩子在压力中学习,而要在一种友善、积极的氛围中学会探索、主动学习,当挑战和挫折不可避免的时候,那就教会他们迎击挑战;
当兴趣演变成钻研的动力时,那就支持他们去不断探索,让孩子无畏走进他们不设限的人生。
当国际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教育不是为成绩服务的,而是帮助孩子养成一种成长型思维,教会孩子以一个更大的世界作为议题,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去思考知识的运用,去追寻自我的表达与实现。
这些思维方式与能力在一次又一次学习的细节中不断练习,从幼儿园的儿童会议到中学的小组学习,逐渐内化成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拥抱未来的态度。
世界如何运行,教育便应该如何运行,“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文化交融和互相学习的场所,一个绽放个性的地方”,这句写在学校官网上的话,可以看到上海德国学校教育观念的总结。
想进一步了解上海德国学校
可通过:
邮件:admissions@ds-shanghai.de
电话:+86(21) 3976 0555-355
网站:www.ds-shanghai.de
预约校园开放日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上海 教育 幼儿园 国际学校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