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赋能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
202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彰显职业教育的新担当。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才可使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生产力的演进预示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加速,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性变化,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并促进其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耦合度。具体来看,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依据国家需求和区域规划,探索新增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二是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无就业前景的专业;三是改造调整传统专业,从服务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角度出发,提升专业对产业的适应性。
实施层面,首先,职业院校应加强产业发展调研与人才需求趋势论证,将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专业优化调整的逻辑起点。其次,发挥学校特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本校办学条件、生源情况、培养过程质量、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质量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对专业现状进行诊断评价。最后,在明确各专业培养质量优劣势的基础上,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结合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产业人才需求,将学校各专业按照社会需求及培养质量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类(如下图所示),作为专业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统筹发展方向的依据。
图 专业调整四象限
聚焦关键能力建设,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微观基础和主要内涵。职业院校应围绕“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材”五大根本要素,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通,强化内涵建设。一是推动专业内涵提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为培养终点,优化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及时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评估、诊断、改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聚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服务能力和数字化能力提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需进一步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推动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岗位的适配度。三是推进“金课”建设,全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形成“课随岗动”的课程运行机制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机制,扎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引入以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核心能力提升与就业发展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回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要求。四是加强教材建设,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设计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新形态教材,随着产业技术的变化及时动态更新。五是要大力推进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多方合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构建智能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与真实工作场景,以适应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以高科技为驱动,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中,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解决实训和教学难点,根本性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在评价手段上,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建构“教—学—评—研—管”一体化课堂教学评价模型,为课堂教学行为改进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全力提升职业院校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于院校服务管理全流程中,通过规范业务建设与系统集成,实现学校管理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与分析、诊断、反馈,从而提升校园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高校要深刻把握数字时代新特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立足区域优势、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坚持教随产出,推动职教出海,输出职教资源和标准,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样本、中国模式。
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改革职业学校评价是关键一环。在价值导向上,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评价必然是要求多元主体参与的,需要以“多维”结构性视角重构教育评价的体系。以行企业视角关注人才供给质量,以教师视角关注自身职业成长,以学生、家长视角关注成长成才。在评价维度上,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当突出就业导向,把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加大学生就业率、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在学校评价中的权重,引导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评价,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体现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从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突出过程评价,重点评价学校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突出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成效。在评价功能上,应强化评价的诊断、调控和改进功能,以评估促发展,引导学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重塑产业形态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以产业发展为原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新质人才,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逻辑。在此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23-12-12
[2]汤霓,曾天山,唐以志.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N].中国青年报,2024-04-01
[3]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如何发力[N] .中国教育报,2024-03-08
[4]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院校当何为[N] .中国教育报,2024-03-26
[5]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落地[N] .中国教育报,2024-03-26
[6]任占营.以多破唯:构建职业教育评价新格局的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1-07
[7]彭斌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解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04
能力 生产力 技术 新质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