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盯”孩子?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周国平:对父母来说,孩子是陌生国度的客人

应试教育 2024-05-11 09:00:09 37

原标题:如何正确“盯”孩子?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周国平:对父母来说,孩子是陌生国度的客人

如何正确“盯”孩子?要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文章作者|刘俐宏单位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本文来源|人民教育

对部分家长而言,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完成一项项任务自己才能感到安心。

这种看起来是“为孩子好”“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短期内或许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其实,“盯”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唯命是从”,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以及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养成不再需要“催催催”的孩子。

妈妈圈里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只有盯住了成绩才能说得过去,不盯着就“放飞自我”了。

也有一部分家长在纠结“盯”还是“不盯”:盯少了怕“飘”,盯多了怕“烦”。

教育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但成就的载体就是“盯”着他完成每一件任务吗?

面对“盯”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律,懂得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01

过度“盯”住孩子是一种情绪焦虑

有些家长不仅在家中“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还渴望孩子在学校的点滴动态也能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把孩子的生活轨迹钉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上,一时半会儿没有看到孩子的消息便会感到焦虑不安。

然而,如果家长和老师像人形监控器一样时刻“盯”着孩子,孩子内心的焦虑情绪便会悄然滋长,还可能会出现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过多的语言刺激、过强的情感压力、或是持续过久的关注,都如同狂风骤雨,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掀起波澜,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进而引发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抗,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外在表现。

当父母或老师无休止地指责同一件事情时,孩子的内心便会经历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的转变,最终演变为反感与厌恶。

被逼急的孩子,会以“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作为回应,也会对这种“习惯性指责”产生焦虑情绪,加剧亲子之间的“对抗”。

所以,不要成为情绪焦虑的父母,也不要将这份焦虑传递给老师和孩子。努力成为温和而坚定的父母,与老师携手并肩,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02

“盯”需要因事而为、张弛有度

“盯”与“不盯”,就好比文学作品中的“抑”与“扬”,需要精心编织与巧妙安排。如初绽的花朵一般的孩子,究竟需不需要我们以目光守护?答案是肯定的,他们需要我们的“盯”。

这里的“盯”,是指如晨曦般温暖的关注,如微风般细腻的管理。

“盯”的艺术在于恰到好处,因事而为,既不过于热烈,也不失温柔。

当孩子的情绪出现问题,我们通过“盯”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关怀的目光去触碰他们的心灵,去安抚他们的情绪。

这样的“盯”,如春雨洒落,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然而,“盯”并非一成不变的注视,而是需要张弛有度。

我们应避免过度的“盯”造成孩子的紧张与不安,要让他们在自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孩子们来说,自律如同攀登高峰,艰难而充满挑战。这时,他律的介入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盯”便是他律的一种温柔体现

要用恰当的方式“盯”着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些好习惯将会如涓涓细流一般,最终汇成自律的江海。

父母应当明白的是,“盯”并非无休止的监视,而是一种适度的关注与引导。

过度的“盯”只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束缚他们向着梦想飞行的翅膀。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切换“盯”与“不盯”,时而“视而不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时而“见而不管”,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

03

“盯”孩子不如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与其无时无刻地“盯”着孩子,不如在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上下功夫。

父母与老师的过度关注往往会滋生矛盾冲突,亲子与师生关系也会因此面临重重考验。

面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荆棘与坎坷,父母应摒弃“时时处处紧盯”的执念,而是坚持以爱为伴,以智为引。

在温暖的陪伴中,引领孩子绘制成长的蓝图,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困惑与挑战;

指引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自身的价值,以最适合自己的姿态迎接不同阶段的崭新生活;

传授孩子自我管理的奥秘,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勇敢迎接未来的种种考验。

“盯”之道,需有尺度,方能盯出孩子的规则之心与时间之念;“盯”之法,更需有温度,才能孕育出孩子自律、自主、自觉的美好品质。

父母要学会恰当地“盯”,用温暖的目光守护孩子,在“盯”的过程中允许孩子自由生长,让孩子放下焦虑、放下不安,让孩子有选择、会选择、敢于做选择,让孩子在未来的天空自由翱翔。

文章作者|刘俐宏单位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

本文来源|人民教育

周国平:对父母来说,孩子是陌生国度的客人

作者 |周国平

来源|此念(ID:cinian16)

国平先生说,“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观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单调、刻板、无趣。”

“每一个男孩都是他自己,每一个女孩都是她自己,和别的男孩或女孩都不一样。你所能做的是爱这个不一样,理解这个不一样,让这个不一样成为价值

“对父母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来自陌生国度的客人,你对这个客人是全然无知的,必须细心体察,慢慢了解,寻找最适合他或她成长的方式。

谈及当下的教育焦虑,周国平先生建议

“有限度地顺应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1

爱因斯坦为什么不当好学生?

回顾我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经验是兴趣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你要对知识有浓烈的兴趣,在兴趣引导下找到自己的方向,从中学到大学的这段时间里,我慢慢具备了这样的能力。

我不会跟着老师的教材走,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学,考试只是对付一下而已,大部分时间由自己支配,只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这样坚持下来,你一定会获得快乐和成功。

看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人,比如爱因斯坦,他们都是这样学习的,他们不会按部就班跟着教育体系走,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独立的学习方式。

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理工学院之后,就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今后要满足于只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业能够过得去就行,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留给自己,直接跟历史上的理论物理大师对接,读他们的书,向他们学习,所以爱因斯坦才会有后来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这条个性化发展之路都被堵死了。

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条路存在,因为学习不是兴趣引导的,完全是被逼着在学习,全部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了。

他们对学校学习完全没有兴趣,更别谈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了,学习的快乐从小就被扼杀了。

这样孩子到了大学之后,基本不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之前吃了那么多苦,到了大学一下子解放了,只剩下玩了。

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一些,不要被眼前的教育环境局限住,别逼着孩子去适应这样的环境。

你这样做,虽然孩子的考试成绩提高了,但是学习热情被扼杀了,失去了寻找兴趣方向的动力,最后也不会有出息的。

2

支持女儿选择一条艰难的路

我会给每个孩子写一本书,女儿小名啾啾,现在24岁,2009年我写过一本书叫《宝贝,宝贝》,讲她小时候的事;儿子小名叩叩,现在16岁,三年前我给他写了一本书叫《叩叩》。

《叩叩》和《宝贝,宝贝》作者:周国平

两个孩子的性格很不一样,我的原则是不逼迫他们学习,不要求他们一定要适应现在的教育体制。

女孩子比较乖,老师怎么要求她就怎么做,从小学到中学都适应的比较好,小学成绩是全校第一,中学成绩也不错,学习上我从来没操过心,她自己全对付过去了。

但是到了初三的时候,她告诉我们,说自己不想这样学下去了,不想在自己没兴趣的课程上付出那么大的精力,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想要到国外去上学,于是就报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国际部。

十一学校国际部有大量的选修课,老师全部是外教,在那里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戏剧,后来到美国也学了戏剧,学得挺不错,她是真喜欢。

作为家长,我们的态度是无条件支持,你喜欢就去追求,没有任何利益考虑,学戏剧是很艰难的路,要在社会上立足其实很不容易。

我认为兴趣比职业伟大,按照自己的兴趣方向走,不要太多考虑职业的问题。

3

为了帮助孩子,我跟他一起学习

儿子就很不一样,他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体系,语文英语永远过不了关,而且经常被同学看不起,那时候我也很痛苦。

叩叩的性格非常阳光,他不笑的时候,你也感觉到他在笑,他说话的时候永远带着笑音。

进了学校之后却备受煎熬,经常说“死了算了”“活着还得去上学”,上学这件事让他非常痛苦。

我只能想办法给他减轻压力,学校的压力我没办法,但是回到家,我要让他有一个轻松的环境。

我对叩叩说,成绩差不及格都不重要,我让他不要太看重这些。

我也会想办法帮他提高一下成绩,虽然效果并不大。

他所有的课本我都会另外再买一套,他学到哪里我就看到哪里,我跟他一起学,这样我就知道他遇到的困难在哪里。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一座监狱的话,我绝不做那个狱头,我要做他的难友,帮他疏解困难,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

“有时候想想,孩子真的很可怜”

我给自己的定位,不光要做叩叩的难友,还要做他童年的守护人,我要保护好他的童年,不让他的童年被这样的教育摧残,这种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

很多朋友跟我说,幸亏叩叩生在你们家,否则他就太苦了。

我最大的成功是什么?让他经历了那么多摧残之后,依然有一个阳光的性格,健康的身体,这对于他人生的作用远远大于学习成绩。

我看得很明白,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跟小学、初中的成绩没有任何关联性。

如果全社会的教育只有一种价值观,作为家长你要保持独立思考,你是否要为这样的价值观添砖加瓦?

虽然大环境的格局已经确定了,你仍然有一定的自由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小环境,减轻大环境对他的伤害,减轻对孩子心灵的压力和扭曲。

有时候想想,孩子真的很可怜,虽然孩子出问题学校也有责任,如果家庭给他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家庭里有爱,家庭的基本色彩是暖色调的,学校方面的压力孩子是可以承受的,所以家长是有责任的。

看到这方面新闻的时候,我觉得这些孩子是投错胎了,为他们感到冤枉。

5

进北大读哲学系,其实是蒙的

我当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是蒙的,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道哲学是什么,在我受的教育体系里没有哲学课。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家里对我的教育是完全放任,从来不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没有压迫过我。

我小学成绩一般,当时接受最大的一次表扬,是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给大家看,说你们看周国平写的字像刻的一样,那是我唯一一次被表扬。

我始终不算是好学生,那时候我特别崇拜班上的两个学生干部,一个大队长,一个中队长,成绩都非常好。

这两个人后来的人生都很普通,所以说小学成绩跟个人成就没任何关联。

到了中学阶段,我特别爱看书,而且看得书很杂。

当时最喜欢数学课,从初中到高中都是数学课代表,解平面几何题让我觉得其乐无穷,解题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有一个本子专门写我解过的难题。

后来我又爱上了语文,我的作文老师很喜欢,当范文给全班学生念,那时候还没有看过哲学书。

到了高三上学期,开始分文理科班了,要决定大学是读文科还是理科。

我既喜欢数学,又喜欢语文,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还是毛主席著作给我指明了方向。

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学哲学数学和语文都可以不放弃了,于是抱着脚踩两只船的心态报考了哲学系。

进入北大哲学系之后,发现这条路走对了,自己是真喜欢。

在中学的时候,你对未来的兴趣方向未必清楚,当你内心不清晰的时候,做的决定都没用,以后都会被推翻。

中学最重要的是对于知识的普遍兴趣,就是让自己喜欢学习,爱上看书,拿起一本书什么都忘了,能够享受沉浸书本里的感觉。

这样的状态就是好的基础,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用太着急。

- END -

作者|周国平

图片 |Kyutae Lee

来源|此念(ID:cinian16),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此念。

延伸阅读:

周国平告诉父母:不要试图规划孩子的一生

周国平: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什么?

周国平:教师应该是真正的“读书人”

10大书法家强劲写“劳动”!周国平读书的三不主义

周国平:不做应试教育的同谋

周国平: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周国平: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周国平:我们怎么能让教育变得那么“野蛮”!

周国平: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周国平:教育不是知识灌输,是认知能力、独立思考和自由

周国平:上帝也有互联网,大自然和心灵世界

周国平对话俞敏洪: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周国平考不过中学生不足为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温度 自律 家长 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