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才”怎么培养?这所排名第一的“双一流”大学给出“新”答案
导读: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犹如一声嘹亮的号角,开启了新文科建设的热潮。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乘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新的东风应运而生,成为数智化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历史洪流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商业实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新商科人才培养面临严峻考验,亟需在坚守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探寻新的突破路径。今天,一读EDU(ID:yidu_edu)将为您带来MBA系列专题笔谈《三十年来MBA教育生态探索与实践》的最后一篇,我们将走进上海财经大学,了解它在人才培养上的新思路。
作者介绍
钱学锋,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MBA教育中心原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魏江,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政办主任
魏航,男,浙江诸暨人,管理学博士,上海市数据科技与决策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MBA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松伟,男,河南驻马店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MBA中心执行主任
本文引用格式:钱学锋,魏江,陈超等.三十年来MBA教育生态的探索与实践(笔谈)[J].高等教育评论,2022(02):150-165.
魏航 徐松伟|坚持 “三个面向” 构建财经特色的MBA培养生态
当前,随着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新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替代传统经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些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商业形态、管理模式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企业”需要“新人才”的支撑,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商科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探讨的问题。
新商科人才是有较强跨界发展能力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具备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跨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新商科建设要突出四个“新”,即“新思维”“新规则”“新理论”和“新工具”。[1]。我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经30年的发展,相关院校扩大到2021年的272所,培育了大量精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对非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管理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对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MBA项目,在新时代的新商科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01
MBA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商科培养模式更新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新发展的要求
当今商业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易变性、复杂性、模糊性的特点,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传统的商科教育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现有人才培养体系难以应对新型商业问题。如,MBA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新技术应用的跨学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他们还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手段较为传统,不能实现新时代的人才需求目标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回应时代要求,适应数字化、生态化、新型全球化等趋势对企业变革的影响,都对MBA培养的内容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目前MBA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3],虽然引入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但在教学方式的实质效果、介入深度等方面大打折扣。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全面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
产教研三方脱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何通过多维整合,不断完善院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面临的现实问题。商科专业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加强内涵建设,进行教学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确保人才培养紧密契合新商业时代的用人需求。[4]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斗志,使之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
(四)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MBA培养所需的多元化队伍要求
随着MBA连续扩招,各培养院校能够满足MBA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专业师资建设要求紧跟市场,要对新技术进行探讨与研究,要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业务研修和应用课题研究[5],这些与现行的高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冲突;实践师资建设缺乏系统性,目前多数采用讲座论坛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很好地与教学、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双导师”制偏形式主义,校外导师基本是挂名,参与学生指导的频次和深度不足,校企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02
关于财经特色的新商科MBA教育生态的建议
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实际,以商科教育使命为驱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聚焦财经特色,围绕学生发展,融会贯通人才培养、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部环节,构建系统化、全方位、全流程的“四课联动”的MBA教育生态(见图1)。
(一)坚持面向现代化,构建商科教育高质量共享生态
共享生态的实质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体现的是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MBA教育坚持面向现代化,构建新时代商科教育高质量共享生态。以立德树人为根基,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四课联动”聚焦财经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和担负社会责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坚持立德树人,共建育人根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基,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基石,构建“1+N”师德制度体系,对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教学科研评估等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推动课程、师资、学生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广泛征集储备教师,进行科研型师资、教学型师资、成果应用型师资、实践型师资分类引领和传授。如,2021年,MBA项目的“财务报表分析”“整合实践”等5门课程入选上海财经大学“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以家国情怀的培育为切入口,开设贴近现实的“中国系列”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与商业实践深度融合起来,以“管理+技术+人文素养”相融合的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将它们融入商科教育中。
(2)聚焦财经特色,驱动专业素养。以科技财经、数智商学为内核,以理论与实践融合为驱动,聚焦培养目标,满足面向现代化的商业人才培养需求。第一课堂构建“商科+技术+思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体系。开设涵盖管理、金融、科技、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系统课程,学生在通识选修和专业选修课中进行专业方向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创新思维能力。第二课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平台。开设财经知名人士分享的“商界精英论坛”、关于金融财经领域高端对话的“浦江财享会”等商业实践讲座,对课程理论知识做有效延伸、拓展和补充;在校企合作、专业竞赛和实践研究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课堂打造资源共享、共助平台。以多元视角聚焦经济与金融,创新学习俱乐部制,设立金融家俱乐部、创投俱乐部等,为师生、校友提供一个解读前沿金融问题、交流专业热点的高端社交平台。第四课堂打造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平台。依托商业实践赛事和公益组织,彰显自我价值。总之,通过“四课联动”的全流程培养体系,聚焦财经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服务社会需求,整合实践能力。将“经济匡时”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强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回应时代要求,适应数字化、生态化、新型全球化等趋势对企业变革的影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升MBA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新版培养方案设置有高级金融市场与交易、数智时代的金融科技、全球视野下的管理与实践、数智时代的战略型财务管理、数智时代的创业投资、数智化的营销管理、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金融综合管理、VUCA环境中的战略管理九个选修方向,回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践行“培植商业人才、创新商学研究、赋能商业实践、传播商业文明”的使命。注重实践研究,解决企业难题。依托优势学科和资源,把脉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趋势,产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面向企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解决实际商业问题为导向,提出有效的咨询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建设高端产学研协作基地,搭建企业行业间互通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和共享价值。
(二)坚持面向世界,构建商科教育国际化开放生态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商科人才培养亦是如此,要提升商科人才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商科人才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综合体现。坚持面向世界,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广参与”的国际化办学战略,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治理水平等方面不断进取,逐步构建商科教育国际化开放生态。
(1)坚持“引进来”,共筑国际化育人环境。国际认证是高校国际化道路的助推器,获得国际商学院认证是商学院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志,要积极参与国内外权威认证工作,如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以及AMBA、AACSB和EQUIS三大国际权威商学院认证,构建规范、有效、持续的国际化育人体系,以评促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治理水平。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型师资拥有丰富的国际工作、留学与访问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国际化视野和增加全球问题认识。要积极建立开放竞争环境下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和跨国复合型师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国际化的师资和育人体系可以吸引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习俗背景的留学生,有利于促进交流与创新,有助于学生适应当今复杂多元的营商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不同国家文化制度的了解,进一步推进商科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2)持续“走出去”,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多管齐下,充分利用海外资源,不断拓宽与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合作渠道。面向学生开设“MBA+X”“海外交换生”“短期国际访学”以及“海外学习模块”等交流交换项目,为学生提供优质便捷的全球访学资源,在提高自身办学实力的同时,增强国际影响力。面向教师,推进国际教学研修项目,与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积极合作,进行经验分享和学习课堂体验,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技能开展培训和研修,全方位提升教师授课能力的国际化水平。面向教辅人员,开展课堂修读、课题研究、实践挂职、海外学习等活动,开阔员工视野,使之学习先进理念,以更好地服务商科人才培养。
(3)探索“广参与”,中国智慧服务世界。新时代要求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强调符合中国实践,采用中国案例,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6]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全球范围内中国商务实践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商科教育肩负着深入总结中国境内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向世界“讲好中国商学故事”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鼓励教师将中国问题的研究实践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让世界同行深入了解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加强对哈佛案例库、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等的应用和研究,让世界案例进入课堂,让中国案例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经验。此外,积极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MIO)建设,向WTO、IFC、UNDP、ITC等国际组织输送优秀的本土人才,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贡献“中国智慧”。
(三)坚持面向未来,打造商科教育可持续创新生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面向未来的培养理念,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商科教育创新生态。
(1)坚持市场需求,探索育人体系创新。坚持面向未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未来,从数据驱动、前瞻创新与跨界整合三个维度着眼,以“商科+”知识结构为基础,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与消除教学情景之间的差异,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修订为抓手,采取融合创新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育人体系。推行“N+1”的考核,依据学生在课程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度,多元化、多形式、多阶段进行考核。在MBA项目新版培养体系中推出“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数智时代的金融科技”等前瞻性选修方向,通过数智赋能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数字意识,培养学生灵活利用数智实现跨场景融合的技能,帮助学生拥有思辨性的前瞻视野,从而把握未来机遇,驱动未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型发展。
(2)坚持开放办学,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坚持开放办学,在不断完善和迭代培养体系的同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倡导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思维,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创新。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行动学习及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让业界师资通过嵌入式讲座、移动课堂、专题系列课程等教学方式进入教学环节;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互联网+”课堂教学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成效;重视智慧教室建设,加快教务、学位及学生系统升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如,将企业实践与商科教育有机融合的“双师同堂”教学模式,以“走进系列”为基础的实境教学模式,跨越商科理论与实操应用鸿沟的案例教学与行动学习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7],虚拟仿真和在线测评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情景模拟为核心的沉浸式教学模式,等等。
(3)坚持产教融合,加速育人生态创新。坚持科产教融合,积极摸索共建共享、多维发力的产教融合之路。利益相关方参与培养方案改革,在设计培养体系的同时结合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企业需求与培养标准对接匹配;以实践研究院为平台,研究专业领域新朝向,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打造产教共建、共研、共享的公益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交流渠道,资深创新创业企业高管传授经验、交流心得,通过企业参观、实地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财经E+e”计划为平台,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反哺母校发展与商科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从知识体系完善和学术研究应用两个基点出发,内部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外延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创新型育人生态。
文章原名为《钱学锋 魏江 陈超 魏航 徐松伟 | 三十年来 MBA 教育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笔谈)》,原载于《高等教育评论》,感谢编辑部授权转载,因篇幅所限,本文有所删减。注释、参考文献略,最终文稿请以纸质版和知网、集刊网电子版为准。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高教管理与研究平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
https://ai.squarestrategics.com/assistant-cn/prophet-library?_page=knowledge&source=0503A
如果您愿意分享或反馈试用体验,请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您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
更多阅读
·相关阅读
原来,在MBA教育中做好“立德树人”还有这么多讲究!
浙大人才培养新方案!“π形”课程体系+track化培养方案
钱学锋:扩大招生规模,打造“融通性”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享
合集|近百份教育前沿报告(附下载)
中美元首会晤,或将扭转报告中的这一数据(内附门户开放报告中英版) | 一读·有料
(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
高校曝光!第二类第2种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该这么写!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10页附链接)|桂林理工大学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44页可下载)|兰州理工大学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 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内附完整ppt)
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
经济 排名第一 大学 教育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