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7日,第四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研讨会在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幕。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综合处处长陈文涛;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康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谭轶斌等十五位专委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攀,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健希,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蔡冬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院长石玲玲等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党总支书记、部长严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党委书记许建勇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
开幕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主持。
各省市优秀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共同体优秀教师代表等近千人线下参与论坛,线上观看达3.2万人次。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 致辞
田祖荫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德育功能,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要以学生为本强化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学好用好教学成果;要因地制宜加强语文教研工作,健全教研机制,加大对薄弱校帮扶力度,加强意识形态审核把关;要适应新形势用数字化赋能语文教育,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数字技术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研究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服务学生终生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 致辞
李明新提出,指导一线的教学改革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立足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通过多层面的研讨对话,形成改革的共识,形成能被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认同并接受的专业指导。一线教师既要以积极的态度推进课改,同时也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只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课程导向,尊重语文教学规律,守住语文课程本真,从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教学改革就不会走偏。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攀 致辞
王攀指出,2024年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举措、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基于学习任务群选择教学内容,依托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聚焦学习课程设计教学评价;通过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强化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面对育人立意更高远、学习过程更真实、课程内容更系统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新挑战,本届论坛致力于探讨新时代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助力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李健希 致辞
李健希强调“双新”教育改革是新时代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举措,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本次论坛是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对西城教育的认可,希望西城语文教育工作者珍惜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开展“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探索和实践,争做首都和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为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继续贡献西城智慧和西城经验。
主旨报告
主持嘉宾:蔡冬梅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蔡冬梅主持主旨报告环节。她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她表示本次论坛主旨报告环节将以更多维的视角聚焦“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从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到教学方式的多元探索,从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到“双新”背景下的区域实践,积极融汇新理念,合力开拓新思路,努力探索新变革,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
主旨报告一:关于毛泽东诗词的几点思考
主讲嘉宾:康震
教指委语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主旨报告中以《如梦令·元旦》《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诗词为例,指出毛泽东诗词有着古典的形态和现代的内涵。他表示,毛主席诗词中有着强大的意志力,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目标、方向和价值观的转变。毛泽东在革命进程中进行的古典诗词创作,既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革命化的历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毛泽东诗词“厚今薄古”,代表了一代新人的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主旨报告二: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路径探索
主讲嘉宾:郑国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提出,如何打破重教轻学的状态,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具有不可替代性,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他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对素养型的课程目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他倡导开展具有情境化的、明确任务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解决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学习思维培养的浅表化、学习评价的单一化等问题。
主旨报告三:从“逢山开道”到“围魏救赵”:提升单元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主讲嘉宾:谭轶斌
教指委语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谭轶斌提出,要探索多样态的、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单元教学。她认为教学要围绕完成任务最核心的、最典型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要用“围魏救赵”即逆向的方式,从本源上解决课程设置缺少情境和统领性任务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确定表现性的评估方法来设计学习活动,呈现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关注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促进学生成为积极的自我评价者,达到从目标到评估到学与教的一致性。
主旨报告四:落实“双新”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主讲嘉宾:石玲玲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石玲玲认为“双新”实施的终端在课堂,动能在教师,支撑在教研。她认为“双新”课改应当遵循“求真·务实·谋远·同行”的原则,整合、利用、挖掘有效资源,宣传特色课程,探索评价方式、提高评价质量。她提出要进行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继续建立长效协同机制,达到育人目标;纵向贯通,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横向协同,深化区域合作交流;秉持开放理念,打造有温度的教育。
4月28日,第四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研讨会进入第二天,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带来研讨课听评课。
各省市优秀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语文学科共同体优秀教师代表等近千人线下参与论坛,线上观看达10万余人次。
小学研讨课听评课分享
主持嘉宾:杨伟宁 北京市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正高级教师,西城区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语文研修员兼小学语文学科室主任
小学研讨课一:《跳水》
分享嘉宾:李铜 北京小学副校长、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李铜老师以《跳水》为例,设计了初讲惊险故事、探究“致险缘由”、思辨“救人方法”三个环节,借助情境再现、思维导图等方式,带领学生根据课文产生观点,将主人公船长的思维过程外显,引导学生感受思辨性阅读的快乐。
小学研讨课二:《习作<我的“自画像”>》
分享嘉宾:汪玥 浙江省杭州市崇文未来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教师
汪玥老师创设“向新班主任介绍自己”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试写片段猜测人物。汪老师通过展示优秀的试写片段,引导学生在对话和评价中理解掌握习作方法,展现习作方法的生活实践意义。
评课嘉宾:金艳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体化学校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金艳老师对小学研讨课李铜、汪玥老师的课例进行评课,强调要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思辨性阅读和表达教学,达成“教学评一致”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发展理性思维,最终系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金老师鼓励老师们通过评课课堂,从反思走向实践,创造儿童学会、会学、乐学的课堂并不断优化。
小学研讨课三:《芙蓉楼送辛渐》
分享嘉宾:赵亮 深圳市宝安中学外国语学校(集团)科研处副主任
赵亮老师以自身经历和甲骨文导入古诗,以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知人论世为阅读策略,从景中之情和人格之洁两方面讲解古诗,让学生体会故事情感、理解诗人品格,体现了诗歌的育人价值和思维发展作用,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诗词的兴趣。
小学研讨课四:《揠苗助长》
分享嘉宾:张蕾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主任、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小学部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
张蕾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推断、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以课本剧排演为途径,让学生进行人物扮演,通过对文字信息的转化,帮助学生阅读、识别、分析课文内容,懂得寓意。
评课嘉宾:冯璐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
冯璐老师对小学研讨课赵亮、张蕾老师的课例进行点评。冯老师表示,二位授课老师的课堂体现了指向学生发展的育人观、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观以及素养观。冯老师总结了五大思维进阶妙招,认为在“双新”背景下,日常教学要持续做深入的研究,获得更多实践路径,培育学生形成全面扎实的语文素养。
中学研讨课听评课分享
主持嘉宾:詹艾斌 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
初中研讨课一:《中国古代登高诗选读》
分享嘉宾:易晓丹 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三帆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易晓丹老师以“古代登高诗选读”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古诗的搜集、整理、批注工作,引入主题。易老师将课堂分为探共性、比不同、完善阅读提示三步,总结登高诗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中的“景、情”“物、我”关系,学习古诗析景悟情的阅读策略,感受蕴含在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
初中研讨课二:《石壕吏》
分享嘉宾:李仪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初二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李仪婷老师从学情出发,带领学生将古诗分为起始、发展、结局三阶段,引出“声音”这一解读要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捕捉文本要素,进入文本情景,解读人物心声,把握老妇、石壕吏的人物形象与情感。李老师总结“闻声入境、解意通情”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先贤寄寓在文本中的多层次情怀,鼓励学生学会倾听,与世界交流。
评课嘉宾:张伟忠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张伟忠教研员称赞了两位老师精巧的课堂设计和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以学习任务为引领,按照教材编排思路,学习古诗鉴赏手法,达到了贯通古今、理解作者立场的课堂目标,最终指向育人方向。他认为语文课堂需要做到尊重学生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展现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情。
高中研讨课一:《从言说到学说——<论语>阅读交流》
分享嘉宾:于鸿雁 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处副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于鸿雁老师聚焦学生预习中产生的核心问题,分析“止,吾止也”的逻辑,由“止”和“往”引到“为仁由己”,带领学生通过交流与习作,深入领悟孔子和儒家思想中蕴含的道德境界和精神风范,思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高中研讨课二:《腔里腔外寻秦川韵味,秦语秦事悟文化情怀——<秦腔>赏读》
分享嘉宾:周永琼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贵州省骨干教师
周永琼老师带领学生研习文本内容,从丰富的细节描写入手,深入分析秦腔和秦文化的特点。周老师引导学生基于文化背景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研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品味文章的文化内涵,体悟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评课嘉宾:郑桂华 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
郑桂华教授从落实课程标准、重视从课标到教学的努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对高中研讨课进行评析。郑教授指出,老师应聚焦学生,基于课程标准给学生真切、真实、有意义的指导,引导学生挖掘字面后深层的意蕴,并对接自身生活体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郑教授建议老师们在课堂中构建清晰的结构,让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进阶都自然地发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周云磊致闭幕辞。
周老师回顾了论坛两日以来各位嘉宾老师的精彩瞬间,对论坛主办方、嘉宾以及关心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各位教育界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致力于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在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与落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
第四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围绕“‘双新’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变革”,深入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课堂中践行“双新”理念,将学术报告、研讨实践与嘉宾评课相结合,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度理解“双新”理念的内涵以及要求、切实掌握理论方法,提供可以参照的教学范例,推动“双新”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关研究和成果推广。
未来,北师大还将继续开展各类语文教育相关活动,为语文基础教育贡献力量。
论坛 教学 教育 研讨会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