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同”在哪里?“异”在何处?

应试教育 2024-05-08 06:00:10 35

原标题:同课异构:“同”在哪里?“异”在何处?

原创:安江 来源:老王聊教研

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徐长青

昨天上午,参加了一场三区联片教研,连续听了两节课,同题异构,相同的教学内容,由两位不同的老师来上。其最终效果自然也不尽相同。两节课总体不错,可圈可点,各有千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课异构,是一种常见的教研形式。听完之后,也引发我对这一教研形式的再度思考。同课异构,“同”在哪里?“异”在何处?

关于“同”,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课程标准彰显国家意志,其规定的相关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折不扣的落地。由此形成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也必须依据课标,进行思考制定与努力完成。

第二,内容。从教材文本角度而言,这一节课准确讲授哪些学科知识,提升哪些能力,以及强化哪些素养等,应该相对明确与具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予充分关注与落实。

第三,认知。也许授课的班级不一样,但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看,其基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在很大程度上比较相近与接近。这一点就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等提供相对可靠的研判依据。

第四,达成。既然课标有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也相对具体,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样的目标要求,通过相关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活动载体,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位老师上课,都是一样的,都应该努力做到。

关于“异”,我想至少也有这样几点:

第一,方法手段。常言道,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实际工作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很多,即便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可能选择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完全一致,应允许多元多样。

第二,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具体到某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其个体存在着无法否认的差异。就教师本身而言,因为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也存在着客观的差异。

第三,教学表达。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师而言,其语言习惯、风格表达等存在着差别,由此带来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表达,最终也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本解读。相同的文本,一篇文章,或若干段文字,在不同老师看来,也会有各自的理解与感悟。可能深刻,也可能粗浅。不同的解读,自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诚然,关于“同”与“异”远不止上述罗列的几点。于教师而言,都希望把每一节课上好。尽管教师个体存在着差异,但课标、教材以及教学目标与任务等相对固定明确,必须严格遵循,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尽可能展现自身优势,借助现有教学资源,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把每一节课上出学生认可、自己满意的效果。

这才是最根本的,也是“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活动形式中最大、最重要的“同”,应当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

要求 教学 形式 手段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