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这些行为,正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积极成长,来源于天性的充分释放。
父母要扮演好园丁的角色,引导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绽放,才是教育的正解。
作者| muye
看过这样一幅漫画。
父母拿着一把剪刀,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
这对翅膀代表的是孩子的天性,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保护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想养出独立自主、阳光健康的孩子,父母这些行为就别再做了。
孩子在某个特定时期,很多问题上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不问出个所以然,决不罢休。
孩子一开始提出问题时,很多父母都能很好的解答。
可当孩子持续追问时,父母就逐渐变得不耐烦,要求孩子闭嘴。
被呵斥的孩子就会立刻闭嘴,一来二去,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慢慢消失了。
父母多一点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更宽阔一些,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可能。
之前,一位清华爸爸被5岁女儿问懵的新闻上了热搜。
爸爸虽然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还是经常会被女儿各种古怪的问题问倒。
“为什么狗狗猫猫没有绿色的?”
“太空是冷的还是热的?”
女儿的很多问题都非常荒诞,想解释清楚并非易事。
可这位清华爸爸从不敷衍孩子,认真对待女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遇到自己也不懂的,他就查阅资料、文献,然后再用女儿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她。
面对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绝不能不耐烦。
其次,回答问题要遵循一个原则:知道就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不可敷衍。
遇到不懂或不会的问题时,可以这样回答孩子: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查资料,找出答案好不好?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心理学家刘禾粟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女孩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很出色,上初中后成绩突然直线下滑,各项能力也不突出了,在班委的竞选中还落选了。
回到家,她想跟妈妈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
可她刚说没几句,就被母亲打断,还质问她成绩怎么下降了,根本不给女儿把话说完的机会。
这件事以后,女儿慢慢就跟妈妈不亲了,即便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告诉妈妈了。
孩子把父母当成了最信任、亲近的人,才敞开心扉,吐露心声。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忽视或否认孩子的情绪,他就会对父母失去信任。
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曾绝望过10000次。
教育学家李中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两种关系:
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其他人的关系。而与其他人的关系,其实也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射。
也就是说,孩子只有在家跟父母亲近,走出家门,他才能做到跟他人亲近。
为人父母,遇到孩子诉说苦恼时,请耐心倾听不要打断他,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亲和力。
孩子拥有亲和力,未来他才会拥有好人缘。
下面这些场景,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
嫌孩子吃饭慢,就给孩子喂饭;嫌孩子书桌乱糟糟的,就主动帮孩子收拾;嫌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帮孩子穿衣服…
你每替孩子做一件事,就剥夺了孩子一次锻炼、成长的机会。
作家吴雨凌四岁的儿子穿袜子总是很慢,有时候甚至怎么也穿不上。
可他并没有蹲下来直接帮儿子穿好袜子,而是一遍遍地演示给他看。
“爸爸再教你一遍,要看看后脚跟在哪里,然后卷起来,再套上去。”
演示结束,他把袜子捋平,恢复原样递给儿子。
三分钟后,儿子总算胡乱把袜子穿好了,虽然不是很正,好在是穿上了。
用了大半年时间,四岁的儿子已经完全可以自己穿袜子、穿衣服和鞋子了。
孩子的锻炼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引导和等待,而不是嫌孩子“干得慢”“干不好”选择包办代替。
做个“懒”父母,不去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管住嘴、放开手,用引导代替包办,孩子就会找回自主权,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
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孩子爱说谎,责任在父母,是他成长的环境出了问题。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小男孩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家里的花瓶。
父母问起来的时候,男孩勇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结果遭到了父母一顿毒打。
后来当他再次打碎花瓶时,他知道说实话会挨打,为了逃避惩罚,谎称是家里的猫撞倒了花瓶。
这一次,父母没有打他。
这件事让他明白,说真话是要挨惩罚的,以后做错了事他便学会了撒谎。
哲学家罗素说:儿童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过于严苛,只要孩子犯错,就严厉批评,甚至怒打孩子。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害怕犯错,对父母的责罚感到恐惧,继而开始撒谎。
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犯了错误,就应该受到惩罚,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也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这样孩子以后犯错了会积极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会因担心承认错误受到惩罚而选择隐瞒和欺骗。
博主@齐姐育儿有个朋友脾气很暴躁,尤其在教育孩子这一方面,根本没有耐心。
有一次,孩子成绩不理想,连班里的平均分都没达到。
开完家长会回到家,她劈头盖脸地指责孩子:你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不知道脑子里装的是什么。
面对妈妈的指责,孩子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流泪。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的智商不够?为什么别人都能考好,我自己却考不好?
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后来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
这样的父母,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他们恨铁不成钢,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如意时,伤人的话脱口而出。
原本想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孩子,却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考试没考好,孩子比父母更难受,父母的责骂无疑是雪上加霜。
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孩子成绩不如意,请用“鼓励”代替“责骂”。
陪孩子找到考砸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学习方法不得当?
帮助孩子找到“病症所在”,对症下药,他才会在下一次考试时有所进步。
如今,很多父母常常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他们认为,陪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别让孩子吃苦受累。
所以,大多数人都在忙着挣钱,忙着工作,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很少。
但其实再多的金钱,再昂贵的玩具,都比不上父母时刻陪在孩子身边。
光明网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小学老师——杨老师。
杨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桐的孩子,经常坐在椅子上发呆,也不跟其他同学一起玩,后来被确诊为抑郁症。
杨老师去家访才得知,小桐的父母都在北京工作,她是由姥爷姥姥带大的。
小桐上一次见父母是姥爷去世,父母急匆匆赶回来奔丧。
那几天,小桐寸步不离地跟在父母身边,不停地追问:你们还走吗?
为了不让女儿难过,妈妈骗她说,不走了。
可当小桐有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父母已经离开了。
缺少陪伴的小桐,因为孤独,渐渐变成了抑郁症。
得知真相后,妈妈辞去工作,回到家陪伴小桐,女儿的病情才渐渐有所好转。
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没有非挣不可的票子,也没有非去不可的饭局,只有忽然长大的孩子。
无论再忙,也请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感到孤独。
不要让“陪伴”这两个字,成为你日后的遗憾,成为孩子心头永久的伤。
鲁迅先生一直遵从“顺其自然,尊重孩子天性和意志”的教育原则。
海婴从小喜欢拆玩具和电器,拆了又装,装好再拆,乐此不疲。
面对孩子的“拆家”行为,鲁迅夫妇并不阻拦,由着孩子的性子随他闹。
周海婴在反复拆卸玩具、电器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后来考入北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成了一名无线电专家。
周国平说:保护孩子的天性,比上名校更重要。
好父母,一定是园丁。
不控制,不改造,只提供孩子生长的土壤,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发芽、成长、绽放。
只有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孩子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活出自己的精彩。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关系 成长 袜子 天性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