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养成这些好习惯,孩子未来可能会更优秀 | 精选
播下好习惯的种子,孩子才能在后天的发展中得以收获,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需要养成的日常习惯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养成这些习惯呢?一起来看这位老师在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需要在六年的陪伴中帮助孩子培养哪些日常好习惯,开启美好人生呢?
用晨跑培养健康生活的习惯
“今天,你'刷圈'了吗?”
每天早上入校做点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大脑供氧量,提高专注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开启一天的学习。早上锻炼还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帮助孩子们在晚上更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疲劳感和焦虑情绪。如何通过晨跑来培养健康生活的习惯呢?
1. 设定明确目标: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日晨跑的圈数,做到每日打卡。
2. 准备合适装备:穿着舒适的运动鞋和服装进行晨跑,有助于减少受伤的风险,提高跑步的舒适度。
3. 保持规律作息:为了晨跑的持续性,需要确保每晚获得充足的睡眠,也尽量在同一时间起床,养成稳定的晨跑习惯。
4. 进行每周盘点:以周为单位进行班级庆祝会,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保持继续晨跑的动力。
用晨读培养自信表达的习惯
“今天,你早读了吗?”
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段之一,大脑经过一夜的休息后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进行早读事半功倍,不仅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还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帮助调整身心状态。如何才能自信朗读呢?
1. 任务驱动,激发主动性。改变相对枯燥的“摇头晃脑”模式,可以把完成一段课文的背诵设定为今天的早读任务,完成任务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贴纸,以此激发孩子们晨读主动性。背诵形式也可以尽量多元,例如“同桌背”“小组背”“等。
2. 换个花样,提升趣味性。早读之前来点儿心灵鸡汤,让一天充满干劲儿。全班到齐以后,全体起立朗读几句心灵鸡汤,为接下来一天的学习打打气,用这样的方法花式开启新的一天,让整个校园回荡着琅琅读书声。
用自主提交培养自我管理的习惯
到了三年级之后,每天早上小组长统一收取作业时难免因走动而造成班级混乱,不如试试“自主提交制”吧!
可以在教室门口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摆几个篮子,每个篮子用标签贴好需要收取的作业名称。孩子们到校后根据学号用叠罗汉的方式自主提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小组长收作业的负担。老师批阅时也可以借助下表的“追踪神器”,让作业清查登记的工作更加轻松。
在规范有序中培养文明用餐习惯
“文明用餐,俭以养德”,餐桌礼仪承载着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培养孩子们文明用餐习惯呢?
1.选出管理者。群龙不可无首,选出一位“午餐小队长”,帮助老师进行午餐时段的班级管理。
2.饭前“感恩”。小队长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饭前“感恩”:诵读《悯农》或班级自编的顺口溜,引导孩子们明白爱惜粮食、避免浪费的重要性。
3.按规就餐。午餐时段的教室实行单循环出入,避免碰撞打翻餐盘。同时,要求孩子们吃多少添多少,每一位表现好的孩子都有可能通过选举成为下一任午餐小队长,激励孩子们做文明用餐的践行者。
4.值守餐盘。午餐小队长邀请最先用餐完毕的小朋友守餐盘,登记好每个孩子光盘的情况,一周后评出“文明用餐之星”,鼓励孩子们坚持文明用餐的好习惯。
同心协力培养规范有礼的路队习惯
路队是一个班级的“门面”,也是一个班精神风貌的体现。放学路队不仅面向全校师生,也面向全体家长,更是一个展示班级风采的窗口。规范有礼的路队习惯也是孩子们需要养成的日常习惯之一。
1. 用表扬激励。“你们的队伍是最酷的”“你的腰杆特别直”……表扬对孩子来说是最直接简单的激励方式,帮助孩子在路队中站得更直、走得更齐。
2. 借诵读维持秩序。想要避免队伍秩序混乱、声音嘈杂的问题,可以将“不讲”转化为“讲”,比如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走一边背诵学到的诗词。这样一来不仅维护了良好的路队秩序,还能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睡前四招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状态都至关重要。
1. 确保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
2. 设置睡前仪式。注重睡前仪式感,可以让孩子在睡前冥想一会儿或听一两首轻音乐。
3. 拒绝亢奋活动。睡前应避免刺激孩子神经的活动,比如玩游戏、高强度运动等,避免入睡困难。
4. 进食助眠食物。很多食物是帮助睡眠的,比如牛奶、核桃、黑芝麻等。适当吃一些这些食物会让孩子们的睡眠质量更高。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这些日常习惯看起来很微小,却是在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打地基”。由“细”入“微”,把这些习惯渗透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把每一个细节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耀眼光芒。
文章作者|李兰,系重庆市巴蜀蓝湖郡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进行 睡眠 路队 午餐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