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应试教育 2024-05-06 19:00:12 62

原标题: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谬误”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有“阴谋”“欺骗”等意,现发展为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意思。它不是指一般的虚假、错误、荒谬的认识、命题或理论,而是指推理或论证过程中所犯的逻辑错误。“谬误”一词广泛存在于中外学者的著作中,汉代王充《论衡·答佞》有:“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今以是者为贤,非者为佞,殆不得贤之实乎?”“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述谬误的著作,他在《谬误篇》中说道:“谬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赖于语言的谬误,一类是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

“谬误”在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被称为“悖”,有“惑、违背道理”的意思,那些有意识地用谬误的推理形式来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被叫做诡辩。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诡辩的记载。“诡辩”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慧,争为诡辩。久积而不决,无益于治”。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又有“(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诡辩的例子“白马非马”。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公孙龙,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食客,此人被称为诡辩之祖。《公孙龙子·白马论》这样记述道:“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大意是说:“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是: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黑格尔的这段话,清晰地揭露了诡辩论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但实际上是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是一种“逻辑谬误”。

(摘编自明道《什么是逻辑谬误》)

材料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题为《夜雪》的短诗: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夜晚下大雪的诗,全诗的每一句都紧紧围绕“夜雪”这一主题。然而,全诗中却没有一句是表明作者亲眼见到夜里在下着大雪的,而只是作者对一系列相关事物情况的感知这种基于形象思维的联想活动对“夜深知雪重”进行的情境描绘,表现了人类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间接推知的过程主要就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但是思维不严密的人,很容易在逻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导致推理和结论站不住脚,逻辑学将这种漏洞称为逻辑谬误。逻辑谬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法则,会导致我们对客观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地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不严格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不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如,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一些颇为吸引眼球的奇谈怪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引用了很多案例与名人名言当证据。但你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出理由。其实,你的直觉可能没有错,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拆解而已。这些奇谈怪论无论在形式上如何严密,都可能犯了某种逻辑谬误。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才可能见招拆招,揭露“奇谈怪论”中的不合逻辑之处。

谬误的蒙蔽性和复杂性是由它看似合理的表象带来的。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对逻辑谬误进行分析时将其称作“表象论证”或“假冒论证”。任何具体的正确的谬误分析,都必须将揭开这种伪装或面具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守株待兔的那个人,就犯了“假性因果”的逻辑谬误。一天,他碰巧看到一只兔子撞树而死,以为守在树边便能拣到撞死的兔子。如果将两件事联系起来,那么必须找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而不能主观臆断,这种揭示谬误的能力在逻辑推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英国哲学家西季维克表述的一样:“事实上,逻辑就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

(摘编自金鸿儒《北大逻辑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谬误原有“阴谋”“欺骗”等意,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中外学者的著作当中。

B.亚里士多德将谬误主要分为依赖于语言的谬误和不依赖于语言的谬误,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

C.公孙龙被称为诡辩之祖,他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的哲学命题。

D.看似头头是道、引经据典的奇谈怪论,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援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白马非马”的例子,具体清楚地阐释了这一“诡辩”的逻辑谬误所在。

B.诡辩看似运用了正确推理手段,实则违反逻辑规律,材料一引用黑格尔的话明确了诡辩有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或许不可避免,但如果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就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办法予以拆解。

D.逻辑是人们与谬误不停斗争的工具,运用它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

3.根据材料关于“谬误”的论述,不存在逻辑谬误的一项是(3分)

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祝福》)

B.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

D.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4.白居易《夜雪》一诗主要表现出一种间接推知的逻辑形式,请简要分析其推理过程。(4分)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如何避免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谬误。(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他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儿,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说:“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的,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的,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哎呀,敌人追我!’,一边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这是什么时候!不管谁来搞破坏,我都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来了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

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信不信。’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他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做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

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颤抖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泪,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我在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记得我初入新闻记者行列时,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孙犁先生的《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这篇文章来“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群众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7.请简要概括三槐的形象特征。(6分)

8.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

材料二:

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蝤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暇,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进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蝤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冶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节选自贾谊《新书·卷十》)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鲁隐公A以至哀公B十有二C世D其所以得E之F所以失G之H其术一也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王,用来称呼已故的君王,也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及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名的帝王。

B.襁褓,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泛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C.朝,使……朝拜,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每朝时”的“朝”字用法不同。

D.退,罢免,与《陈情表》中“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退”字用法和词义都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王不辞劳苦地求贤是因为贤人能使君王安宁、国家安定,虞国、吴国因为采纳了宫之奇、伍子胥的意见而幸存就是明证。

B.同一个君王,用人不同,所遭遇的荣辱也不相同,齐桓公因为任用贤才而成就大业,也因为任用奸佞而身死不葬,为人耻笑。

C.纣王杀死比干而失去了箕子,陈灵公杀死泄冶而失去了邓元,在这之后,殷商、陈国灭亡,说明失去贤才会导致国家危亡。

D.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比,但它举兵伐齐,将齐闵王困在莒城,是因为得到了郭隗、邹衍、乐毅等贤才的帮助。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4分)

(2)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4分)

13.材料二中,贾谊为什么称赞史蝤“忠不衰矣”?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

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4~15题。

咏雪

白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宣晚。冻凝沼沚,寒侵帐暮,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14.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15.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很多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即使跨越时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的名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与《逍遥游》中宋荣子“① ,② ”的做法是类似的;《论语》中孔子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和《离骚》中的“③ ,④ ”两句都强调了“道不同不能相安”的处世原则;《墨子•尚同》中“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的注意赏罚的治政理念,在《出师表》中的“⑤ ,⑥ ”中也得到了很好体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过去一年,从淄博“赶考”到黔东南“村超”,从因电视剧《繁花》而引人打卡的上海,再到以冰雪和服务圈粉的哈尔滨,旅游城市频频“出圈”,引人注目。

①网红城市的“出圈”要靠“出招”,特色足够鲜明才能脱颖而出。②要么以融合创新意,把文、体、旅、商、农等多领域多要素有机结合;③要么以真心换真意,掏出“家底”诚心待客、宠客,给游客最好的体验;④要么向科技助力,充分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赋能,拓展文旅边界……⑤网红也好,爆款也罢,旅游目的首先地要有热点,才能有亮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红不仅要靠“天帮忙”, (1) ,用心用情的筹备策划应该被看见、值得被肯定。

当然,网红只是第一步,把“流量”转成“留量”,才能将“头回客”转为“回头客”。做好文旅是长远账,不能只看短暂的热度和眼前的收益。 (2) ,只靠一时噱头或单一景点远远不够,还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和体验,而这背后则是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整体社会氛围的打造。与此同时,还得深挖内涵,只有依托历史、文化的厚土,才能让文旅发展更为茁壮,不断打开新的可能,让游客再次“赶考”。

17.根据全文内容,解释文中“网红”一词的含义,并且简要指出它和你常见的“网红”之最大不同,均不超过20字。(4分)

18.文中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句有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淄博‘赶考’到黔东南‘村超’”,“赶考”和“村超”中引号的作用不同。

B.“才能将‘头回客’转为‘回头客’”,“头回客”和“回头客”中“回”的含义不同。

C.“只有依托历史、文化的厚土”中“厚土”的含义与“皇天后土”中“后土”的含义一样。

D.结尾“让游客再次‘赶考’”既呼应开篇,又委婉表达出让游客再次来该城市游览之意。

21.请你结合下面的新闻信息和图片信息,宣传成都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让成都“出圈”。100字以内。(6分)

新闻:

今年清明小长假中,普通的居民区成都武侯区玉林七巷里常见的一种健身器材“骑马机”引发了众多网友打卡。他们依次坐上它拍照或录制短视频留念,口中念念有词“谢天谢帝(“谢帝”为人名),diss(表达不满、批评)你”。此话出自一位四川说唱歌手。他在一档音乐综艺中被淘汰,而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录制成MV。短片中他正是一边在此健身,一边唱出心声。四川方言里的“diss你”与“迪士尼”听起来很像,而“打卡者”们坐在健身器材上高声说唱的场面极具反差感,充满无厘头的趣味性,众多年轻人跟风追捧,使得成都“迪士尼”热度持续攀升。

原本安静的居民小区成为了网友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玉林街道为此安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现场分流与疏导,并设置提示牌,倡导大家文明打卡。

图片:

图片所示“击鼓说唱俑”,属东汉时期文物,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其以活泼诙谐的生动形象,再现当年生活气息,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可能融汇着无数的欢乐和幸福,也可能交织着不少的艰辛和劫难,然而却毫无例外地都潜伏着、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未知数。但正是有了这些未知数,我们才能不停地渴望和不断地追求,去渴望最完美的生活形式,去追求最圆满的生命结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A.“最早出现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之后广泛出现于……”有误,由“‘谬误’一词在西方逻辑学的著作中出现也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逻辑学著作中便有所提及”可知,没有“最早”之说。B.“波亨斯基认为这是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有误,由“当代瑞士哲学家波亨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是其第一个关于谬误的学说,其后亚里士多德又相继提出了其他关于谬误的观点”可知,原文有“《谬误篇》中提到的谬误理论”的限制。D.“只要能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就不会产生逻辑谬误”表述绝对。原文是说“在逻辑论证过程中,不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在这些情况下,逻辑谬误就会产生”。)

2.D(D.“分析并消除逻辑谬误,是检验正确逻辑规范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有误,由“许多辩论家认为,某种逻辑理论的质量,可以根据它在谬误分析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区分,而这种分析谬误的能力,正是对正确逻辑规范最直接的检验。因此,检验人们自身逻辑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看人们分析逻辑谬误和消除逻辑谬误的能力”可知,没有“检验正确逻辑规范”。

3.D(A.“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可见是个谬种’”强加因果。B.惠子问原因,庄子答地点,答非所问。C.“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前提错误。)

4.①通过忽然感觉到“衾枕”的寒冷又看到窗户格外明亮而推知已经下雪;②通过听到竹子不断折断的响声而推知积雪过重。

5.①了解关于逻辑谬误的相关知识;②按照三段式的正确形式进行演绎推理,讨论问题时注意确定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在逻辑论证过程中,认真辨析前提是否真实可信。

6.C(“肖像描写”分析错误。文本一中在刻画“内线”这一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并未涉及“肖像描写”。)

7.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的突然“清剿”;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④讲究斗争策略,与敌人斗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每点2分,三点满分)

8.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文本一以第一人称“我”——“战地记者”孙犁的视角记述了和三槐一起下横洞躲避敌人“清剿”的经过,真切记述了事件过程;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论。文本一中使用了大段大段的人物语言讲述故事,大都是事件亲历者三槐在讲述,“战地记者”孙犁似乎只做记录。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文本一,“战地记者”孙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将读者代入地道里,带来一般客观叙述无法达到的现场感和体验感。(每点2分)

9.DFH(句意: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其”作为指示代词充当主语,“其”之前断句,故D处断开;“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中间及“所以失之”后FH处断开。)

10.D(A.正确。B.正确。C.正确。使……朝拜。/上朝。句意:使诸侯朝拜。/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D.错误。罢免。/退居家中供养祖母。句意: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使蘧伯玉进入朝廷,并且罢免弥子瑕。/我是当官,还是照顾祖母,进退两难,情况真实狼狈不堪。)

11.A(“虞国、吴国因为采纳了宫之奇、伍子胥的意见而幸存”错误,依据原文“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意为“(如果)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即使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可知,这是假设,并非事实。)

12.(1)现在有使国家长久存在的方法,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寿”,使长久;“求”,寻求;“过”,错误。)(2)蘧伯玉贤德却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却担任重要的职务。(“用”,被任用;“不肖”,无才;“任事”,担任重要的职务。)

13.①史蝤生前就多次举荐贤才,想罢免无德无能之人。②史蝤死后让儿子用北堂治丧的方式尸谏卫灵公,最终使卫灵公醒悟。[解析]结合“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史蝤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可概括出,史蝤生前就多次举荐贤才,想罢免无德无能之人。结合“‘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死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戚然易容而寤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进之,召弥子瑕而退之”可概括出,史蝤死后让儿子用北堂治丧的方式尸谏卫灵公,最终使卫灵公醒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要使自身安定,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治理天下的共有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看,自鲁隐公到鲁哀公共十二代,在这期间,诸侯获得君位和失去君位,其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显荣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先王为了寻求贤人,是无所不做的。他们可以对贤人极其谦卑,可以举用极为卑贱的人,可以到极远的地方去,可以付出极大的辛劳。假如虞国采用宫之奇的意见,吴国采用伍子胥的意见,这两个国家存在到今天也是可能的。由此看来,国运是可以使之长久的。如果有人能延长人的寿命,那么人们没有人不愿意;现在有使国家长久存在的方法,做君主的却不去努力寻求。这就错了。

材料二:

成王在年幼时就能使诸侯朝拜,是因为有周公摄政;赵武灵王到五十岁时却饿死在沙丘宫,是任用了李兑的缘故。齐桓公得到管仲,多次会盟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被称为行为合乎道义的霸主;管仲去世后,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入葬,被天下人讥笑。一个人的身上,既享受了荣耀也遭遇了耻辱,就在于任人的不同。魏国有公子无忌,使被割去的土地重新收复;赵国任用蔺相如,秦兵不敢再出函谷关。由此看来,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够使事业成功树立美名,安定危难延续亡国的,从来都未曾有过。所以国家不求大,而要务得民心;臣佐不求多,而要务求贤才。得民心的人,百姓追随他;有贤臣辅佐的人,贤人归附他。

卫灵公的时候,蘧伯玉贤能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没有才干却担当大事,史蜡对此很是担心,多次言说蘧伯玉贤能而国君不听。史蛐病得快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马上要死了,在北堂为我办理丧事。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使蘧伯玉进入朝廷,并且罢免弥子瑕,这说明我是不能纠正国君错误的人,死了以后不应按规定的礼仪办理丧事,把尸首放在北堂上,我就满足了。”卫灵公前往吊唁,询问其中的缘故,史蜡的儿子把父亲的话报告上去。卫灵公不安地变了脸色,说:“我错了!”立刻召见蘧伯玉而让他显贵,召见弥子瑕就罢免了他,让史蜡的丧事在正厅办理,完成礼仪之后才离开。卫国治理得好,是史蜡的力量啊。史蜡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并且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忠心耿耿。

商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就披散头发,假装疯癫;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就带着整个家族离开了陈国。自此以后,商并入了周,陈被楚灭亡了,就是因为他们杀了比干与泄冶,失了箕子和邓元呀。燕昭王得到郭隗,就使邹衍、乐毅从齐国、魏国赶来。于是兴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城。考较燕国的土地和人口,不能与齐国相当,但是它能够实现自己的意愿并做到这一步的原因,是得到了贤士。所以说没有总是安定的国家,没有适宜治理的百姓,得到贤能的人就能使国家安定而得以生存,失去贤能的人国家就会危险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14.B(A选项“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错误,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描写,选项说法无中生有,过度解读。C选项“讽刺辛辣”错,这组套曲意在咏雪,并无讽刺之意。D选项“每支曲子单独押韵”错,同一套曲中的每个曲日同押一部韵,所以这五支曲子同韵。)

15.①正面描写。[青杏子]从视觉、触觉写雪,渲染风大雪猛,寒冷逼人的雪景。②侧面描写。[归塞北]通过屋里的人卷帘赏雪,感叹雪景画图难描,歌诗难咏,来侧面突出雪景之美。③对比(反衬)。【好观音】与【幺篇】两支曲子,通过渲染屋内歌舞宴饮,欢声笑语,画烛红炉,反衬屋外雪景的无声、冷寂。

④想象。【结音】通过一缕幽香的想象,虚写屋外梅花映雪画面的冷艳、孤绝。

16.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7.网红:迅速崛起的旅游热门,持续时间不长。最大不同:文中指事物,而常见的指人。(或它为褒义,常见的多含贬义:借网络炒作者。

18.①“脱颖而出”改为“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只能修饰人)④换“向”为“用”。⑤“热点”与“亮点”交换顺序。

19.(1)更得需“人努力”(2)想要从网红到长红

20.C(A“赶考”中引号的作用为“特殊含义”,“村超”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两处引号作用不同,正确。B“头回客”中“回”的意思是“次”,“回头客”中“回”的意思是“调转”,两处“回”字意义不同,正确。C厚土原指土地,这里比喻深厚的积淀;“后土”是古人对大地的尊称,或指土地神。两者含义不同,错误。D“赶考”谐音“赶烤”,文中指游客去山东淄博吃烧烤。“再次‘赶考’”,用借代手法表达“游客再去某城游览”之意,正确。)

21.参考示例诙谐幽默在成都扎下了根,从汉代说唱俑到今天的“迪斯尼”,历久弥新。任你入蜀时愁眉苦脸,保你出川时喜笑颜开。成都人用积淀千年的乐观、包容,笑迎四海嘉宾。

22.略

形象思维 模拟考试 学期 推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