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应试教育 2024-05-04 14:00:06 56

原标题: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是在与西方诗学的比较中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精髓,构筑民族性的新诗理论大厦。对自身进行辩证反思,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从传统寻求创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美学使命。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在诗学形态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第一,中国传统诗学是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的,而西方诗学注重分析性、抽象性、系统性。中国诗学与禅学从来相通,对此,中国古论有许多说法。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甲)诗禅相同也好,诗禅相似也好,都是在“悟”字上实现诗禅相通。(乙)

“悟”是一种整体体验。所以,中国诗学不像西方诗学那样去将诗歌作分解的概念的剖析。(丙)中国诗学的“悟”,是不用公式和概念去破坏那无言的整体的诗美。它力求使诗保持为诗,让诗的魅力在“悟”中更加妙不可言,而不是相反。(丁)“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一种融合,是诗学家进入诗的内部化为诗本身。西方诗学更倾向科学,中国诗学更倾向艺术。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性、逻辑性、精确性、规范性;而艺术的特点是主观性、直觉性、模糊性、情绪性。在东方人看来,领悟式的诗学更高妙。或者,假如说西方诗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中国诗学最多只是一种前科学或后科学。当然,就中国传统诗学的整体而言,其实是有一个含有本体论、创作论、鉴赏论在内的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的,而且是把诗歌保存为诗的、既具有理论魅力又具有诗歌魅力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诗学应当保持领悟性、整体性、简洁性的形态特征,同时又在系统性、理论性上向西方诗学有所借鉴。

第二,中国传统诗学经常运用类概念,而西方诗学总是运用纯概念。由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出发,很自然的,中国诗学尽量避免公式与概念。即使在非进行理论概括不可的时候,它往往也背对完全抽象的纯概念,而是去寻觅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西方诗学家使用的纯概念具有精确性,然而,对诗学而言,精确也许就是不精确:用解剖刀将一只小白鼠肢解研究,这样的研究也许是精确的,可惜,被解剖者的生命却被解剖刀夺走了。类概念具有模糊性,对诗学而言,模糊也许就是精确,更接近诗美本身。西方诗学变圆为方,中国诗学以圆说圆,以方说方。莱辛一部《拉奥孔》,从拉奥孔的哀号出发,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从各个方面论述诗与画的异质。中国诗学却似乎是“零散”的,给人“砖瓦”的感觉。在诗学论著的篇幅上,西方诗学用墨如泼,中国传统诗学惜墨如金;西方诗学能言善辩,中国诗学“大辩若讷”;西方诗学跃动,中国诗学沉静;西方诗学健谈,中国诗学寡言。

与此相应,在文体形式上,中国传统诗学比较多样。有论诗的诗,也有论诗的书信,但基本范式是诗话。最早的诗话是钟嵘的《诗品》,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原来就叫《诗话》,这是第一部正式以“诗话”为名称的著作。欧阳修或讲诗坛掌故轶事,或评诗歌巧思妙句,随性而发,处处真知灼见。其后的诗话,尤其是清诗话,在系统性、明确性、专门性上日广日深,成就很高。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方法论上从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加强了诗话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实现了这一诗学形式的现代转型。传统诗话章节短小,简便灵活,不拘一格,运用生动的类概念,随处格言警句,所以精彩纷呈,辐射力强。司空图谈《二十四诗品》中的“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在现代诗学里,艾青的《诗论》多次再版绝非偶然,它和这本著作的诗话形式是有关的。《诗论》这样谈意象:“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这样的诗话颇有古风。《诗论》写得颇有诗人风度,艾青不是在诗之外说诗,也不是在诗之上说诗,而是作为一位诗人在诗之内说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又有一个理论框架,《诗论》成为现代诗学的经典诗话。

言称西方,不去本土化处理西方诗学的精华,而是生硬地照搬西方诗学的理论框架和把玩西方诗学术语,看轻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这样的诗学并不能将新诗引向发展。与传统诗学的血脉脱节的诗学,只能造成新诗创作和新诗运动的衰落。

接通中国血脉,实在是中国现代诗学的当务之急。

(摘选自吕进《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诗学和中国禅学很多特性是一直相通的,尤其体现在“悟”字上。

B. 中国传统诗学就是在进行理论概括时,也往往使用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类概念。

C. 中国传统诗学的文体形式可以是诗,也可以是书信,但基本范式却是一致的。

D. 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借鉴了西方诗学方法论的《人间词话》即为证明。

2. 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构筑具有中国民族性的新诗理论体系,从传统寻求创新是主要途径。

B. 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相比,虽科学性欠缺很多,但艺术性却更明显。

C. 这篇选文运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呈现出西方诗学的特点。

D. 这篇选文属于学术类文章,语言却灵活生动,颇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特色。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选文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B. 人们常说:“诗人有祖国,诗歌无国界。”

C. 我们讲西洋,讲近代,也不知不觉中会远及中国,上溯古代。——钱钟书

D. 唐人不言诗法,诗法多出于宋。——李东阳

4. 下面一段文字,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

禅学的核心就是“悟”,即“无明”(禅学用来指“人们自身心智的造做”的术语)之雾散尽之后的一种心境,一种特殊体验。这种体验是无言的,静默的,“哑子吃蜜”“如人饮水”的。中国诗学的核心也在这个“悟”字上。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结合全文,概括分析下面文字体现的清代诗学特点。

清代《一瓢诗话》评杜甫:“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基即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由有胸怀以为基。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随地而兴,生意各别,无不具足。”

【答案】

1. D 2. A

3. D 4. B

5. ①清代诗学传承了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领悟性的特点(或者艺术性的特点),如“千古诗人推杜浣花”呈现出诗话作者的主观色彩;

②运用模糊的类概念,如“诗之基”解释为“人之胸襟”这样抽象的概念(用“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这样生动的诗歌一般的类概念来解说“有胸怀以为基”);

③清代诗学的逻辑性,明确性(理论性)有所体现,如出现“诗之基”这样的明确的理论概念,使用了先明确理论概念,再举例分析的演绎分析的方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中国传统诗学实现了现代转型”错,原文说的是“实现了这一诗学形式的现代转型”,而不是整体的中国传统诗学,此处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从传统寻求创新是主要途径”错,原文开头第一段说的是从传统寻求创新是当前美学使命,结尾说的是当务之急,都是说接通现代诗学的中国血脉,从传统寻求创新是当前紧迫的任务,而不是说主要途径,此处属于歪曲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中心观点在于第一段所言:在与比较西方诗学比较中,对中国诗学进行辩证反思,从传统寻求创新。

A.可以从反面论证现代诗学要秉承传统;

BC.两项可以从中西结合来论,证现代诗学的创新;

D.主要是指出唐人多写诗而不论诗,论诗多出于宋人,与从传统寻求创新的中心观点距离太远。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这段文字是对论据的分析,而不是道理论证,故C、D两处的衔接是最早可以排除的;

A处之前是论据,紧跟着的是对论据的分析,衔接自然,不存在欠缺;就“禅学的核心就是‘悟”的“就是”而言,衔接B处未完的论述,并且“中国诗学的核心也在这个‘悟’字上”带有一种总结意味,适合放在句末。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中国传统诗学是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的”“中国传统诗学经常运用类概念”可知,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领悟性、整体性、经验性”“经常运用模糊的类概念”这两个特点。《一瓢诗话》中“千古诗人推杜浣花”的语句,这呈现出诗话作者的主观色彩,表明了清代诗学传承了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领悟性的特点(或者艺术性的特点);《一瓢诗话》中将“诗之基”解释为“人之胸襟”这样抽象的概念,用“如时雨一过,天娇百物”这样生动的诗歌一般的类概念来解说“有胸怀以为基”,这些都表明清代诗学运用了模糊的类概念的特点。由此可见清代诗学对传统诗学有所继承。

根据“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方法论上从西方诗学有所借鉴,加强了诗话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可知,到了清代开始从西方讲学借鉴,在诗话中加强了逻辑性和理论性。《一瓢诗话》中出现“诗之基”这样的明确的理论概念,使用了先明确理论概念,再举例分析的演绎分析的方式,体现了清代诗学的逻辑性,明确性(理论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中的倩影

王充闾

到了南京,第一个念头便是去寻访秦淮河。《桃花扇》《儒林外史》等许多古籍对秦淮河的描写,确实给我留下了特深的印象。

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

由于古文化的积淀,秦淮河早已活在一代代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闪现着它的玫瑰色的丽影。①而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

可是没料到,当听说我要去寻访秦淮河时,市文联的同志却苦笑着摇头。他们告诉我,早在清末民初,秦淮一带便已萧条破败了,河道淤塞,河床狭窄,河水浑浊。实际上,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②今日的秦淮河再也找不出多少诗情画意,那个白舫青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像梦一样地消逝了)。

看到我充满失望的神色,朋友们半是劝慰半是憧憬地述说,南京市政府已把彻底整治秦淮河列为市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将采取一系列人工措施,恢复其天然姿色。我终于打了退堂鼓,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

回来后,我把这些想法讲给几位朋友听,他们多数人都不以为然。③有的说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我却至今不悔。特别是读到文洁若的散文《梦之谷中的奇遇》,对作家萧乾的行止,更是赞其通脱,引为同调。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了一个名叫萧曙雯的姑娘。二人心心相印。不料,一小人从中插足,有意娶萧曙雯,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可是,当发现码头上有歹徒持枪环伺,她只好悄悄溜回。她知道,若是萧乾只身出逃,他们会高兴地放他走开;如果二人同行,萧乾就会死在这伙恶棍手中。

尘海翻腾日月长,一别音容两渺茫。这对情人南北分飞,各自在布满荆棘的坎坷路上建立了家庭。八年后,作家萧乾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梦之谷》。他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再见一面当年恋人——书中的女主人公盈姑娘啊!

六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有机会旧地重游,回到汕头的“梦之谷”,并且得知萧曙雯仍然健在。可是,经过一番斟酌,萧乾毅然决然放弃这个此生难再的机缘。他不愿让记忆中的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在一瞬间,被了无神采的干枯老眼、霜雪般的鬓华和佝偻着的龙钟身影抹掉。

留恋少时风华,是人同此心的。随着岁月流逝,这种感情会日益浓重。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

“长江一去无回浪”,古今中外永远不会有时间的收藏家。我们仿佛看到雪莱的诗剧《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时间的精灵——神色仓皇的御者,正赶着一匹匹肋生彩翼的飞马,拖着一辆辆雕花镂彩的神车,踏着香风彩云向前飞奔。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就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努力探求无限的时空,最后,总是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面前惊愕不已;诗人则力图通过无穷的想象力和有限的艺术形象,去追求和把握浩渺的时空,④但是,结果只是一连串的浩叹:“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今朝零落已可惜,明日重寻更无迹。”(陆游诗句)

那年春天,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应邀来营口市讲学。闲谈中,已离休的市文化局局长,提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首次来营口访问演出时的情景。“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我还保存着当时我们的合影呢!”老局长说着,把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递过去。这位表演艺术家眼睛刷地一亮,说:“太宝贵了,赠给我吧。我在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留影,全都损失了。”她坐在镜前,静默良久,看着三十年前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充满对昔日风华和峥嵘岁月的忆念。

我即兴题赠一首七绝:

卅年回首感千重,妙艺人人赞化工。

且莫伤怀悲老大,青春犹在画图中。

她看了苦笑着,说:“您这诗看似慰语,实际上正是憾词。”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记得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同登喜马拉雅山,不幸遇上雪崩。男青年被雪堆埋得不见踪影,女的却活着逃了出来。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终于在第二十个年头,在雪堆一角,找到了恋人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而自己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韵,垂垂老矣。这虽然也是一种驻颜之术,无奈说来实在是太惨苦了。

人们也许会问:那位女士苦苦奔波二十年,她究竟要寻觅什么?只是为了要见上一面情人的年轻、俊秀的倩影吗?——这在她记忆之窗上,本是永远抹不掉的而且会久而弥新。那么,除此之外,又要追求什么呢?或许是要重温昔日的恋情,寻觅那一经失去便再也不会重现的纯真诚挚的情。

由此可以联想到,留给亲人、朋友一个美好的形象固然重要,但是,它所附丽的却是珍贵百倍的真情诚意。如果有朝一日,那位女士发现日夜思念的意中人竟是一个骗子,那么,再美好的形象也会随之而化为丑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援引古诗文中描写秦淮河秀丽、繁华胜景的名句,强调它给作者的印象之深,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 清末民初秦淮胜景就已经荡然无存,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秦淮河也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

C. 作者即兴题赠的七绝既是对那位女表演艺术家的慰勉,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

D. 作者转述林清玄一篇文章中讲过的悱恻动人的故事,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秦淮河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空灵朦胧的美,点扣题意。

B. 句子②用对比手法直抒胸臆,“再也找不出”“像梦一样地”这些短语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与怅然若失之情。

C. 句子③中“痴情可哂”“理想主义”这些点评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至今不悔”,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

D. 句子④引用陆游诗句,意在表明时间飞驰,难以挽留,要珍惜韶华,这处引诗呼应段首句,生动形象,饱含哲理。

8. 本文题为“心中的倩影”,文中具体描述了哪些“心中的倩影”?这些“倩影”是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和说明。

9. 有评论家指出王充闾的散文具有“深邃冷峻”“清醇雅致”的风格。请从“深邃冷峻”和“清醇雅致”两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这篇散文写一则文学短评,拟写其要点,要求先扼要阐释“深邃冷峻”或“清醇雅致”的内涵,然后从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综合进行评说。

【答案】

6. A 7. C

8. 第一问:①作者心目中秦淮河的秀丽、繁华的胜景;②作家萧乾心中青春恋人萧曙雯的美丽丰姿;③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三十年前流溢青春气息的秀影;④喜马拉雅山雪崩灾难中女幸存者无限怀念着的恋人年轻、俊秀的倩影。

第二问:文章以寻访心目中的秦淮胜景而未得的失望后的痴情为端绪,抒展“秦淮河情结”,深情叙述了三个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从而将文章串联成有机整体。

9. 示例一:①“深邃冷峻”是说王充闾散文讲究由表及里的深度开掘,探寻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内含冷静庄严的哲思。②《心中的倩影》叙述若于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抒发珍惜美好、珍重韶华、珍重真情挚意的感悟,含蕴深挚。③《心中的倩影》在叙述、描写中穿插简洁、精警的议论,有哲思,有理趣,耐人寻味。

示例二:①“清醇雅致”是说王充闾散文注重意境的隽永、情感的丰富与语言的典雅、精致。②《心中的倩影》写秦淮胜景、少年芳华、青春恋情,纯真诚挚,给人以清新、醇厚之感;③《心中的倩影》旁征博引,巧妙熔铸古今诗文,极具书卷气息,语言典雅别致,含蕴隽永,启人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不是真貌,而是他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错,表述存在“夸大其词”的错误。原文“朱自清先生看到的秦淮河已非旧貌,只不过在朦胧的月色、眩晕的灯光下看不分明而已”,可见“荡然无存”言过其实,“也不是真貌”“基于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观”,则是曲解原文意思。

C.“也是对自我的鞭策,表明要珍惜光阴、永葆青春心态的观点”这一理解不准确,有过度解读之嫌。作者只是看到女艺术家的唏嘘,而写诗聊以安慰而已。

D.“旨在印证‘在特定条件下,也还有红颜长驻的情况’这一观点”理解不准确。从上下文语境看,这里所转述的故事意在说明青春芳华真诚情意是值得被珍重的。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明作者书生气浓,脱离现实”“可见其人之迂腐、偏执”这些理解不准确。该画线句是他人对作者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秦淮河印象及其想法的评点,未必就表明作者“脱离现实”;而“至今不悔”则是表明其人的执着,他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

第一问:要扣住“倩影”来答。

①第一个倩影是关于“秦淮河”的。作者心中对秦淮河的美好印象来自古籍中对秦淮河的描写,如“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明清之际的秦淮春景;‘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这是十里秦淮的繁华胜概”,可见作者心目中秦淮河的秀丽、繁华的胜景;

②第二个倩影是插叙故事中作家萧乾心中青春恋人萧曙雯的美丽丰姿,他记忆中恋人的样子是“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

③第三个倩影是一位著名的女表演艺术家三十年前流溢青春气息的秀影,文中写文化局长的评价“您那时真是光彩照人”,写照片中艺术家“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都体现了这一点;

④第四个倩影是喜马拉雅山雪崩灾难中女幸存者无限怀念着的恋人年轻、俊秀的倩影,文中写很多年后女子找到了恋人的尸体,“他仍是当年那样年轻、俊俏,朱颜秀发”。

第二问:“如何构成一篇浑然一体的文章的”,即找到行文线索。

文章开头写寻访秦淮河胜景,结果秦淮河早已不复昔日的美丽,而当“我”得知当地政府正在斥资修整秦淮河时,决定“在秦淮河恢复秀丽的姿容之前暂不去探访”,朋友们笑“我”“痴情可哂”,有的笑我“理想主义”,而“我”却由此想到了与“我”心有戚戚焉的肖乾,于是行文自然展开,深情叙述了三个在记忆中保留倩影的故事,从而将文章串联成有机整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示例一:

①“深邃冷峻”是说王充闾散文讲究由表及里的深度开掘,探寻对物态人情的独特理解,内含冷静庄严的哲思。

②《心中的倩影》围绕“心中的倩影”写了秦淮河、作家肖乾、女艺术家和女幸存者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秦淮河表达要珍惜美好、女艺术家的故事表达要珍重韶华、肖乾和女幸存者表达要珍重真情挚意,这些人生感悟穿透岁月的尘埃,是作者历经沧桑后捡拾到的思想的珍珠,含蕴深挚。

③《心中的倩影》在叙述、描写中穿插简洁、精警的议论,如“世间许多宝贵的事物,拥有它的时候常常并不知道珍惜,而一当失去它,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时候,才会懂得它的可贵”,这样的议论抒情有哲思,有理趣,耐人寻味。

示例二:

①“清醇雅致”是说王充闾散文注重意境的隽永、情感的丰富与语言的典雅、精致。

②《心中的倩影》写秦淮胜景“如果说,清代文人孔尚任、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是靓娘的浓抹。那么,朱自清先生眼中‘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便是西子的淡妆,更别具一番风情”、少年芳华“清亮如水的双眸,堆云耸黛的青丝,玉立亭亭的少女丰姿”“流溢着青春气息的秀影”、青春恋情“她无限地怀念着恋人,年年此日,都要去当日的出事地点,寻找恋人踪迹”,内容丰富,感情纯真诚挚,给人以清新、醇厚之感;

③《心中的倩影》旁征博引,如写秦淮河时引用了“桃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及“秦淮灯火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旁,雕栏画槛,绮窗绣障,十里珠帘”等诗词,巧妙熔铸古今诗文,极具书卷气息,语言典雅别致,含蕴隽永,启人深思,如“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首璀璨的诗,一幅绮丽的画,一片如烟如梦的旧时月色”,把秦淮河比作“诗”“画”“月色”,并用了“璀璨”“绮丽”“如烟如梦”来描绘,语言典雅,意境优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①,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②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③。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

[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

材料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兹游A亦良B伟C其为D文词E因以达F意G亦诚H可悲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

B. 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

C. 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的“三”意思相同。

D. 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 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

C. 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

D. 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

14. 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

【答案】

10. CEG

11. D 12. C

13. (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14. 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

“然兹游亦良伟”为主谓句,其后C处断开;

“其为文词”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

“达意”是动宾结构,“亦诚可悲矣”前面省略主语“这”,“达意”后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以平民身份投军在他麾下。/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

B.正确。最终;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自问没有什么错,一心尽孝报大恩。

C.正确。句意:又大哭好几声。/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D.错误。都是“迫近”。句意:云气迫近树林。/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表现了对文天祥的追怀与敬仰,表示要写《季汉月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渡河;“阴”,暗中;“著”,显示。

(2)“度”,揣度;“数”,列举;“逆”,叛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可知,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

材料二: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①。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②,疏凿控三巴③。

【注】①龙蛇:指璧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②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年,山行乘棵,泥行乘橇。③三巴:巴郡、巴东、巴西的合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见山,描写禹庙坐落在寂寞的空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更添荒凉,显出禹庙的庄严肃穆,巍然独峙。

B. 颔联写庙内之景,庭中橘柚树上垂满了硕大的果实,屋宇的墙壁上画满了飞舞的龙蛇,使原木凄清冷落的荒庭古庙焕发出生机。

C. 诗歌前三联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禹庙内外的景象;尾联以景结情,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后世的丰功伟绩。

D. 本诗借参谒古代圣贤祠庙以表达诗人的敬仰之情,暗含讽今之意。这与作者的另一首律诗《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16. 本诗颈联“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5. C 16. “嘘”和“走”两字最生动传神。①“嘘”是“慢慢呼气”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蒸腾的云雾在空旷的山崖峭壁缭绕的景致。②“走”是“跑”的意思,将江水拟人化,描写出波涛轰鸣,白浪淘沙,滚滚奔流的画面。③“嘘”和“走”生动传神地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叠合到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崇敬之情。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尾联以景结情”错误,尾联意思是“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属于叙事,没有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写事表达诗人对大禹“乘四载”“控三巴”伟大功绩的由衷赞美。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炼字题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先找出颈联“云气噓青壁,江声走白沙”中最生动的两个字,一般要注意动词、形容词,此处应能找到“噓”和“走”两个动词,然后再结合诗句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

此联写禹庙的环境和氛围:夕阳的余辉映着天空的浮云,不断地变幻着各种形态,峰峦中的雾气烟云飘荡蒸腾,好像源出禹庙,从青壁上缓缓“噓”出的样子。长江流水,在厚积的白沙和卵石的河床内,穿谷越峡、奔突咆哮,传出轰鸣震耳的“江声”。句中“噓”“ 走”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嘘”字写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走”字写江涛澎湃,白浪淘沙,滚滚奔流。妙在不仅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活力,形象逼真、气势宏伟,并且收到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良好效果。这大自然的气势磅礴景象衬托出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治水英雄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崇敬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_______________”;而北望故都,又“______________”,视线常被遮断。

【答案】 ①.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 而未尝往也 ④. 而卒莫消长也 ⑤. 中间多少行人泪 ⑥. 可怜无数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尝”“须臾”“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中多树,山里不缺好木匠。木匠分粗细,做全堂家具的叫细木,架屋割材的叫圆木。不叫“粗木”,“粗”字不好听,叫“圆木”。能做细木就能做圆木,能做圆木的不一定能做细木。只做圆木的,常常是那些学艺不精的木匠,把“吃师父掴溜子”的笑话背在身上背一生。我师范同学俊生的父亲就是“圆木”,他在乡农具厂工作,靠着一把小斧头,培养出三个老中专生,也是一方佳话。八仙桌是木器江湖中的首领,结结实实,浑身不用一根钉,方正而有稳定性,有点反几何。在木匠这一行里 A 若干年,能打一张上好的八仙桌,是一个好木匠的标志。说起自己的手艺,木匠一般不会 B ,往往会说得很含蓄:①谁谁家的八仙桌是我打的,你可以去看看。又悠悠地补一句:②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你看有没有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加点的“圆木”都加了双引号,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 委婉含蓄的表达和直截了当的陈说,表达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前者更能体现人的修养。文中画横线的两句是这两句委婉的表达,请用直白的语言说明木匠的话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技巧。

【答案】18. A摸爬滚打 B自吹自擂

19. ①第一个“圆木”指架屋割材的粗木,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强调。②第二个“圆木”表示特殊含义,指只做圆木的木匠。

20. 第一问:句①:我打的八仙桌好;句②:我打的八仙桌结实耐用。

第二问:两个句子,木匠没有直接说出桌子的优点,而是让人去检验,从他人的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技术,既表达了自己技艺高超的意思,也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说八仙桌不好打,需要在木匠行里经受很多锻炼,可填“摸爬滚打”。摸爬滚打:指经受各种各样的艰难磨练。

B由“会说得很含蓄”可知,木匠不会自己吹嘘,可填“自吹自擂”。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由“架屋割材的叫圆木”可知,第一个“圆木”和“细木”相对,指架屋割材的粗木;这里的“圆木”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强调。

②由“我师范同学俊生的父亲就是‘圆木’”可知,第二个“圆木”不是指木材,而是指作粗活的木匠,这里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只做圆木的木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

①“谁谁家的八仙桌是我打的,你可以去看看”,结合前面“木匠……往往会说得很含蓄”,“我打的”带有自豪感,叫人家亲自去看,意思是我打的八仙桌好,架得住看。

②“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你看有没有事”,“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一般的桌子肯定散架了,但“你看有没有事”意思就是“没事”,强调的是我打的半仙桌结实耐用。

第二问:

两个句子都是木匠夸自己的木匠活儿好,打的桌子结实,但木匠没有直接说出桌子的优点,而是说“你可以去看看”“你看有没有事”,敢于让人去检验,让他人亲眼看看自己的技术怎么样,有“我说了不算”“眼见为实”的意思,从他人的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技术,既表明自己“艺高人胆大”,技术高超,也体现了“含蓄”“谦虚”的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系中每个行星都会公转和自转,它们都沿着同样的方向绕太阳公转,运行轨道几乎都在黄道面上。其自转方向一般同于公转方向,但是, ① 。计算表明,金星的自转方向可能在某个时刻发生了“翻转”,变得与公转方向相反。太阳和差不多所有行星的自转轴都接近垂直于黄道面,然而,天王星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异类: ② ,所以天王星基本上是滚动着围绕太阳运行。和地球一样,天王星也有一个轴自转,“一天”的时间约为17小时左右,但是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度很大,而且它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地球的规律截然不同。冬至的时候,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正对着太阳, ③ ,另一半球几乎都是极夜。在靠近两极的地方,一个夏日(从日照的意义上讲)就长达42个地球年,也就是天王星年的一半。随着漫长的极地日逐渐过去,太阳缓缓地向地平线落下。显然,如果地球也像天王星一样倾斜,地球上的生态将变得很不一样,温血动物的生存将会非常艰难。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金星是个例外;②它的自转轴几乎躺在黄道面上;③导致一个半球几乎都是极昼

22. 和地球一样,天王星也绕着一个轴自转,“一天”的时间约为17小时,但是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度很大,因此 它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地球的规律截然不同。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但是”可知,这里要填的内容与前面行星的公转和自转不同,后面具体说的是金星这个特例,可填:金星是个例外;

②由“异类”可知,天王星自转轴与“接近垂直于黄道面”不同,可填:它的自转轴几乎躺在黄道面上;

③此句与“另一半球几乎都是极夜”相对,可填:导致一个半球几乎都是极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天王星也有一个轴自转”句式杂糅,应将“有”改为“绕着”;

“约为17小时左右”重复冗余,可删除“约”或“左右”;

“而且”句间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改“因而”或“所以”。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两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包浆”是中国文物鉴赏中的术语,指器物经过人的反复揩磨,并在长久的时间之后形成的光泽。包浆富有韵味,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欢。

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包浆之韵,时光之痕

包浆,乃器物历经人手反复揩磨,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下形成的一种独特光泽。这种光泽,既富有韵味,又深得文物爱好者的喜爱。 在中华文化浩渺的海洋中,“包浆”一词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在文物鉴赏领域独领风骚,更能在更广泛的领域中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正所谓,包浆之韵,时光之痕。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包浆的形成,如同玉石经过雕琢方显其美,是器物在人的精心呵护与时间的共同作用下,逐渐焕发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包浆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之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包浆的形成,亦如同宝剑经历磨砺方显其锋利,梅花经受寒冬方显其芬芳。这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光泽,不仅彰显了器物的价值,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勇攀高峰。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包浆现象所蕴含的启示,正是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敬畏。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包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包浆之美,在于其岁月积淀厚重感;包浆之韵,在于其历史传承的深远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和磨砺,才能展现出最真实、最美好的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包浆,成为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以包浆为镜,照见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以包浆为鉴,审视自己的品格与修为。在追求美好事物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和价值。如此,我们方能如那经过岁月沉淀的器物一般,散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泽,照亮前行的道路。

包浆之韵,时光之痕。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包浆,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交代“包浆”的含义,是器物经过长久时间的反复揩磨形成的光泽。第二句话强调“包浆”为文物爱好者喜欢,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命题者对“包浆”一词是持肯定态度。

这是一道一元关键词作文,考生要围绕“包浆”这个关键词展开思考和写作。引导语说“包浆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说明考生不能只停留在文物鉴赏领域来探讨“包浆”,应该由此及彼,想到其他领域中的“包浆”现象,比如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壮大、国家的发展等等。

从材料来看,要形成“包浆”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反复揩磨”,一个是“长久时间”。由此引申出来,“反复揩磨”可以理解为不断磨砺,不断打磨,“长久时间”说明“包浆”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完成,要经过时间的沉淀。综合来说,就是只有不断打磨、不断磨砺,并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包浆”。文物是如此,一个人的成才、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壮大亦是如此。岁月的打磨让人生更丰富,国家也在时光的激荡中,更加波澜壮阔。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开篇点题,提出观点: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能形成“包浆”。接着,结合材料,阐述“包浆”的含义,并由此及彼,指出“包浆”也是万事万物经历磨砺后达到的境界。然后从个人的成才、企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阐述只有不断磨砺自我,反复打磨,才能形成光泽亮丽、富有韵味的“包浆”。最后,紧扣青年的身份,阐述在新时代,青年要在时光的磨砺中守住生命的底色,踏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向阳拔节,熠熠生光!

立意:

1.反复打磨,才能打造“包浆”。

2.包浆是不断打磨和时间沉淀的结果。

3.古物藏风月,人生砺芳华。

(二)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大横幅上写着“学雷锋活动日”,表明了活动背景。画面中三个人正坐在桌子后面宣传“学雷锋”,他们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桌子前一位老人跌倒在地,一个女子在后面扶住老人,向着做宣传的三个人呼喊:“快来帮忙,救救大爷!”;那三个人并没有来帮忙,而是拿着手机拍摄女子救助大爷的场景,还说:“这是正能量,先点赞!”学雷锋活动日的组织者、宣传者们自己没有学雷锋,他们对需要帮助的人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忙着拍照点赞。也就是说,漫画讽刺的是宣传组织学雷锋活动的人对待“学雷锋”的错误做法,他们并没有投身于学雷锋活动的实际行动,而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当然本次作文不仅仅只是写“学雷锋”,考生可以由这幅漫画讽刺的现象引申开去,联想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境与之类似,很多活动仅仅是一阵风,停留在宣传层面,只是搞搞形式,走走过场,没有触动心灵,落实到行动上,更难以形成主动的、自发的行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我们求真务实,不要虚浮了事。

写作时可以按照层进式结构来写,比如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最后给出解决的办法。作文重点应是如何解决问题。可以多角度分析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如个人层面,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切实落实;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注重宣传的同时应该切实推进活动,引领整个社会从宣传层面落地,进而养成习惯,最后形成自我的主动行动。

立意:

1.实践胜于宣传。

2.行动是最好的宣传。

3.手指点赞,双脚行动。

模拟考试 第一中学 学期 试题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