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应试教育 2024-05-03 11:00:09 30

原标题: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

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墨家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

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而作出的客观记录。《墨经》中的每一条科学知识都有其立论依据,都用“说在……”的形式,阐明其所以然。这种对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墨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

(选自陶贤都《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论析》,有删节)

材料二

墨子以桔棒机起重的力学原理,揭示了“举之则轻,废之则重”的力学规律性。

《墨子·经下》说:“举之则轻,废(放)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

当用桔棒机举起重物时,重物似乎显得很轻,犹如举起一根羽毛似的,毫不费力,而当把重物放下时,反而显得很沉重,就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这并不是由于驾驭桔棒机的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机械发挥了作用。桔棒机的构造原理,是用一横杆AB系于一立柱上端(支点为O)。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是因为负重(P)的AO端(本)比作用力(F)的BO端(标)为短。如下图所示。

《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

《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

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

B. 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

C. 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

D. 《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

B. 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

C. “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

D.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

3. 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 )

A. 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C.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

D. 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

4. 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5. 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

【答案】

1. A 2. B 3. D

4. ①研究对象为生产工具桔棒机,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②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

5. 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

②引用论证。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

④类比论证。将“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科技的态度进行类比,证明墨家科技思想“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的观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与“他成为墨家创始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主要原因于文无据。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于文无据。“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证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道家“炼仙丹”,追求自身“长生不老”,不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二研究对象为生产工具桔棒机,结合材料一“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可知,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

②材料二“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材料一“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材料二“《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运用举例论证,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

②引用论证。“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

③对比论证。“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

④类比论证。“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将“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科技的态度进行类比,证明墨家科技思想“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注】(节选)

冯德英

天晴了。雨后的早晨分外爽快。大地散发出潮润清凉的气息。太阳出来了,照耀着一片新生气象。那一座座山峰被雨水浴洗过后,搽着层淡淡的朝霞,矗立在蓝得像海洋一样的天空中,格外庄严和秀丽;有几只苍鹰,回绕着山顶,翅子一动不动,悠闲自得地翱翔着。而山根底下那条河流,雨水冲着泥沙,后浪推着前浪,正急急忙忙向西奔流。

当母亲吃过早饭抱着孩子来到会场时,场上已经拥挤了好多人。

昨晚她一宿没睡,眼睛有些发红。她怎么能合上眼皮呢?女儿正在参加那殊死的战斗,做妈的能不为她担心害怕吗?

当母亲听到枪声时,浑身都颤抖起来,那枪好像打在她身上。她真后悔不该叫女儿去了,可当娟子领着人来的时候,母亲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感情,她没有阻止女儿的行动,相反,倒有意无意地帮助女儿。她答应把南屋作为他们出发的地点,并把被子拿出来给他们堵窗户遮灯光。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她没思虑很多,她不大相信女儿说的真能把仇人杀死。

她纯粹是为对自己女儿的担心和疼爱来做这一切的。

当人们消失在雨夜里时,母亲感到巨大的空虚和恐怖,①心随着雨点跳起来:她怎么这样傻,眼睁睁看着亲骨肉去做危险的事情呢?她想叫,嘴张不开;她想跑上去阻拦,腿挪不动。只剩下那替孩子命运担心的、做母亲本能的权利了。

终于,母亲看到了全身湿得像个落水鸡一样的女儿背着大枪狂喜地奔回来,并告诉她,王唯一被抓住了。母亲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母亲又流下眼泪,②这过于令人激动而兴奋的现实,掺杂着痛苦的往事,一齐涌到她的心头,浇着她的全身。

清早,娟子要母亲来开会,并要她在会上把过去的冤仇说出来。母亲不想来,更不能当着那么多的人说话。她太怕这个梦想不到的这一天了。母女俩争执好半天,德强也帮姐姐劝说,母亲才答应来看看,至于诉苦——她摇摇头。

现在,母亲同一些上年岁的妇女们挤在一起,她观看着会场上的整个情景。

这是村南边靠山根的一条小沙河,河的北岸就是王家的围墙。现在墙根下面搭起个不大的台子,人们都在台子前面的沙滩上,有坐着的,有立着的,围成一个大半圆形。围墙上面,贴着白纸裁成方块用毛笔写的几个大字:王官庄公审大会。围墙两旁和台柱子上,还贴了些像“打倒日本鬼子”“铲除卖国贼”等标语。母亲不识字,更不知是儿子德强的笔迹了。

台子上还没有人,台下人们乱哄哄地在说闹。③今天来的人特别多,男女老少,全村人差不多都来了。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不自觉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来。

年青的小伙子们,在互相戏弄打闹着,有的偷眼窥视那些不大出门的闺女们。姑娘们紧挤在一起,相互递传着神秘的耳语,又压低声音吃吃地笑起来,并不时地瞅瞅那些老人,惟恐惊动了他们,惹起斥责怒骂。老头子们今儿似乎也没心思去管女人们的放肆笑声了,那些皱纹满布的脸上,像是松弛了些,可依然含着恐怖和不安。抱孩子的女人们互相逗着娃娃,叨叨絮絮地说着话,然而那忧郁胆怯的阴影,还是浮现在脸上。那些孩子们可喜坏了,互相追逐、叫骂,从大人们的孔隙里,跑来钻去。

在离会场十几步远的地方,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并排倚在墙上。男孩子身上的粗旧衣服和女孩子的秀丽穿戴成为鲜明的对比。看他们脚下的沙被蹉皱的程度,显然是呆在那里为时不短了。

“德强,你说俺大爷真会死吗?”那女孩子问。

“怎么,还能是假的?公审大会嘛……咳,这个大坏蛋早该进泥坑了!”德强忿忿地回答,又反问她:“杏莉,你还可怜他吗?”

“不不,我不可怜他。俺不对你说过,他是汉奸呀。”杏莉说得不太坚决,停了一会儿,她低下头,又悄声说:“你知道,好歹他总是俺大爷呀!”

“那你家去吧,不要来开会!”德强扭过身,冰冷地说。过了一会儿,又转过身,软和些道:“杏莉,你不知道,这坏蛋害死多少人,俺们家不都是他害的吗?唉,可惜王竹和王流子没抓到,要不……”

德强话没说完,人们都哄动起来。抬头一看,德松哥上台了,他忙向前跑去,没注意到杏莉也跟在他后面。

“静一下,乡亲们!都不要动啦……”德松踏在台子上,招呼着骚乱的人群。可是人们像没听到他的话,依然拥挤着向前看。

王唯一被两个全副武装的青年——玉秋和大海押上台。他被五花大绑着,那肉蛋子脑袋耷拉在胸口上。台子两旁和人群的周围,都有拿枪的人在警卫。还有两个女的——娟子和兰子,也紧握着枪,很威武地站在台子两边。④这使人们格外感到惊讶和新奇。

母亲看到王唯一的样子,心跳得非常厉害。啊!这么个过去谁也不敢碰一碰的大恶人,就这样完了吗?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和突然的事啊!

一阵按捺不住的悲喜暖流从母亲心里涌上来,她要发笑了。不,她又看到女儿的神气,呵!她的孩子也是个参与者呀!这是动枪弄刀的事啊!恐怖的寒流,强有力地向她袭击,她又颤悸起来了。可是她到底有过几次的经历,想起女儿说的一些话,心,安定了一些。

(有删改)

【注】本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官庄大地主王唯一无恶不作,又投靠日寇做了汉奸。村中的娟子等革命者发起暴动,取得胜利,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节选部分的故事发生于公审大会前夕。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既描绘出一个清新阔朗的山村环境,也侧面烘托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B. 德强和杏莉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一部分背景——王官庄曾遭受地主汉奸的沉重压迫,同时表明了杏莉的身份。

C. 在德松叫乡亲们静一下的时候,人们“依然拥挤着向前看”,主要原因不是德松声音小,而是现场太乱,很多人听不清他的话。

D. 节选部分主要以母亲的视角行文,以时间为线索推进情节,虽并无波澜起伏的故事,但也能让人窥见革命斗争的风起云涌。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既点出了事件当时发生的天气情况,又写出了母亲当时焦虑、忐忑的心理。

B. 句子②中的“浇”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王唯一被抓之事,让母亲感到十分激动和兴奋。

C. 句子③解释了台下“乱哄哄”原因,同时引出了下文按照男女老少的顺序进行的描写。

D. 句子④能表明村民们对娟子、兰子等人组织武装发起暴动并不知情,她们是暗中行动的。

8. 请简要分析选文“年青的小伙子们”这一段落的语言特点。

9. 选文中的母亲,折射着革命战争年代女性的觉醒与成长。她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有相似之处,请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句式上,长句和短句结合,使语言富于变化。②用词准确生动,“偷眼窥视”“压低声音”“瞅瞅”“跑来钻去”等动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特征。③使用叠词,描写姑娘们和女人们的情态,“吃吃”“瞅瞅”“叨叨絮絮”,表现出人物兴奋的情绪。

9. ①选文中的母亲和水生嫂都有着中国传统女性温柔体贴、疼爱家人的美德。前者牵挂女儿安危,担惊受怕,彻夜未眠;后者牵挂丈夫,偷偷地去看望。②两个人都深明大义。选文中的母亲虽然担心女儿,但也能理解女儿,并且帮助女儿;水生嫂不愿意丈夫参军,但是也并不阻拦,尽心照顾好家里的大人孩子。③她们都在战争中逐渐变得勇敢,成长为支持革命甚至参加革命的女性。选文中的母亲看到仇人被女儿等战士们抓住并审判时,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有了对革命的认识;水生嫂在和伙伴们遭遇一场战斗之后,配合子弟兵作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原因不是德松声音小,而是现场太乱,很多人听不清他的话”错误。人们“依然拥挤着向前看”的主要原因是想看看王唯一被押上台的情况。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B.“运用拟人的手法”错误。“浇着她的全身”,把她当做物来写,应该是拟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年青的小伙子们,在互相戏弄打闹着,有的偷眼窥视那些不大出门的闺女们。姑娘们紧挤在一起,相互递传着神秘的耳语,又压低声音吃吃地笑起来,并不时地瞅瞅那些老人,惟恐惊动了他们,惹起斥责怒骂”“那些孩子们可喜坏了,互相追逐、叫骂,从大人们的孔隙里,跑来钻去”是短句,“老头子们今儿似乎也没心思去管女人们的放肆笑声了,那些皱纹满布的脸上,像是松弛了些,可依然含着恐怖和不安。抱孩子的女人们互相逗着娃娃,叨叨絮絮地说着话,然而那忧郁胆怯的阴影,还是浮现在脸上”是长句,长句和短句结合,使语言富于变化。

“戏弄打闹”“偷眼窥视”“压低声音”“瞅瞅”“跑来钻去”等动词,表现了公审大会前,小伙子们、姑娘们、孩子们不同的心理和特征,用词准确生动。

“吃吃地笑起来”“瞅瞅那些老人”“叨叨絮絮地说着话”中“吃吃”“瞅瞅”“叨叨絮絮”是叠词,使用叠词描写描写姑娘们和女人们的情态,表现出人物兴奋的情绪。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荷花淀》中,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出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可见水生嫂温柔体贴。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可见水生嫂深明大义。“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亩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似的海里”,运用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人们学习能力强,警惕性变高,迅速成长为勇敢的革命女战士。

《苦菜花》中,“昨晚她一宿没睡,眼睛有些发红。她怎么能合上眼皮呢?女儿正在参加那殊死的战斗,做妈的能不为她担心害怕吗?当母亲听到枪声时,浑身都颤抖起来,那枪好像打在她身上。她真后悔不该叫女儿去了……她纯粹是为对自己女儿的担心和疼爱来做这一切的”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母亲牵挂女儿安危,担惊受怕,彻夜未眠,体现了母亲温柔体贴、疼爱家人的特点。“可当娟子领着人来的时候,母亲心灵深处产生了一种连自己也不能理解的感情,她没有阻止女儿的行动,相反,倒有意无意地帮助女儿。她答应把南屋作为他们出发的地点,并把被子拿出来给他们堵窗户遮灯光。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她没思虑很多,她不大相信女儿说的真能把仇人杀死”,母亲虽然担心女儿,但也能理解女儿,并且帮助女儿,体现母亲深明大义的特点。

“母亲看到王唯一的样子,心跳得非常厉害。啊!这么个过去谁也不敢碰一碰的大恶人,就这样完了吗?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和突然的事啊!一阵按捺不住的悲喜暖流从母亲心里涌上来,她要发笑了。不,她又看到女儿的神气,呵!她的孩子也是个参与者呀!这是动枪弄刀的事啊!恐怖的寒流,强有力地向她袭击,她又颤悸起来了。可是她到底有过几次的经历,想起女儿说的一些话,心,安定了一些”母亲看到仇人被女儿等战士们抓住并审判时,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有了对革命的认识,成长为支持革命的女性。

由此可见,母亲和水生嫂都有着中国传统女性温柔体贴、疼爱家人的美德,深明大义在斗争中逐渐变得勇敢,成长为支持革命甚至参加革命的女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国安。令轻则君卑,君卑则国危。故安国在乎尊君,尊君在乎行令,行令在乎严罚。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摘自《管子·重令》,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囵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蕘,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盂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盂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

(摘自《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阳城君与A焉B荆C罪D之E阳城君F走G荆H收其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

B. 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喜”意思不相同。

C. 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

D. 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法令是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法令,君主就会受到人民的尊崇,国家就会治理好。

B. 材料二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和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 孟胜是当时墨家学派的领袖,曾与阳城君有约,面对危急的形势,他选择坚守信义,决心为阳城君而死。

D. 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但看到孟胜坚持已见,知道无法说服他,便在孟胜的面前自杀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2)二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

14. 对于“严罚”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两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EG

11. D 12. D

13. (1)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2)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以后,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

14. 材料一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材料二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

“阳城君”是主语,“与”是谓语动词,“焉”是宾语,句子完整,在宾语后断开,即B处;

“荆”代指楚国,是句子主语,“罪之”是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在E处断开;

“荆收其国”中,“荆”是主语,主语前断开,即G处。

故应断于BEG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治理百姓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B.正确。后一个“喜”是形容词,表示高兴。句意:百官就会玩忽职守。/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C.正确。后一个“劝”意为劝告。句意: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

D.错误。“去国怀乡”中“国”的意思是“国都”。句意: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徐弱认为孟胜为阳城君而死没有意义”错,徐弱说的是“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可知他认为死了对阳城君有好处,才有意义。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察”,明察;“莫”,没有;“要”,重要;“察于治民之本”,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治民之本察”。

(2)“致”,送达,传达;“反”,通“返”,返回;“死”,为动用法,为……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中,根据作者观点句“行令在乎严罚”以及“罚严令行,则百吏皆恐。罚不严,令不行,则百吏皆喜”的对比论证,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只有严罚国家才能治理好。

材料二中,有关“严罚”的语句是“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苛察也”,可看出,作者认为严罚会导致国家的衰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有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法令威重,君主就受尊崇,君主受尊崇,国家就安定。法令没有力量,君主就被轻视,君主被轻视,国家就危险了。所以,国家安定在于使国君受尊崇,国君受尊崇在于使法令得以执行,法令得以执行在于严明刑罚。刑罚严明,法令得以执行,百官才会畏法尽职。刑罚不严明,法令得不到执行,百官就会玩忽职守。因此,英明的君主明察治理百姓的根本,这些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

材料二:

治理天下和国家,不如用德,不如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为政之道。用德用义,那么广大的四海,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高大的华山,险峻的会稽山,都不能阻拦;阖庐的教化,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严刑厚赏,这是社会衰落的做法。

墨家学派的钜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友好。阳城君让他守卫自己的食邑,剖开璜玉作为符信,与他约定说:“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楚王死了,大臣们攻打吴起,在停丧的地方动起了兵器。阳城君参与了这件事,楚国治罪这些大臣。阳城君逃走了,楚国要收回他的食邑。孟胜说:“我接受了人家的食邑,与人家有符信为凭证,现在没有见到符信,而自己的力量又不能禁止楚国收回食邑,不能为此而死,是不行的。”他的学生徐弱劝阻他说:“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那么为此而死是可以的。如果对阳城君没有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不可以。”孟胜说:“不对。我对于阳城君来说,不是老师就是朋友,不是朋友就是臣子,如果不为此而死,从今以后,人们寻求严师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贤友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寻求良臣一定不会从墨家中寻求了。

为此而死,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从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啊!我将把钜子的职务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是贤德的人,哪里用得着担心墨家在社会上断绝呢?”徐弱说:“像先生您说的这样,那么我请求先死来扫清道路。”转过身去在孟胜之前刎颈而死。孟胜于是就派两个人把钜子的职务传给田襄子。孟胜死了,为他殉死的学生有一百八十人。两人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给田襄子,想返回楚国为孟胜殉死。田襄子制止他们说:“孟子已把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应当听我的。”两个人最终返回去为孟胜殉死。墨家认为不听从自己的钜子的话就是不知墨家之义。严刑厚赏,不足以达到这样的地步。现在社会上谈到治理天下国家,大都认为要用严刑厚赏,这就是古代认为的以繁烦苛酷为明察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平望①

范成大

寸碧②闯高浪,孤墟明夕阳。水柳摇病绿,霜蒲蘸新黄。

孤屿乍举网,苍烟忽鸣榔③。波明荇叶颤,风熟苹花香。

鸡犬各村落,莼鲈近江乡。野寺对客起,楼阴濯沧浪。

古来离别地,清诗断人肠。亭前旧时水,还照两鸳鸯④。

[注]①平望:在今江苏省吴江市南四十里,是运河所经处。本诗为诗人离家赴临安水路经过平望时所作。平望是诗人故乡。②寸碧:远方的景物。③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船舷作声,惊动游鱼,使鱼落网。④唐代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写诗人在船行驶时遥望远景产生错觉:诗人在船上,远方景物仿佛扑面而来。

B. 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秋景,水柳病绿,霜蒲新黄,对仗工整,动静结合,意境萧瑟。

C. 五、六句写渔人在孤屿边举网、在船上鸣榔的场景,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

D. 全诗扣住“过”字描写水路行经平望的见闻感受,写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点。

16. 本诗末尾四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思想情感内涵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16. ①《过平望》末尾四句化用唐人诗句,写水映鸳鸯嬉戏的情景,点出平望是自古以来的离别之地,抒发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

②《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说自己在清静、虚静的居所过着悠闲的生活,感觉自己重新回归自然,顺应了本性;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喜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透露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渴望”错误。五、六句承接上文,也是写行船途中所见的渔民劳作的场景,看不出鄙弃仕途、退隐江湖的心绪。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将《过平望》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关联比较,从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这个角度设问。解答此题,须从两首诗整体语境入手,然后扣住两首诗末尾四句的思想情感内涵的差异做比较分析。

《过平望》未尾四句,首先指出平望自古以来便是让人断肠的离别之地,然后化用唐人诗句,写水映鸳鸯嬉戏的情景,以景作结。再结合[注]①可知,平望是诗人的故乡,诗人离家多年,此次途径平望,抒发的是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末尾四句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政事,许多无聊的应酬。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返自然”是说诗人重新回归自然,顺应了本性,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以及对田园诗意生活的喜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同时写到了美玉、黄金、珍珠等。

(2)书法和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华,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同时写到了书法和茶道。

(3)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也。”从古至今,选贤任能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诗词中也常有尊重贤才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鼎铛玉石 ②. 金块珠砾 ③. 矮纸斜行闲作草 ④. 晴窗细乳戏分茶 ⑤. 周公吐哺 ⑥. 天下归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鼎、铛、砾、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______,“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 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A. 门前有一条小河 B. 门临小河

C. 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 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 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 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 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 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0. 仿照横线处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 根据第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22. 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的原则,请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B

20. 把“年岁老迈”说做“年岁老迈如风烛”。

21. 调和是使文章或谈话的用语、句子和篇章呈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特点的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22. (1)①“烟火气”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具体”原则,②用具体可见的事物“烟火”替代抽象的“生活”,③更易于理解,有趣味。

(1)“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的“增义”原则,②把“撸起袖子”这个动作附加到“加油干”上,③使人联想到“加油干”的形态,令语意更丰富。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A.承接前句“院门”,直接描述了孩子们走出院门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与后文对河水的详细描述形成了和谐的过渡,由“院门”“门前”,到“小河”“河水”,句间形成顶针修辞,叙述连贯,口语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达。

B.“门临小河”虽然简洁,但“临”字文言词汇,和全段的情境不合。

C.侧重于动态描述增加画面感,但此处的重点在于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不在于描绘小河的状态。

D.重点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后文的描写重点在河水本身不协和。且“横”字与全段情境不协调。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文中“像个”表示某事物符合其应有的特征或标准,相当于“是”,具有肯定判断的意思。

A.选项中的“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相似。

B.“像个”表达肯定判断意思,相当于“是”,句中与“不”搭配意味着新诗这种事物在大众眼中并不符合诗的典型特征或标准,即“并不是诗”。

C.“像个”与“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个”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或标准,相当于“符合”。

D.“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气质与大学生小职员相似。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情境补写题必须先把握所给情境的内容,再仔细斟酌所填句子前后的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这段话讲的是积极修辞的“增义”的原则,整体思路是先解释了这个原则的概念,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所填句子要参照它前面的例子,以保持语意和形式的连贯协调。它前面的例子“形势危急如累卵”用“累卵”这个比喻来形容形势的危急程度,使读者想象到一种光景,使语意更丰富形象;结合后面的“风烛”可知横线所填句子必须包含这个词,且运用比喻手法。“风烛”描绘了老人年老体衰的状态,因而横线处的例子可以写“把‘老人’说做‘老人如风烛’”。这样的比喻既符合语境,又使话语的含义得以深化,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了从字数上协调保持一致,可以把“老人”换成四字短语“年岁老迈”,以对应“形势危急”。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下定义是压缩语段的一种,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

首先,明确“调和”是一种积极修辞原则。

然后从材料中提取“调和”的核心要素,包括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等。

接着,将这些要素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如用语、句子篇章等,并描述其在各自层次上的具体要求,如句子间的接合要自然、全篇风格要统一、用语要与思想内容相应等。

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合起来,根据要求调整字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烟火气”这个词语形容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烟火的气味,来唤起人们真切的联想想象,美味的饺子,热乎乎的炕头,慈祥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因而体现了“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它比抽象的“生活”更丰富具体,画面感更强,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其次,“撸起袖子”这个肢体行为,把和“加油干”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能然让人眼前有画面,感觉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氛围,让人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且强调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体现了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撸起袖子”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一改萎靡不振为满血复活,富有精神、动力和决心。较之“加油干”它的语意更丰富,语言更生动。

这两个流行语在积极修辞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表达效果。它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寓意,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使用这样的流行语来鼓励自己和他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

这是中央领导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的一句重要讲话。国家如此,人生亦然。

作为青年人,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段材料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摘自《人民日报》,是中央领导人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四周年招待会上的一句重要讲话。这句话主要表达了国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即使已经历过重重考验,仍需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断攻克难关的决心和意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会轻松实现,前进道路必然充满风雨。作为一个国家,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挑战如何严峻,我们都要奋进前行,增强自信、保持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第二部分是提示语:“国家如此,人生亦然。”这句话将国家层面的精神品质引申到个人层面,说明这种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适用于国家,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人生道路。作为个人,在人生之路上,总会有风雨交加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胆量、勇气和信心迎难而上。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要求高三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国家发展意识动态,站在时代的前沿,了解社会,与时俱进。

写作时,可以以”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主题展开写作,首先说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不断攻克难关。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及如何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或者表达“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写作主题,对此可说明材料表达的是一种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国家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成长。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保持不断进取的心态,如何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仍然保持谦虚和勤奋,以及如何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立意:

1.不畏困难,破局前行。

2.自信刚健,再赴征程。

3.坚持不懈,砥砺前行。

4.立足当下,一路前行。

模拟考试 试题 高三 墨子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