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勇: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六大误区

应试教育 2024-05-01 16:00:18 33

原标题:汤勇: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六大误区

校园文化很重要,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差不多教育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根据我的观察与了解,一些学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却容易走入误区。

一、重个人主义,轻主体参与

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固然是关键,有主导权,起主导作用,甚至可以决定校园文化的走向,但是校长绝不能我行我素,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

现实中一些校长完全按个人喜好和个性,来建设校园文化,很少听取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更没有让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殊不知,师生是学校文化建设参与的主体,只有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变“我”的文化为“我们”的文化,变“校长”的文化为“师生”共同的文化,让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员、全程参与,校园文化才有活力,才能被认同,才能广为接纳,也才能可持续发展。

如果校园文化离开了师生这一主体的参与,其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做出的校园文化充其量只算是校长的的一个面子,或者交给别人看看,或者成为应付检查的一个摆设。

二、重填满装满,轻适度“留白”

“留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艺术,即在绘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更富有美感,而有意留下一定的空白。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天地之间,不出其右,只有保持一定的空,留下一定的“白”,才能其用无穷。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善于“留白”,留下了“白”,无异于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

然而一些学校做校园文化,往往都是把楼道、墙壁、围墙等地方和角落,填得满满的,塞得挤挤的,整得堵堵的,没有一点让孩子们施展和发挥的空间,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忌。

校园楼道会达意,不是说在所有楼道都贴上画,校园墙壁会说话,不是说在所有的墙上都涂满字,校园的小草能传情,不是在所有的草叶上都挂满知识点。

我们建设校园文化, 一定要学会“留白”, 给孩子们留下动手的机会,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探究的欲望,留下创造的冲动。

三、重浅表层次,轻内核望造

校园文化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可是一些学校做校园文化,往往不惜投入巨大财力,只追求形式上的光鲜、靓丽、好看,要么整一些假山水池、亭榭长廊、雕塑、LED电子大屏幕,要么满校园标语、电脑喷绘,花花绿绿,花里胡哨,要么找名人写一个校赋,作一个校歌,设计一个校徽,搞一面校旗,要么搞一些校园标识、符号、环境形象设计……如果把这些也看成校园文化的话,我以为那只能是校园的浅表层次的文化。

这些浅表层次的文化,尽管可能会起到一些包装、点缀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表象的、外在的,甚至是形式上的,因缺乏文化底蕴,而给人以肤浅和轻飘飘的感觉。

真正的校园文化,除了必要的浅表层次文化外,还必须深入到内核层面、精神层面,把已经沉淀在学校中的那些情感因素、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挖掘出来, 建构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凝练成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固化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并潜移默化成团队的教育信仰、教育追求。

这种形神兼备的文化,润物无声、润心有痕,才会具有恒久的影响力。

四、重模仿复制,轻创造创新

创设校园文化可以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创意、好的理念、好的做法,但绝不能生搬硬套,照抄照搬,邯郸学步,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

四川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常常看到一些中小学,甚至是几十个孩子的小规模学校,其校训也竟然弄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且有的还做成很大的合金字,架在教学楼上,特别醒目,看了也很刺眼。

我不是说这些就不能用,而是不能生硬模仿复制,不顾自身特点随意搬用。适合的才是好的,适合自己的个性,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风格,才是好的校园文化。

对于校园文化, 我们应该本着百花齐放、满园春色,在模仿中创造,在借鉴中创新,切忌千校雷同、万众一腔,也切忌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跟风。

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个性,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本,不仅会因“水土不服”而“不得善终”,而且还会不伦不类,贻笑大方。

五、重时尚时髦,轻地域特色

校园文化应该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本土文化,从地域、本土寻找文化的源头,让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并使其成为校园文化鲜活地呈现于校园的血脉与灵魂。

然而一些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却过分注重讲潮流,赶时尚,追时髦,而忽视学校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从而使所建设的校园文化不接“地气”,失去了成长的“沃土”,也缺乏了让校园文化枝繁叶茂的“根系”,这样的校园文化往往没有生命力。

六、重标新立异,轻历史传承

我们主张校园文化要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自出心裁,标新立异。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的延续,发展的衔接,校园文化贵在传承。

但是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把它叫着“文化割裂”“人走文化凉”“人走文化走”“人走文化变”“人走文化失”。再好的校园文化,往往会因为校长的变化,而被继任者全盘否定,甚至推倒重建。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以为,还是受世俗的官场思维影响太深,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种文化,继任者似乎不另立门派,另起炉灶,便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水平,也不能彰显出自己改革的气魄。

校园文化建设“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加辨别地否定和推倒重建,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还会造成师生心理上的不认同,更重要的是难以真正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厚实的文化底蕴不可能一蹴而就,须一代一代地传承、一届一届地丰富、一任一任地诠释,绝不能“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然,我们说传承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时期的校长在充分调研与思考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加以适当的修正、完善、深化、拓展,这应该是可以有的。

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于1636年,其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沿用了三百多年,像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校训也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这应该带给我们以启迪。

努力走出这些误区,用心创设校园文化,或许校园文化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有那么一天,我们不再刻意去创建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又无处不在,这才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来源:汤勇晓语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六大 校园 文化 层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