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下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两大主要因素决定了你什么时候想睡觉,什么时候想醒来。第一个因素,是你大脑深处的24小时生物钟发射出的信号。生物钟会制造出循环的昼夜节律,让你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在你的大脑中积聚的化学物质,会制造出“睡眠压力”。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你白天的清醒和专注程度,晚上感到疲倦并准备上床睡觉的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睡得多好。
对于白天活动的昼行性物种(比如人类)来说,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这些过程会在夜间逐渐变得低缓,从而消除产生警觉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显示出一种固定的24小时作息模式,每个人各自的高峰和低谷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在白天很早的时候就达到清醒状态的高峰,而睡眠的低谷也在入夜后早早到来。这些都是“晨型人”,大约占总人口数的40%。另一些人则是“夜型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0%。他们更喜欢很晚入睡,第二天上午很晚才起,甚至下午才起床。
24小时生物时钟坐落在大脑中央一处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地方。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褪黑激素的作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扩音器,向大脑和身体大声喊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天黑啦,天黑啦!”这时,我们就收到了一份进入夜间的通知,也就是一个着手安排睡眠时间的生物命令。但是褪黑激素对睡眠本身的形成几乎不产生影响。请把睡眠看作是奥运会上的100米赛跑。褪黑激素就是负责下令“选手们,各就各位”,然后打响发令枪开始比赛的计时员。当比赛(即睡眠)开始,计时员(褪黑激素)会控制比赛何时开始,但不会参与进去。
你的24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此时此刻,一种叫作腺苷的化学物质正在你的大脑中逐渐积累。它会随着每一分钟的流逝而不断增加。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高浓度的腺苷可以通过一种巧妙的双重作用效果来降低大脑中促醒区域的“体积”,同时调高睡眠诱导区域的比例。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在清醒12~16个小时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你可以通过使用一种让你感觉更加警觉和清醒的化学物质来人为地降低腺苷的睡眠信号:咖啡因。在大脑中,咖啡因与腺苷对抗,通过霸占腺苷的结合位点——受体,来发挥作用。一旦咖啡因与这些受体结合,它并不会像腺苷那样刺激受体来使你产生困意。相反,它会阻塞并有效地抑制受体,起到掩蔽剂的作用。这就相当于用手指堵住耳朵来隔绝声音。通过胁迫和占据这些受体,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的困觉信号。结果是:尽管腺苷水平高到正常情况下足以让你入睡,咖啡因还是会诱使你感觉十分清醒。如果你想通过喝咖啡在深夜保持清醒,那么等到肝脏清除掉你体内所有的咖啡因之后,你就要准备好接受一个恼人的后果,即人们常说的“咖啡因崩溃”现象。就像一个玩具机器人的电量耗尽一样,你的精力水平会直线下降。你会觉得很难再去集中精力工作,并再一次陷入强烈的睡意中。
暂时不考虑咖啡因,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它们不会结合,不过,它们通常处于统一战线。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有趣的过程。
图1从左到右囊括了48小时的时间——两个白天和两个夜晚。图中的虚线是昼夜节律,称为过程C。它就像正弦波一样,有规律、重复性地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一次上升和下降。从最左边起,昼夜节律开始在你醒来前几小时加强活动。它向大脑和身体中注入了一种警醒的能量信号。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支由远及近的振奋人心的军乐队。信号起初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在增强。对于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来说,昼夜节律的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控制睡眠的另一个因素:腺苷。腺苷会带来睡眠压力,也就是过程S。如图1中的实线所示,你清醒的时间越长,腺苷就积累得越多,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睡眠欲望(压力)。到了上午中段至中午左右,你才醒了几个小时。因此,腺苷的浓度只增加了一点点。此外,昼夜节律也处在强大的清醒度上升期。这种昼夜节律的强力激活效果和低水平腺苷的结合,会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上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直接反映出了你对睡眠的渴望。两者之间的距离越大,你的睡眠欲望就越强烈。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大脑中央的视交叉上核发出信号制造的昼夜节律会规律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体何时睡觉何时清醒。
B. 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可以向身体和大脑传递睡眠信号,但无法介入睡眠过程。
C. 睡眠压力来自腺苷,我们大多数人在清醒12~16个小时后体内会积累高浓度的腺苷,进而产生倦意。
D. 咖啡因和腺苷的作用不同,咖啡因可以通过抢占受体阻止腺苷向大脑正常传递困觉信号,使人保持清醒。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由此可以推测二者在影响睡眠状态时有可能不完全同步。
B. 根据图示,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昼夜节律激活信号会在午后达到顶峰,因此午后比傍晚更适宜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C. 在肝脏清除掉所有咖啡因之后,人体会出现“咖啡因崩溃”现象,可知咖啡因摄入量的多少会影响我们对困觉信号的感知。
D. 图1从左到右的48小时内,实线和虚线会在早上7点实现交汇,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35岁以后,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量会明显下降,平均每10年降低10%~15%。
B. 为保证身体褪黑激素正常分泌,医生建议睡前半小时尽量不接触电子产品。
C. 《生命时报》近日发布公众科普文章——《褪黑素是怎么把你“哄”睡的?》。
D. 长期服用褪黑激素可能会导致自身激素分泌量减少,因此不建议长期服用。
4.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对图1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图可以描述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
B. 睡眠阶段,睡眠驱动渐弱,清醒驱动整体渐强,二者最终交汇。
C. 早上8点,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的欲望较为强烈,精力充沛。
D. 该图展现了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变化过程,不反映睡眠质量情况。
5. 你也许曾经有过“开夜车”的经历——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却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图2展现了人体睡眠被剥夺时的波动情况,请结合材料内容和图2解释这一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②是她的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定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③要是别的女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④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⑤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叽叽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⑥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那哭着哭着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
⑦她还很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呈现着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发呆,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作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⑧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
⑨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作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⑩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还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⑪“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⑫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⑬有人在用钥匙开弹簧锁的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待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约瑟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⑭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⑮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邦(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极其精练语言描述了马拉德夫人从获知丈夫死讯到丈夫活着回家中间一个小时里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历程。
B. 用“风暴”形容马拉德夫人的“哀伤”,既写出她哭势的剧烈,也暗示她的悲痛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C. “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而非强行跟进房安抚劝慰,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
D. 从“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看出,马拉德夫人并未遭丈夫粗暴虐待,她痛恨的是对方唯我独尊、强加意志于她的专制。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查德把情况弄确定了才来报告噩耗,但并未见到尸体,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B. 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描写室外的盎然春意,使之与室内的氛围形成对照,为人物心情的转变作了铺垫。
C. 丈夫的死给马拉德夫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丈夫的生却将她送到死的境地,故事情节的两次巧妙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 作者描写马德拉夫人的心理细致入微且富有层次,其中一点闪回式的插叙,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长期屈从于丈夫意志失去自我的婚姻生活。
8. 一小时的故事内,“门”屡次被提及,请结合全文简析其意义和作用。
9. 有人说,马德拉夫人有且只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①,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余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材料二: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天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③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节选自《庄子·至乐》,有删改)
【注】①胶西:山东密州。②瀹(yuè):煮。③誙誙然:一定要取得的样子。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且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是时A予弟B子C由D适在济南E闻F而赋之G且名H其台曰超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覆,指内心反复不定,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相同。
B. 比,指连续、接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C. 烈,指功业、功绩,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D. “吾未之乐也”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特殊句式类型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文中指出人有无穷的欲望而且被束缚在外物之中,眼界狭小,出现了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的反常情况。
B. 苏轼调任密州知府之时,车马劳顿、栖身于粗木建造的陋室,远离杭州美景,又自感愚拙无能,身心备受煎熬。
C. 虽同为“记”,但《超然台记》与《登泰山记》写法不同,苏轼由理入事,由事及景,再以理收煞,布局密合。
D. 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即使是长寿的人,当他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中而没有死去时,也会十分苦恼。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14. 苏轼与庄子的快乐观有哪些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分题④得渔村晚照
徐照⑤
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收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①莎衣:蓑衣,以蓑草编织成的御雨的衣披。②杨朴:北宋诗人,字契元,自号东里野民,一生未仕。③直饶:纵使,即使。④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⑤徐照:南宋诗人,字灵晖,自号山民,家境清寒。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诗以“莎衣”为题,由蓑咏人,由人抒情,构思新巧;徐诗紧扣诗题,描述了渔家的日常生活。
B. 杨诗尾联直抒胸臆,乃全诗点睛之笔,有千钧之力;徐诗尾句以景结情,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C. 两首诗选取了诸多相同的意象,既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也表明了两位渔人捕鱼的时令相近。
D. 两首诗语言风格虽各具特色,但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动静相宜。
16. 两首诗都塑造了渔人形象,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都描摹了水面雾气弥漫的情景。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南朝宋文帝本希望借北伐“____________”,但因过于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3)世间每一种食物都自有其味道,每一种人生也自有其况味。当我们以简单的菜肴和几杯淡酒表达热情醇厚的情谊时,可以吟诵杜甫《客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作品如( )不断涌现,多档节目从不同角度切入广阔乡村,从《向往的生活》《哈哈农夫》,到《云上的小店》《在希望的田野上》……它们形式不同、内容各异,但都( )地将目光聚焦乡村,展现乡村风光、关注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赢得了大量观众的喜爱,被誉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① ?这首先源于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中国人对于乡村的感情尤为深厚。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武陵人寻芳桃林时意外发现了世外桃源。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田园,也成为镌刻于国人千百年来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范式。
不难看出,对于乡村的眷恋几乎可以说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2022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但在1978年年末,这一数据仅为17.9%。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 ② 。
这些记忆原本只藏在心灵深处,但乡村生活综艺( ),给了它们一个释放的契机。于是,那些在都市日夜忙碌的心灵,选择将乡村生活综艺当作休憩的心灵驿站,在简单质朴的审美风格中,偷得浮生“一刻”闲。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综艺将乡村打造成了新的“武陵源”, ③ 。
当然,乡村生活综艺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在节目中,嘉宾们深入乡村,却体验到大江南北的不同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亲身劳作,却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农机具、直播带货技术……
这种“土味”中包含着“美味”,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经由呈现在屏幕上的综艺的形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生活对于城市来说,不仅是一种“远方”,更是一种“诗”意远方。
18. 请在文章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麓山电视台拟推出一档新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新时代的小农民》,旨在引领青少年了解新农村特点、体验新农村生活,请你写一段简短的宣传词,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疼痛感,简称为痛感,由疾病、创伤等引起,会传导至中枢神经,使人产生难受的感觉。疼痛感是人体发出的预警,没有它,我们被烫伤、刺伤或者出现某些疾病,都会浑然不觉,那是很可怕的。其实,无论是青春成长、艺术创作,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会有而且也需要有类似的“疼痛感”。
请以“疼痛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褪黑激素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上的‘信使’”错,由原文第三段“你的视交叉上核通过一个叫作褪黑激素的循环信使,将它的日夜反复的信号传递给你的大脑和身体”可知,褪黑激素不是人身体视交叉上核的一部分,二者相互独立。
故选B。
2. 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因此一个正常成年人的最佳起床时间应为7点”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每个人的昼夜节律不同,因此不可一概而论。
故选D。
3. 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原文第三段的观点是——褪黑素只具有传导睡眠信号的作用,不参与睡眠过程。
A.体现了人体不同年龄阶段褪黑激素分泌量的变化;
B.体现了电子产品对褪黑激素分泌情况的影响;
D.体现了褪黑激素的负面影响,三个选项均与第三段观点无关。
C.“哄”睡的说法体现了褪黑激素循环信使的作用,即不断向人体发出睡眠信号引导人入睡,可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的观点。
故选C。
4. 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据图可以描述48小时内人体中昼夜节律和睡眠驱动的交互作用”错,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信号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交互作用。
故选A。
5. ①24小时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平衡决定了人的清醒程度。
②昼夜节律较为固定,使人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睡眠压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人体内腺苷的浓度,浓度越高,睡眠欲望越强烈。
③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
④如图2所示,“开夜车”时人体内的睡眠驱动渐强,睡眠欲望也渐强,但昼夜节律仍会正常循环,在白天使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此时竖直箭头变短,睡眠欲望变弱。
因此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你的24小时昼夜节律是决定清醒和睡眠的两个因素之一,第二个因素是睡眠压力”“你醒着的时间越久,腺苷就会积累得越多。大脑中腺苷增加的一个后果就是人们越来越渴望睡眠,这就是所谓的睡眠压力”“ 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可知,打破了24小时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平衡,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由此可以概括为“24小时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的平衡决定了人的清醒程度”。
②由“昼夜节律会在白天激活大脑和身体的许多机制,使你保持清醒和警觉”“由于这种化学睡眠压力,当腺苷浓度达到峰值时,不可抗拒的睡眠欲望就会占据上风”可知,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固定的昼夜节律、睡眠压力很小也能使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由此可以概括为“昼夜节律较为固定,使人在夜晚和白天的常规时段感到疲倦或清醒,睡眠压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人体内腺苷的浓度,浓度越高,睡眠欲望越强烈”。
③由“你也许会认为调节睡眠的两种主导力量——视交叉上核的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信号——会相互交流来将它们的影响联合起来。事实上,并不会。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可知,24小时昼夜节律和腺苷产生的睡眠压力,两者都是独立影响人的睡眠的,只要有一者影响,也能让整晚不入睡的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由此可以概括为“昼夜节律和睡眠压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相互独立的系统”。
④由图2可知,在第二天,昼夜节律(清醒驱动)的曲线逐渐变强达到峰值后逐渐变弱,睡眠欲望的竖直箭头在昼夜节律(清醒驱动)的曲线达到峰值时变得最短,由此可以概括为“开夜车”时人体内的睡眠驱动渐强,睡眠欲望也渐强,但昼夜节律仍会正常循环,在白天使人体保持清醒和警觉,此时竖直箭头变短,睡眠欲望变弱”。
因此在整晚不入睡的情况下,人体仍能够在第二天表现出亢奋状态。
6. 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姐姐对妹妹的关心、尊重和理解”错误。约瑟芬担心的是自己违背妹妹意愿跟进去会使之情绪更激动,引发心脏病,不仅仅是“尊重”,她也完全不懂妹妹内心的变化,谈不上“理解”。
故选C。
7.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故事情节的两次巧妙对比”错误。这两处故事情节并不能构成对比,而是故事情节的突转。
故选C。
8. ①第一道门是马拉德夫人走进自己房间关上的门,她在门后喘息、沉思、觉醒;“门”象征着世俗的纲常伦理,阻止了世人发现世俗背后的真相。
②第二道门是马拉德先生打开的大门,他的回家意味着生活照常,“门”象征着男权社会的家庭秩序,摧毁了马拉德夫人的自由梦。
③“门”的开和关,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结局顺理成章。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物象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文章写到“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可见第一道门是马拉德夫人独自走进自己房间关上的门。然后用大量的篇幅写到她坐在安乐椅上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又写到“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可见马拉德夫人坐在安乐椅中沉思、觉醒,认识到世俗的纲常伦理的罪恶。可见,“门”具有象征意义,“门”象征着世俗的纲常伦理,阻止了世人发现世俗背后的真相。
文章写到“有人在用钥匙开弹簧锁的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可见第二道门是马拉德打开的大门。马拉德并没有去世,马拉德夫人刚刚觉醒的对自由的追求随着马拉德的回家被摧毁了,生活又回到了以前,所以,第二道“门”象征着男权社会的家庭秩序,摧毁了马拉德夫人的自由梦。
作用:女主人公关上“门”,打开“窗”,再到打开“门”和姐姐下楼,以及丈夫打开“门”回来,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结局顺理成章。
9. ①有“隐形的翅膀”,即马拉德夫人的心底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求。
②只有“隐形的翅膀”:一小时故事发生前,渴望自由只存在于她的潜意识,她只感觉自己厌恶活得久;丈夫的“死讯”使她明确了自己的渴望,她尽情憧憬自由生活,获得解脱和新生;丈夫一回家,憧憬成为泡影,生命陨落。可见,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只局限在思想层面,并不能在丈夫活着的现实中付诸实践,勇敢抗争。
③从约瑟芬、理查德和医生的言行看,当时男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强大障碍,从而决定了马拉德夫人“只能有隐形的翅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原文“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可知,马拉德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是有罪的,她的内心一直有对自由的渴望,所以,马拉德有“隐形的翅膀”。
由原文“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可知,小时故事发生前,渴望自由只存在于她的潜意识,她只感觉自己厌恶活得久。由原文“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作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作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可知,丈夫的“死讯”使她明确了自己的渴望,她尽情憧憬自由生活,获得解脱和新生。由原文“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可知,丈夫一回家,憧憬成为泡影,生命陨落。可见,马拉德夫人的觉醒、对自由的追求只局限在思想层面,并不能在丈夫活着的现实中付诸实践,勇敢抗争。所以,马拉德夫人只有“隐形的翅膀”。
由原文“是她的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约瑟芬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可知,通过约瑟芬的言行可知,约瑟芬认为马拉德夫人对于马拉德的死会非常地伤心。“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可知,理查德和医生认为马拉德夫人是因为马拉德活着而高兴地心脏病发作去世。所以,从约瑟芬、理查德和医生的言行看,当时男权至上观念深入人心,这是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强大障碍,从而决定了马拉德夫人“只能有隐形的翅膀”。
10. AEG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正好在济南府,听到这情景便写了篇赋,并且将这个台命名为“超然”。
“方是时”,时间状语,这个时候,放在句首单独成句,后面应断开,即A处断开;
“予弟子由”是偏正短语,之间不能断开,且做后面“适在济南”的主语,即在E处断开;
“闻而赋之”中“而”链接“闻”和“赋之”,表顺承关系,中间不断开,在宾语“之”后G处断开。
故在AEG处断开。
11. 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是“书信往返”。句意:我就常常昏乱反复。/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
B.正确。“比及三年”的“比”意思是等到。句意:连年收成不好。/等到过了三年。
C.正确。句意: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发扬先前六代祖辈遗留下来的功业(事业)。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意:我以为清静无为是真正的快乐。/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故选A。
12. 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又自感愚拙无能,身心备受煎熬”错误,“愚拙无能”是作者自谦之语,“煎熬”一说与原文“余既乐其风俗之淳”“乐哉游乎”不合。
故选B。
13. (1)所以爱憎不断产生,忧愁和快乐就都出现了;这能不极大的哀痛么!
(2)园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把它略微修补刷新了一下。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横生”,横逸而出,不断发生。
(2)“因”,靠着,挨着;“葺”,修缮;“新”,使动用法,翻译时可以表述为“更新”“刷新”。
14. ①都突破世俗推崇的快乐观,不以对外物的汲汲以求和欲望的满足为乐。
②都超然物外,随性而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和“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可知他们都突破世俗推崇快乐观,不以对外物的汲汲以求和欲望的满足为乐。
②依据“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和“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可知他们都超然物外,随性而为。
材料一:
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吃酒糟,喝淡酒,都可以醉;瓜果、蔬菜、草木一类的东西,都可以饱肚。从这类事物推开来,我到哪里不能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寻求幸福、逃避祸患,是因为幸福叫人欢乐,祸患却使人悲伤啊。人的欲望没有穷尽,但能够满足我们欲望的事物却是有限的。美好和丑恶的判别在心中斗争,舍弃和获取的选择在面前交错,那么可以使人快乐的事物常常很少,可以使人悲伤的事物却常常很多了,这就叫做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寻求祸患而逃避幸福,难道是人的常情么?其实是被物欲蒙蔽了啊。他处在事物的里面,却不能超脱在事物的外面。事物并没有大小的区别,从它的里面来看它,那就没有不是又高又大的呢。它依仗着它的高大来对待我,我就常常昏乱反复,好像从缝隙里看着人家殴斗,又哪里知道他们胜败的原因?所以爱憎不断产生,忧愁和快乐就都出现了;这能不极大地哀痛么?
我从浙江钱塘调任密州,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来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刚来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盗贼遍野,案件多不胜数;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人家本来要疑心我不快乐啊。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却是面容比以前丰满,白头发也一天天地返青了。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风俗,而这里的佐吏和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木材,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安居养生的处所。园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已经很旧了,把它略微修补刷新了一下。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眺望,舒展情怀。向南面望去,只见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吧?它的东面就是卢山,秦时人卢敖隐居的地方。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还有存在着的呢。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叹息,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下雨落雪的早晨,刮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采摘园里的蔬菜,捞捕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来吃,说:“这游览多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正好在济南府,听到这情景便写了篇赋,并且将这个台命名为“超然”,借以表现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由于超脱在世俗之外啊。
材料二:
世界上有没有至极的欢乐呢?世界上所尊贵的,就是富有、尊贵、长寿、善名;所享乐的,就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饮食、华丽的装饰、美好的颜色、悦耳的声音;所厌弃的,就是贫穷、卑贱、短命、恶名;所苦恼的,就是身体不能得到安逸,口腹不能得到美味,外表不能得到华丽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美好颜色,耳朵不能听到动人声音;如果得不到这些,就大为忧惧,对养生来说,岂不是太愚昧了吗?富人劳苦身体,辛勤工作,聚积很多钱财而不能完全使用,这样对于护养自己的形体,岂不是背道而驰吗?贵人日以继夜,忧虑着名声的好坏,这样对于护养自己的形体,岂不是很疏忽吗?人的一生,和忧愁共存。长命的人昏昏沉沉,久久地忧患着不能死去,多么苦恼啊!这样对于保全自己的形体岂不是很疏远吗?现在世俗所追求和所欢乐的,我不知道果真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我看世俗所欢乐的,一窝蜂地追逐,十分执着地好像欲罢不能,而大家都说这是快乐,我不知道这算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果真有快乐没有呢?我以为清静无为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人所大感苦恼的。所以说:“至极的欢乐在于‘无乐’,最高的声誉在于‘无誉’。”
15. 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也表明了两位渔人捕鱼的时令相近”的说法错误。杨诗从“菡萏”“春醉”等词看出时令是暮春,而徐诗从“芦花烟”,即芦苇花如烟的景象判断是初秋的景象,因此二诗的时令并不相近。
故选C。
16. 杨诗塑造的渔人形象,着意表现其鄙弃富贵利禄,纵享闲情逸致、超然物外的情怀。徐诗塑造的渔人形象,侧重表现渔人清苦贫寒的日常生活。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诗歌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用意的能力。
徐诗从“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两联看出一个率性洒脱、狂放不羁的渔人形象,而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直抒胸臆,更是把这个渔翁鄙夷富贵荣华,而放浪形骸于江湖的形象描绘了出来。
杨诗从“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看出这是一个迫于生计钓鱼换钱的贫寒渔翁,从“柴门”也可以看出居住环境简陋。尾联“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以景结情,渔翁醉眠,而小儿寻找他问下锅的米买到没有?从此联依然看出渔翁的清贫潦倒。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7. ①. 白露横江 ②. 水澹澹兮生烟 ③. 封狼居胥 ④. 赢得仓皇北顾 ⑤.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⑥. 樽酒家贫只旧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澹、胥、赢、飧、樽、醅。
18. 雨后春笋
不约而同
异军突起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是乡村生活综艺这种新的作品形式很快地出现了很多,故填“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意思是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第二空:根据语境是大量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乡村生活综艺作品没有事前约定商量都将目光聚焦乡村,故填“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第三空:根据语境是乡村生活综艺作品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突然出现了,故填“异军突起”。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力量突然出现。
19. ①乡村生活综艺何以拥有如此魅力
②很大一部分拥有乡村生活的记忆
③给现代人的心灵以抚慰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空后的问号及后句“这首先源于乡村生活本身的魅力”可知,此空应是一个问句,问乡村生活综艺有魅力的原因,故此处填“乡村生活综艺何以拥有如此魅力”。
②根据“对于乡村的眷恋几乎可以说是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基因”“2022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22%,但在1978年年末,这一数据仅为17.9%”可知,此空应表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的市民对乡村眷恋的情况,故此处填“很大一部分拥有乡村生活的记忆”。
③根据“选择将乡村生活综艺当作休憩的心灵驿站”可知,这新的“武陵源”给那些在都市日夜忙碌的心灵以寄托,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故此处填“给现代人的心灵以抚慰”。
20. 著名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描绘了武陵人寻芳桃林意外发现了世外桃源的景象。这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田园,也成为千百年来镌刻于国人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范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可以在“世外桃源”后加上“的景象”。
第二处:语序不当,可以将“千百年来”提到“镌刻于国人”的前面。
21. ①这种“土味”的综艺的形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
②其中包含着“美味”;
③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
④是经由呈现在屏幕上的综艺的形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原句是一个整句,句中的主语是“综艺的形式”,“这种“土味”中包含着“美味”,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经由呈现在屏幕上”是主语的定语,句中主语的定语较长,因此可重点将这部分转换成单独表达的短句。首先提取主干句:这种“土味”的综艺的形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将“中包含着‘美味’”加上主语,改为“其中包含着‘美味’”;“连接了旧时记忆却又充满着新鲜感的当代乡村生活”是两具并列的动宾短语句,可以直接用;将“经由呈现在屏幕上的综艺的形式”加上表判断的谓语“是”,改为“是经由呈现在屏幕上的综艺的形式”。
22. 时代青少年,走进新农村,感受新风貌,品味乡村生活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写宣传词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突出所推介的活动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并且题目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因此本条宣传词的撰写,应包括以下几点:
①目标受众。根据“引领青少年了解新农村特点、体验新农村生活”可知,所以在宣传词中应明确受众“青少年”。
②明确所推介活动特点:通过活动能让当代的青少年能够了解当代新农村的特点,从对新农村生活的体验中感触到新农村生活中的美好。
③任务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23.
审题:
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这则材料分两层:第一层从医学的角度阐释了疼痛感的特点和意义,疼痛感是人体发出的预警,让我们关注身体健康,其中的关键词是“疼痛感”“非常重要”“警报”“非常可怕”等,从生活常识层面告诉我们,疼痛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招人喜欢,但却能警示人们关注身体健康,及时治疗疾病等,对人意义重大。第二层“无论是青春成长、艺术创作,还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都会有而且也需要有类似的‘疼痛感’”,告诉我们“疼痛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这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挖掘“疼痛感”的深层意义。运用拓展思维想象,社会生活中哪些东西会带给人疼痛感呢?大家可能会联想到困难、挫折、危险、灾难等等,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社会,应如何应对“疼痛”呢?联系当下,一些青年人动不动就选择“躺平”,惧怕走出舒适圈,如此下去,怎么拥抱希望?此题意在引导我们思考“疼痛的价值”。“疼痛感”对于人的身体有保护作用,我们不应排斥“疼痛感”。对于作品来说,能让观众恢复“疼痛感”,就会引起人们的警醒,反过来会找出导致我们“疼痛”的根源,并加以“疗治”,这样社会就会不断完善。因此“疼痛感”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大意义,带给我们希望。
写作时应以“疼痛感”为话题,可以按照如下思考展开。“疼痛感”的丧失值得警惕,因为它本身就具有“警报”作用,我们不能被“麻木感”囚禁。“疼痛感”的丧失也许是我们中的一些人陷入了某些的陷阱,只顾虚无的“快乐”,忽略了本身就无处不在的“疼痛”。于个人、社会、家国,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疼痛感”,不断从好的作品中汲取“希望”,疼而后知,居安思危,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立意:
1.没了“疼痛”,也就没了疗救的“希望”。
2.比疼痛更可怕的是麻木。
3.“疼痛”莫失,奋力前行。
清醒 大脑 模拟考试 睡眠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