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无法被教育出来,除非家里弥漫着爱
感恩无法被教育出来,除非家里弥漫着爱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爱。
父母注重爱的教育,才能引领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者 | Seven
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一对困惑不已的父母来咨询。
他们有个儿子叫小杰,上小学四年级。
这对父母特别注重儿子的学业成绩,因此给小杰报名参加了各种兴趣班和课程。
平常,小杰的业余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钢琴、画画、足球,甚至还参加了奥数、编程...
尽管小杰的成绩非常优秀,其他方面却乏善可陈。
他对热心帮助过他的同学漠不关心,在班上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他对老师的付出视而不见,哪怕老师为他讲题讲到口干舌燥,他也没有说过一声感谢;
哪怕在他生日,父母为他精心准备了一份大礼时,也只是皱着眉头说:“这个颜色我不喜欢,我不要。”
为此,小杰的父母特别苦恼:
明明自己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养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小杰这样的孩子,真的不在少数。
他们明明成绩优异,却异常冷漠,不懂共情,不懂爱,也不懂感恩。
想起之前看到一位博主分享的自己真实成长经历:
小时候,她的父母之间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而争斗不休,还动不动把怒火转移到她身上。
不仅如此,父母还特别专制,不许她把自己的房间门关上,也不许她和朋友出去逛街。
一旦她成绩下降,就是一顿指责:“我和你爸累死累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对得起谁?”
后来她大学考到了一个千里之外的城市,毕业之后便在当地工作定居,平常几乎不与父母联系,几年也不回家看父母一次。
她的妈妈特别委屈:“为了你我恨不得倾尽所有,可到头来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她眼里,是父母在她幼小的童年时期,亲手埋下了冷漠疏离的种子。
著名作家王朔曾在《致女儿书》里写道:
我不记得我爱过我的父母;
小的时候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就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
再后来,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是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
在他很小的时候,最需要父母陪伴和爱的时候,他的父母把他送进幼儿园,几乎缺席了他整个童年。
平常父母工作非常忙,尤其是母亲,整日在医院里忙活,对他不闻不问。
初二的时候,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王朔故意逃课,等来的却是妈妈的一巴掌:
“小小年纪不学好,你怎么敢逃课。”
毕业后,他辞职写作,更没有得到父母的一丝理解和尊重,还被指责“你真是太任性了!”
从小到大,他只感到无尽的痛苦与压抑,从未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也因此,他与父母的关系格外冷漠,长大后只想远离这个家庭。
如果孩子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每天家里都充斥着争吵指责,充满冷漠与控制,孩子的内心只会在黑暗中不断被吞噬、变冷、变硬。
他怎么会变得富足温暖,又怎么能学会感恩?
作家林清玄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看见爸爸满头大汗从外地回来,手里提着一个用草绳绑着的全新的铁锅。
他一面走,一面召集大家:“快来吃肉羹,这是爸爸吃过的最好吃的肉羹。”
原来,爸爸发现那家肉羹非常美味,他很想让家人尝尝,他说:
“但愿我的妻儿也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肉羹呀!”
在那个时代,外带饭菜是件很困难的事,爸爸专门买了一个铁锅,并向店家要了一条草绳,买了满满一锅肉羹,用草绳绑好,一路颠簸,千辛万苦才把肉羹带回家。
一家人围坐一起,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那长途跋涉、饱含着爱的肉羹。内心满满的幸福。
林清玄不禁感叹道:
“我的父母都是善于表达爱的人,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作为感情的表达。”
在父母丰盈的爱的滋养下,他长成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幼年时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从未埋怨过父母,反而时常感激父母的辛苦付出与馈赠;
长大之后,哪怕离家千里,每次想到父母,心里总有汹涌热潮在滚动。
孩子永远无法学会感恩,除非他的周围弥漫着爱。
因为感恩从来不是父母教导,或者简单的教育能生成的,而是孩子得到过爱,得到滋养,发自内心产生出来的一种情感。
一个感受不到爱的人,也不可能会发自内心地感恩。
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从小就是一个特别会照顾人、体贴人的孩子。
杨绛曾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写道: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即使工作再忙,钱瑗总会赶回家,为睡眠浅的妈妈缝制睡衣,为爱吃糖的爸爸剥好糖纸。
在父亲出差离家时,因为知道妈妈怕摸猫屎,她就一个人在雪地里,用娇嫩的手指把白雪覆盖下的猫屎抠除干净。
十岁时,钱瑗首次回到钱家老宅。
其他孩子都在院子里玩耍,唯独钱瑗贴心地陪伴在祖父身边,一会帮祖父掖掖被子,一会又在一旁乖巧地看书。
钱瑗之所以如此贴心、懂得感恩,其实正是源于从小父母爱的滋养。
刚出生时,有人嫌她不漂亮,可父亲钱钟书却像捧个宝贝似的,逢人炫耀:“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长大后,钱瑗身体一直虚弱,家中不少长辈亲戚劝告钱杨夫妇:“趁着年轻,再生一个。”
可钱钟书却坚决不肯,还对妻子认真地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说不定比阿瑗好,我们就会更喜欢那个孩子了,又怎么对得起阿瑗呢?”
他只要有空,就陪女儿玩各种稀奇古怪的游戏,用墨笔在女儿钱瑗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了她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而且,在钱瑗的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吵过架,一直相敬如宾,恩爱如初。
她曾感慨地说:
“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每一个懂得爱与感恩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这会在他的内心世界打下明亮的底色,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也更愿意把爱分享给周围的人。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内心才会温暖如春,萌生出一颗颗感恩的种子。
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我现在带着母亲一起生活,只要孩子在场,我都会喂母亲吃饭,给她洗脚,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感恩父母是最重要的事情。”
比起感恩教育,中国最缺的其实是爱的教育。
父母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爱与感恩。
郭德纲曾表示,自己特别尊敬父亲,每当提起父亲,他都会特别自豪。
父亲80岁大寿时,他还专门发了微博为他庆祝。
在父亲的感染下,郭麒麟成了娱乐圈出名的孝子。
他总是时时刻刻念着父亲的好,出门不忘给父亲捎礼物。
他会心疼父亲的辛苦,主动给他捶背。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会爱人、为别人主动付出的。
想让孩子学会感恩,不仅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更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就像开头那对父母,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点下,决心改变自己。
他们减少了小杰的课外兴趣班,不再一味督促他学习,而是给他更多的陪伴,一起去爬山、去郊游、去逛街看电影。
每到节假日,一家人总会为彼此制作手工礼物,以此来表达感激之情。
平常周末,小杰的父母也总会买了一堆菜和水果,带着他去看望爷爷奶奶,陪着他们一起聊天,为他们捶背按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杰开始慢慢地改变,不再总是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
他开始感受到别人的好意,并学会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感谢。
有天晚上,小杰觉得爸爸炒的辣酱特别好吃,便决定要带到学校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天放学,小杰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把辣酱分给同学的经过,笑容格外灿烂。
小杰的妈妈说,看着儿子的笑脸,心里特别感动,能真真切切地从他发自内心的笑容里感受到他的快乐。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爱。
在爱的氛围里浸泡的孩子,自然懂得爱他人,感恩他人的付出。
有句话说得好:徜徉在花香里的人,便会觉得风是温柔的;沐浴在阳光里的人,便会觉得天空是温暖的。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才能自信、温柔,就算前方荆棘遍布、山海阻路,也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才能懂得感恩,因感恩而知足,因知足而快乐,因快乐而幸福。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在爱里,向阳而生。
冷漠 小时候 钱瑗 教育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