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三审六原则
三审:审时空、抓关键、分析选项
六原则:化简原则、全面原则、主体一致原则、最近原则、过程反映趋势原则、绝对性原则
新高考下的选择题主要特点就是提供一段历史新材料,其呈现主要有四种方式——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和图文混合型,从选材内容上看是“小切口”,即反映的是某一段历史的一个片段,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情境(学术、学习、生活和社会情境),以此来考查学生头脑中储藏的必备知识和思维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能力)。基于此,我认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传统方法全部失灵,很容易掉进命题者设计的陷阱——貌似合理的推理、武断的结论、混淆视听的张冠李戴及正确的无关本题的观点史实和评论。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一道选择,如何下手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准确拿下选择题?有没有有没有规律可循?有没有科学的方法思路?答案是肯定的。
“三审”之一:
审时空
1、时间
显性呈现:如1919年5月4日;1949年10月1日
隐性呈现: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如春秋战国时期、国民大革命时期,新中国过渡时期等
“三审”之二:
抓关键
2、关键词
(1)中心词:即关键词、 主体或重心。
A、关键的词语往往用一些重要的提示性词语来暗示,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假如等。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这样我们才能将题干材料的意思弄清楚。
B、题干材料所给句子的主体就是关键性的词语,正确选项的主体肯定与题干材料所给主体是一致的。
C、题干材料呈现的重要提示性史实也是关键性的词语,我们关注这些提示性词语,有助于我们和基础知识链接,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与题干材料关联的史实,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2)题干语气: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
解读题干材料时,分析题干材料中包含的语气,题干材料的意思很快就会弄清楚,做出正确选择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E、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常用的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还(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F、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条件部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主要有,“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则)”、“无论(不管、任凭)”、“无论……都”、“不管…也(总是)”、“不论……都”、“否则”等。
(3)标点符号:分号、括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有时还要注意省略号。
经过对大量高考试题研究后,发现重要的标点符号主要有分号、括号和特定的双引号,个别情况下的省略号也要给予重点关注
A、分号或省略号:如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两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件事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要用分号或省略号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遇到分号或省略号时,这就提醒我们,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全面原则。
B、括号,往往后边缀的往往是某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某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个词语的注释(这个词语对解决本题有重要作用,括号的作用是暗示强调的意思)等。
C、双引号,这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没什么特殊含义。但是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是解答时务必高度关注加双引号的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析解读;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们一般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党时,说“左”的错误,左字是要加双引号的,就做的本来意思来说是好的,但是加了双引号之后,其历史意义是表示否定之意。
“三审”之三:
分析选项
3、分析选项:
判定选项正误的六种基本方式:基础知识、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意思、基本原则和基本常识。
(1)基础知识错误:
我们发现高考选择题选项的设置遵循着一个基本原则:四个选项都是围绕题干材料设置的,错误选项并不因为是错误的,命题人就随便捏造错误的选项,错误选项必须是和题干材料密切相关,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包含着以下四种错误思维活动——①逻辑思维错误混乱;②混淆视听的史实;③错误的历史解释;④不符合唯物史观等。因此,同学们做选择题时,要重视对错误选项的研究,甚至可以搞个错题本,把典型的错误思维活动、识记不准确或不符合历史解释造成的错误分门别类汇总,不时翻着看看,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2)政治原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
(3)逻辑推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题干材料主体部分本身包含逻辑关系,对应的正确选项就必须是包含符合题干材料逻辑关系的选项。那些不包含或不符合题干材料蕴含的逻辑关系的选项就是错误项。第二种是题干材料本身并没有呈现逻辑关系的信息,但是但是,和题干材料能构成符合逻辑推理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这种情况往往比较常见。
(4)题干意思:
弄清楚题干意思的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利用题干意思判定选项正误,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弄清楚题干意思,因为这是判定选项正误的主要依据。带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题干意思去看选项,距离题干意思最接近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其次,凡是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基本上都是错的。以致许多教辅资料在解析试题时,经常用“不符合题意”来说明,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理由判定选项正误时,前提是必须依据清楚明白的题干意思。第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思路来判定选项正误,以提高正确率。
(5)基本常识:
利用历史常识来判断。选项中但凡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基本都是错误项。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不符合逻辑推理;二是不符合基本政治原理;三是违背基本常识,比如说法太绝对。由于利用逻辑推理和政治原理判定选项正误我在前边都讲过,这里我们重点讲解利用基本常识判定选项正误的情况。
“六原则”之一:
化简原则
结合前边讲的解读题干要注意时空、关键词等要素,标出题干材料的时间、主体、重心、关联词等关键词,运用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政治原理,将题干化简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
“六原则”之二:
全面原则
全面原则是指题干材料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注意:
(1)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具体来说就是,题干材料中间如果有分号、句号或省略号,就要引起注意了。一般来说,有一个或两个分号、句号或省略号,就意味着题干材料包含着两层或三层意思,但这里两层或三层意思必须是并列关系时,才能考虑运用全面原则。
(2)注意分层标志性标点符号是否有转折性词语。如果分号、句号或省略号的紧后边有转折性的词语如“而”、“但”等字,此时的根据标点符号初步断定的并列关系,就必须要服从于转折关系,全面原则就不适用了,而应考虑重心一致原则。
(3)全面原则主要是基于对题干意思全面的准确把握后对选项的判定。正确选项必须包含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所有意思,缺一不可,否则就是错误项。
“六原则”之三:
主体一致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主体即题干的主体,亦称主语或重心,该原则指的是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因此,同学们分析题干时,务必抓住题干的主体、重心或主语,根据这个主体、重心或主语去分析选项,一定会避开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做题的正确率。再具体运用主体一致原则时,如果能结合化简原则则更好,通过化简原则知道了题干材料讲的主体是什么,做出正确选择就容易多了。
“六原则”之四:
最近原则
最近原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以时间为突破口(时间最近);二是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目的最近);三是考查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1)以时间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时间最近) 。陌生的材料,陌生的时间,陌生的事件,创新的情境,怎么解决呢?只要以题干中的陌生“时间”为切入点,联系与之最近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其置于一个熟知的大历史视域下
(2)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目的最近)“根本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与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如专制社会的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往往就是为了维护、巩固其专制统治。根本原因,通常用于描述因果链之中最深层次的原因,指的是导致某种结局或后果诸多原因里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如考查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考查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考查社会意识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考虑。
(3)考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纵观历史,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国家性质、国家利益、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根源等,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因此考查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时,我们主要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也可以根据国家性质、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根源等角度考虑。
“六原则”之五:
过程反映趋势原则
过程反映趋势原则:高考历史命题者往往给我们提供的是某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让广大考生通过对这个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解读,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最终达到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广大青年学子的历史人文素养。基于这样的研究认识,我们总结出了过程反应趋势的解题原则。新高考选择题题干叙述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节点的发展情况,往往反映的该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性趋势。因此,能反映该历史事件发展规律性趋势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否则为错误项,或者说不含有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为错误项。
“六原则”之六:
绝对性原则
绝对原则:选择题题干材料往往也就几十个字,提到的史实非常有限,要得出一个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显得很粗暴很武断。因此这类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第一时间排除。经过对大量历史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包含着如下词语:
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等;
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等;
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开始、尚未、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皆、均、最、都、消除了、摒弃了等。
解决方法
1.掌握历史史实(记)
2.掌握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学)
3.精品题目,多练精评,提高训练效率(做)
原则 方法 三审 词语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