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课,应该怎么上?

应试教育 2024-04-27 20:00:17 45

原标题:再谈:课,应该怎么上?

来源:老王聊教研 原创:安江

这世界上有太多的能人,你以为的极限,弄不好只是别人的起点。

——韩寒

每一次走进课堂,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在我的印象中,关于如何上课的话题不止一次谈过。课,到底怎么上?也许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但未必就是准确或者最佳答案。犹如我的看法或建议也是一样,只言片语,仅供参考。

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教有定则,贵在得法。正因如此,课堂才是一个生成与预设交相演绎的奇妙场所。前几天,连续听课多节,值得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另一方面,教学中的有些环节或细节稍加修饰与打磨,课堂也许会更加饱满与有效。

于高一年级而言,基于教学实际,这学期生源相对较好的学校已确定选科,课时也相应调整或增加。那么,高一选修班的新授课应该怎么上,才有别于合格性学测的课堂?对此,我的建议是:

第一,目标呈现。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应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呈现在屏幕上。目标也许你知道,但学生不一定清楚。倘若直接将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照搬过来,不仅笼统抽象,而且不易于操作落地。建议教师将课标内容进行分解,越具体越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同时兼顾基础主干知识,以及学科基本技能的表达与准确定位。

第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可围绕相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相关内容与素材,精心设计3-5个有逻辑梯度与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先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然后提问若干位学生,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及时点拨纠正,有些观点能明晰的必须明晰,该商榷的还是要商榷,可以暂缓下结论。

第三,思维激活。在我看来,解决不了问题,也许是暂时的问题,但发现不了问题,一定是最大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若干个有思维含量与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与回答的冲动。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一个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逐一破解或提供解决的思路,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思维品质显著提升。

第四,教学小结。这一节课究竟讲了哪些内容,其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忽略等。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有必要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交代与强调。此时教学小结便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教师在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梳理的基础上,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结构框架、脉络体系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

就目前高考题型而言,不少学科都有主观题或非选择题这一题型。此类题型如何解答?每门学科都会有一些基本或常见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而高考时间有限,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让考生穷尽每一种解题策略与技巧,实际上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大道至简、删繁就简、一简再简,要将那些最常见最管用的策略技巧教给学生。而不是人为将其变得复杂与繁琐。这里以历史学科为例,就主观题如何讲解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第一,看设问,读材料,圈关键词。我们在拿到题目之后,要先看设问,这道题一共有几问,命题人是怎么问的,主要想考查什么。等心中有个大致印象之后,再看材料。实践证明,带着问题看材料,比盲目浏览的目标性与实效性要强得多。在一边看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你认为可能是答案要点的关键词语圈出来,标注记号。这样可以避免重复阅读,节省宝贵时间。

第二,看标点,分层次,提炼角度。每段材料中的标点符号,犹如汽车的灯光,虽然无声,但很重要。一般而言,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凡是省略号后面的第一句话肯定重要,必须圈出来。不难理解,如果不重要,这句话还可以省略,无须保留。另外,要注意材料中的分号、逗号、问号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或提示语。把每段材料的层次大致分清了,就可以适当提炼出哪几个角度或维度。

第三,看分值,拟要点,组织答案。在明确设问以及大致内容之后,接下来可以考虑如何作答了。此时每一问后面的分值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暗示或信号。我们可以揣摩一下命题人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分数。比如2分,可能就只要回答一个点或两个点,不太可能三个点,依此类推。再根据设问,在脑海中或草稿纸上初步拟定大概有几个答案要点,以确保答题方向不会偏,做到心中有数。

第四,看空间,写序号,条理清晰。答题犹如着装,必须清清爽爽,字体俊美当然更好。无论如何,必须给人清新明朗、干净利落的印象。因此,作答时心中要有一个简单的布局,要将你认为最重要、最有可能是答案的内容,写在答题空间最前面或左边。同时要根据分值,写清序号,切忌一大段、无条理。殊不知,正式阅卷时间与速度都有规定,阅卷老师不可能逐字逐句帮你从头看到尾。此时卷面整洁、条理清晰非常重要,印象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上下浮动。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把每一节复习课上好、上出味道,学生喜欢听,不是一件容易事。那么,高三二轮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我的建议是:

第一,主题鲜明。每门课的课时有限,需要复习的内容很多。这一节课准备复习什么,教师课前必须反复斟酌与筛选。也就是说复习的主题必须鲜明,大单元也好,小切口也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要能概括体现与代表某一阶段或时期的重点内容或特征。切忌想到哪讲到哪,讲多少是多少,抓不住重点。那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第二,主干梳理。课堂教学切忌走极端、一边倒,要么从头讲到尾,不厌其烦,要么堂堂训练,甚至只练不讲。正确的做法是该讲的要讲,该练的也必须练。就复习课而言,它有别于新授课,无需面面俱到,没必要再在一些琐碎的知识点上纠结反复,每一节课应该在主干知识梳理、理清框架结构体系上多做文章,而且越简洁明了越好。

第三,重点解读。教师在课堂上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主干知识梳理之后,还应结合近几年考试情况,对那些常考易错、疑点盲点等内容,进行重点解读与强调,比如前几年从哪几个角度命题,今年还有可能从什么角度来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既要做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相关主干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

第四,总结提升。熟能生巧。复习课少不了必要的训练,每一节课教师应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一些常考易错的内容,课前精心筛选若干道相近或相反的练习题,进行当堂限时变式训练,既要保证解答准确率,还要提高做题的速度。同时要及时讲评,尤其对相关内容以及解题思路技巧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教会学生善于变通与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除了新授课、复习课,还有一种课型就是讲评课,其中试卷讲评课相对比较常见。这方面具体实践与案例也比较多。其实,练习讲评课也很重要,但似乎未引起重视。对此,我的建议是:

第一,筛选。要想练习讲评课效果好,教师事先必须逐题批改与数据统计。否则,凭感觉、想到然进行讲评,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看不到问题所在。那样只会浪费时间。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批阅情况,挑选那些错误率高的题目,让那些错得多的学生来回答,了解出错原因,帮助他们寻求解决对策,而不是从头讲到尾,主次不分。

第二,变式。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网络或组卷系统筛选若干道有代表或典型性的题目,这些题目可以相似,也可以相反。然后借助多媒体呈现,也可以事先印成讲义,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当堂提问、批改与反馈,教师及时讲评,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理解以及答题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矫正与指导。

第三,复盘。就练习中那些错误率高的题目,除去题目本身的因素之外,对其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或概念,要进行重新复盘与回顾。该讲解的讲解,该记忆的记忆。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其他老师的讲解视频,或者自己的讲解视频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反复观看,直至理解掌握,学会运用为止。

第四,总结。每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讲解的内容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总结与提炼。有人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无论哪一种课型,不管哪一节课,都应该在对相关教学内容讲解剖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那些带有普适与共性的内容、技巧、思路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诚然,课到底怎么上?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看来,课堂教学应在“理”字上多做文章。其实,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课,若仔细观察,都有一些共性的内容,那就是少不了知识梳理、思维条理、讲解在理、普适道理、学生明理,而不是停留于课上完了、任务结束了,至于实际效果如何,也就无暇顾及。

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出特色、上成精品,绝非易事。这需要长期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完善。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努力的目标。总之,课应该怎样才能上好?困惑在课堂,答案也在课堂。

教学 时间 材料 课堂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