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弟到福布斯榜单上的青年才俊,不内耗的教育秘诀是什么?

应试教育 2024-04-25 09:00:14 35

原标题:从农家子弟到福布斯榜单上的青年才俊,不内耗的教育秘诀是什么?

看点 在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为了子女成长,究竟有没有必要投入大规模的财力和物力?如果有所迷惑的话,不妨来看下何江的成长故事。从湖南农村小伙,到第一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发言的中国人,再到如今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的成长堪称奇迹,但何江却认为,自己的成功更多是来自父母更好的教育理念,而这才是真正有价值、有力量的教育。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焦虑和内耗在家长群体中蔓延。

网上“牛娃”遍地,名校招生标准越来越高,孩子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家庭教育进入“拼爹”时代,资源竞争也越来越内卷。

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孩子都要着急。他们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也极其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

“超前学”成了很多父母心照不宣的共识:想要不输在起跑线,孩子上幼儿园时便开始学习小学知识,上小学学初中知识……报补习班、兴趣班,只要孩子有时间,父母都会挤破头带着孩子报名,一路抢跑,一路领先。

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居高不下。

育娲人口研究智库2022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

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为48.5万元;

孩子自出生起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平均养育成本为62.7万元。养育成本最高的上海,家庭平均花费高达102.6万元。

这些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其中辅导班是教育支出的重头戏,绝大多数家长甚至愿意支付超出消费能力的学费。

与之对应的,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8931元。

尽管总收入比过去增长了,可房价、物价的飞速增长抵消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多数家庭即使“月入一万”,仍会感到“只能生存没法生活”。“生得起,养不起”成了很多家庭的心头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投资。

“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无论在哪一个年代,仍在上演。在这个充满焦虑的大环境下,怎样教育孩子,才能实现最佳的回报?为了子女成长,究竟有没有必要投入大规模的财力和物力?怎样打造好的家庭教育,助力孩子的每一个梦想?

回答这些问题前,我想分享我的成长经历。

我的成长经历

我是1988年的,出生在湖南农村,家庭条件特别普通。小时候,三餐有肉是个奢侈的梦想,每年都眼巴巴地等着过年能多吃点荤腥。因为家境清贫,我从小就跟着父母下地种田,插秧、收割、除草等农活我都干过。

我的父母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我在乡下最普通的学校读完了小学、初中。那时山村小学条件窘迫,我就读的第一个小学,土坯房子因年久失修,一半的房子曾在一场大雨中倒塌,我不得不翻山越岭,转学邻村的小学。

因为家境拮据,我用完的作业本,经常会用橡皮擦了再写,直到纸张破洞才会扔掉。在那样一个资源稀缺的山村里,补习班、兴趣班,都是闻所未闻的。

2005年我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大学四年,我保持全院第一,并获得“郭沫若奖”。我所学的专业是生物科技,因为对专业的热爱,我选择在大学毕业后申请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2009年,我被哈佛大学录取,进行硕博连读。2016年,我博士毕业,并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那一年,我成了首位在哈佛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人。

哈佛毕业后,我申请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职位,并加入了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发明家院、医学院四院院士Sangeeta Bhatia(桑吉塔•巴蒂亚)的实验室进行研究。

我负责人造肝脏以及癌症早期检测的研究。因研究成果,我曾获得美国《福布斯》杂志“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荣誉,也被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研究所评选为阿斯彭思想节聚焦健康学者,并获得美国生物科技新星奖(STAT Wunderkind),在各大国际论坛演讲。

2019年,为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我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生物科技公司Vizgen,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基因组学研究工具。不到三年,我的公司完成总金额达1.32亿美金的多轮融资,并在全球推出第一款单细胞空间基因组学仪器,产品销售进入欧美、亚太、中东的十多个国家。

引以为豪的是,公司的平台技术被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评为年度突破性技术,公司也多次被评为全球十大空间生物学公司之一,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

从农村到哈佛,再到福布斯,每一步都是一个跨越。可能很多人在听到我的成长之路后,都会好奇,我究竟是如何逆袭突围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有为我的教育进行严密的规划吗?我成功的背后有什么教育秘诀吗?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

“起跑线”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也不必为此产生教育内耗。

即使家庭条件与资源都是短板, 只要用对了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人生翻盘。

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我突围的背后,离不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倾注的心血。

他们精心培养我的生活、学习习惯,底层思维能力,人生观以及个人综合素养,影响了我的成长历程

这些观念一直支持着我走到了今天,并让我朝着更远的未来迈进。换言之,利用最佳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每个家庭都可以以小博大,拒绝内耗,为孩子打造最经济、高回报的家庭教育。

可能有人会说,我的成功只是个例。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除了培养出我之外,还培养出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弟弟。

我不是独生子女,弟弟比我小两岁,是个90后。弟弟和我一样,就读的是相同的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后,弟弟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大学毕业后,弟弟攻读了电子通信工程类研究生,之后便加入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头公司,而今超越许多同龄人成了研发部门团队负责人,并在上海安居了。

一个农村家庭,在没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培养出两个高学历的研究生,在乡下是比较罕见的。倘若不是我父母的言传身教,我很难想象我们兄弟俩能走这么远。

关于我在乡下成长的故事,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期间,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教授指导,我将它们写成了一本非虚构文集《过往皆为力量》(出版时书名为《走出自己的天空》,2017年初版)。

这本书从我父母的故事出发,逐步延伸到我的亲人、我的村庄。中国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剧变,经济在腾飞,原有的乡土社会逐渐瓦解,飞速转向现代化进程。

我从农村进入城市,最后留学国外,见证了中国腾飞的过程,而我所经历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其承载的内涵远超过我个人成长经历的厚度。

它们并非一个人的故事,也非一个村庄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故事。通过记录这些故事,我试图还原那个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代,也希望它们以最鲜活的姿态,呈现出当年我和我的家庭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因此,《走出自己的天空》一书里,有关于织渔网的母亲,她坚韧且慈爱,有打鱼人父亲的坚强与含辛茹苦,有糟老头子——我的爷爷,他倔强又可爱,也有黑户口“沟伢子”——我的弟弟,他虽然调皮但却奋进。我笔下记录的每个人的故事,串联起来,就是我成长的画卷。

《走出自己的天空》于2017年初版,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其中关于织渔网的母亲的故事,甚至和文学大师莫言、季羡林、史铁生、严歌苓笔下的母亲篇章,都在央视《读书》栏目春节特别档中播出,这是我在写书时始料未及的。

然而,这本书以故事为主,并未直接回答我的家庭教育如何,我父母的教育理念如何,以及在教育内耗愈发严重的今天,我的父母究竟怎样做,才为我和弟弟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助力我们的发展。而这,也成了本书写作的缘由。

《走出自己的天空》出版后不久,我便走出了校园,进入职场。

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也给生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尤其当我的工作是在生物科技领域创业。如何赢得投资,如何制定商业策略,如何快速地迭代产品,如何管理团队,如何销售,如何布局全球市场等等,都成了我的日常生活。

这是我在学生时代不曾涉足的领域,对还远在农村的父母而言,这些创业日常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的工作强度变大,容错机会更少,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然而,有趣的是,我在学生时代习得的一些习惯和处事技巧,在我的创业过程中有了用武之地,它们能让我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同时多线程完成任务,合理处理团队分工合作,及时复盘工作。

创立的生物科技公司Vizgen,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推出高精尖产品销往全球,不到三年实现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营收,这在生物技术领域是非常亮眼的成绩,或多或少,也和团队的做事方式紧密相连。

我由此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过去,会在他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养成怎样的习惯,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未来。

于是,我更加感恩父母给我的教育,是他们的引导,让我在新的环境下总能快速适应,找对节奏,直面挑战。

一个人的成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除却运气,一个人的底层思维方式、做事习惯,以及处事方法,往往左右一个人的成与败。

然而,这一观点还未受到大多数家长的重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知识量的多少,对孩子未来的成功,可能占比更重。这也导致当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知识,课后补知识,生怕孩子落后,教育内卷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反观我的成长故事,因为资源匮乏,我在乡下并未有过多机会接触最好的教育资源,然而通过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我在后来的学习中迅速地追赶上来了,底层思维甚至让我实现了弯道超车。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理念和底层逻辑,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力,持久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教育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是什么?究竟哪些才是好的教育理念?

2021年,我的孩子出生,初为人父,我开始梳理我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理念,试图还原父母当年教育我的方式。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不同,然而我相信,父母当年对我的教育方式,以及他们秉持的教育理念,对我的孩子而言,同样也是适用的。这便成了本书写作的第二大缘由,即通过我的成长故事,梳理出教育的底层逻辑,指导我的孩子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我将从五个角度出发,展开我所受益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分享给在教育上不知所措或焦虑的父母。

我所受益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书的第一个部分,旨在解决现代家长的焦虑,剖析如何从改变教育底层逻辑开始,树立合理的教育理念。

我会从教育是什么开始,逐一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培养的几个关键能力,父母如何“管”孩子,父母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和兴趣,如何走出舒适区,向优秀的榜样学习。

这些话题是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石,只有梳理和明确了最核心的教育理念,父母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过程中。

第二部分,我将着重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模式。

家庭教育的执行离不开和谐的家庭关系,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参与与维护。父母有父母期望的亲子模式,孩子也有孩子渴望的家庭关系,在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做有松弛感的父母,学会放手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学会与孩子共情,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也是维系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密码。

于我个人而言,我的父母通过构建和维系良好的家庭关系,在我成长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是帮助我养成了乐观豁达的心态,让我碰到困难时,仍能坚持不懈;

二是帮助我塑造了自强自立的品质,每当我身处新的环境,我都能快速适应,并找到提升自我的途径。

这些心态和品质的塑造,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否则,太多的人会在逆境中自怨自艾,沉沦堕落。同时,这也离不开我父母良好的引导,让我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可以说,好的亲子关系建设和家庭教育理念,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石。基石摆正了,铺平了,房子才能建得越高越大。

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讲述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把成长的原动力还给孩子。

内驱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属于一个人成才的内功。只有内功修炼好了,基础打牢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才能快、准、狠。

在这部分,我将综合阐述如何培养孩子的底层逻辑思维,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如何做最好的决策,如何培养孩子辩证、批判和多维度的思考能力,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学,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同时,孩子也需要学会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转换率,提升和重塑记忆力,学会复盘思考,不断成长。

这些综合素养,是我逆境突围的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我成功走到今天的绝招。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传统意义上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我们是无法与家境优渥的同龄人来比资源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自我,以实现弯道超车。

这要求孩子能掌握一些核心底层思维,能迅速吸纳信息,转为己用。

本书的第四部分,着重讲述的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对比第三部分的综合素养,我愿将其归纳为一个孩子成才路上的外功。

比方如何合理拆分任务,如何高效管理时间,如何有效对抗拖延症,如何在信息时代学会迅速抓住知识重点,如何高效阅读,以及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功的修炼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直接挂钩的。同时,这也是很多家长常犯难的问题。在这一部分,我将分享我学习过程中所总结的学习心得、方法,帮助家长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解答孩子学习路上的疑难困惑。

最后一部分,我将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与社会技能。

学以致用,教育的目的不是将孩子培养成书呆子,而是能让孩子在走出校园后,在各行各业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和潜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职业技能、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自我包装能力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在自己的行业里是否走得长,走得远。

作为孩子监护人的父母,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提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并为孩子的未来搭建合适的桥梁,这会使得孩子在未来走得更快,更稳健。

2017年,我曾受湖南卫视邀请,作为首期嘉宾,录制了何炅主持的《儿行千里》栏目,这是一档大型的家风类节目,其主旨通过分享不同家庭的故事,挖掘背后的家风。

在节目里,何炅指出了当下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现在家长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不会教孩子”。有句话概括得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而好父母也都是学出来的”。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再迷茫,不再焦虑,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做最优化的家庭教育!

《不内耗的教育+过往皆为力量》

已上架外滩教育

扫描下图小程序

立即购买

注: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

成长 榜单 教育 公司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