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全程线上不入校! 这所“双一流”完成本轮审核评估

应试教育 2024-04-24 21:00:15 44

原标题:全国首家,全程线上不入校! 这所“双一流”完成本轮审核评估

武汉理工大学是湖北省第一所接受第一类审核评估的高校,也是教育部实施“全程线上不入校”审核评估试点且全国首家完成的院校。

1月15日,武汉理工大学举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评估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院士代表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是全国首家“全程线上不入校”审核评估试点高校,各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的认可。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局长、时任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范唯在交流会上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数智化治理体系的“无感式”评估模式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形成了示范效应。

近日,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别邀请了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肖静,请肖院长分享了学校参与此轮审核评估的工作经验。

麦:应对本轮审核评估,学校是如何组织相关工作的?

肖静:在迎评筹备上,我校重抓这些方面: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评估工作;印发《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学校制定了详细的“作战图”,具体确定并安排各学院、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

(三)广泛动员,深入培训。学校组织召开了40多场动员大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各学院也积极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审核评估知识要点,确保准确理解和把握指标体系的要义。

(四)加强检查,注重实践。学校非常注重实践检验和专项检查。在学院自评自建工作中,本科生院共组织了58位专家分小组深入学院听课、座谈访谈、查阅试卷等,总共听课300多门,召开会议120多场,座谈访谈200多人次,查阅试卷3000多份,为自评报告撰写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促进了学院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麦:自评报告撰写是审核评估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学校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肖静:本轮审核评估提出了“1+3+3”的报告体系,“1”便是作为基础的自评报告,这是学校自评自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学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如武汉理工大学是一类参评院校,学校对标世界一流、行业领军、工科领先高校,以此出发选择常模和指标。

自评报告撰写过程中,学校主抓三点:

一是数据支撑,客观自评。我校在自评过程中全面核实核准学校数据,确保自评报告准确,客观。我们深入分析和对比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课程成绩等各类数据,从而找出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这些数据不仅为自评报告提供了量化支撑,也为精确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聚焦问题,凝练特色。学校对照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补弱增强,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特色和亮点,在本次自评报告中讲好理工大故事。

经过126年的发展,行业特色已然成为我校办学优势。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立足“三大行业”,学校逐渐形成了“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就业”四大特色,着力实现人才培养能力、师资建设水平等稳步提升。

图1 武汉理工大学“一个优势”“四个特色”“五个显著提升”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改进。在完成自评报告初稿后,我校广泛征求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增删修改,优化完善。我们还组织学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和质量文化建设,规范教学档案管理,为审核评估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严谨的自评和持续改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麦:“全程线上不入校”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势必提出更高要求,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何?

肖静:近年来,我校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不断塑造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去年,我校成功举办了2023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更受到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同志的充分肯定。这一系列举措为学校成为“全程线上不入校”评估试点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我们升级改造了校园网络、智慧教室、数据中台等基础设施,完全具备专家在线开展文案审阅、听课看课、校内外走访考察、深度访谈、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常规考察和评估工作的条件,为“全程线上不入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学校还构建了线上线下“双空间”学习场域,启动资源与数据双驱动的理工智课平台,已建设15000多个课程空间、45万多个课程资源,用户总数近65000人。这极大方便了评估专家查阅各类课程资源、教辅资料等,有力支撑了“全程线上不入校”评估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学校着力建设完成“数据+模型”双耦合数据中台,打造了智能体测中心、未来学习中心、图书漫游中心。我们还引入行业领先技术打造了7个沉浸式体验教学场景,涵盖数字化创新创业、光纤传感网络、船舶远程驾驶、智能汽车、人机协作、水泥数字工厂、汽车远程驾驶等方面。这些数字化教学场景充分保证了全程在线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本次学校线上评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考察更加方便、全面、深入,优化了考察方式,减轻了工作负担,增强了评估效能,证明了“全程线上不入校”的评估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麦:学校如何提升评估专家“线上评估”的体验感?在此过程中,学校如何充分展示本科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成效?

肖静:为方便评估专家采用“无感式”评估方式开展文案审阅工作,随时查阅我校本科教育教学的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学校专门建设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数据驾驶舱,便于专家一目了然审核我校本科工作全貌。

图2 武汉理工大学数据驾驶舱界面示例

驾驶舱涵盖学校概况、党的领导、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武汉理工大学特色案例等6个版块,涉及4个一级指标点、12个二级指标点、38个定性指标点、39个定量指标点,并能直观展现。点击相关版块和指标点,评估专家就能轻松查阅具体内容和支撑清单。

学校打造了带直录播功能的武汉理工大学理工智播平台、AI智能巡课系统,以充分满足专家的看课、听课、巡课需求。评估专家登录该平台后,可以随时进入正在进行的课程听课,还可以巡查往期各门课程的教学实录视频。

麦:评估专家特别肯定了学校教育数字化赋能“五新”计划,认可学校“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理工方案”。能否简要介绍下“五新”计划?另外,数字化赋能有哪些具体做法?

肖静:我校于2022年5月发布了“5·30”行动计划,致力打造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新生态。

“五新”计划起到了该行动计划的引领作用。“五新”指的是新标准、新动能、新模式、新体系、新文化。例如,新标准提出重构培养质量、学生能力、专业设置、专业质量和课程质量标准;新体系意味着面向数字时代的需求,学校重新打造人才培养、招生工作、就业促进等体系。

简言之,这一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数字化与教学、科研、治理等深度融合,重构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改进与完善。

图3 武汉理工大学“5·30”教育教学数字化行动计划

如前所述,数字化建设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也是重构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例如上文提到的数据驾驶舱,学校按照上下贯通、协同共享的原则,做到了校长、处长、院长“三层链接”,打通教学科研单位数据驱动全链条。依托“三层链接”数据驾驶舱,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重要决策会议实现了“系统呈现、数据说话”。

依托学校的数据中台和数据驾驶舱,学校持续推进数据融合、互联互通,与相关高校合力打造了校内、校外“双空间”育人场域,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打造了“无边界”课堂、定制班,深入推进新技术新应用的战略合作,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协同育人格局。

麦:学校与第三方评价机构合作了质量监测项目(包括在校生、应届生、师资和用人单位评价等),这些评价项目的数据对审核评估起到了哪些支撑作用,能否请您举例介绍?

肖静:质量监测项目是学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不同维度调研,能有效地帮助学校找出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短处。例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目的都在于衡量人才培养成效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毕业生是否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和潜力等。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不同角度得到的更为全面的数据和评价结果,对学校改进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同时,此轮审核评估非常重视以多维立体的全面视角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此次推行的“1+3+3”评价体系就是以《自评报告》为主体,配合3份过程性报告(《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和3份结果性报告(《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需要学校从学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不同层面,用数据展现教育教学成效。可以说,与第三方合作的调研项目对学校提供审核评估支撑材料有重要帮助。

数据 首家 教育部 特色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