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AI变革狂潮,国际学校如何玩转“魔力升级”?

应试教育 2024-04-24 11:00:03 40

原标题:身处AI变革狂潮,国际学校如何玩转“魔力升级”?

“藤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新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教育部正式启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四项行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大会在上海盛大开启。AI风潮横扫教育界,也让教学走进了未知的变革风暴中。在AI“神器”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面临着全新挑战。知识唾手可及的时代,学校、老师、学生如何唤醒内驱力?是否能够重新发现学习的价值?

01 卷成绩,拼升学,传统教育模式不再抗打?

随着美本RD放榜进入尾声,牛剑藤争夺“白热化”,国际学校新一轮offer大战仍在继续。而在被视为个性化成长的国际升学赛道,逐渐出现不同的声音。一边是英国升学如同“洋高考”,成绩卷上天际,一边是美本赛道的“六边形战士”怀才不遇,offer惨淡,无缘梦校。在“唯名校论”的风潮下,晒录取、晒面邀offer逐渐成为国际学校的“新常态”。

当国际学校在“卷成绩”中血拼时,其教育模式是否会遭遇质疑?如果仅将目标锚定为“升学”,是否导致更多学生丧失学习内驱力?

在Evidence-based Education联合创始人兼教育总监Stuart Kime博士看来,过度强调竞争与排名的国际化学校,本质上是在构建一种系统与标准,以“成功者”和“失败者”将学生划分阵营。在这套系统中,居于顶端的学生会认为自己足够好,无需前进;而处在末端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足够差,无需再坚持。因此,排名实际上是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双重限制,禁锢了他们向上奋进,挑战极限的空间。

▲图右为Evidence-based Education联合创始人兼教育总监Stuart Kime博士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进步的动力通常来自于外部因素,包括奖励、惩罚、社会期望、物质回报等,而非自发的求知欲、探索欲等“内驱力”。事实上,比起外部压力,学生更需要被积极因素驱动。对于老师而言,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一是给予学生自主感(Feelings of autonomy),即“我有选择”。当面对是非题时,学生会下意识地表示接受或抗拒,但当他们面对选择题时,通常会思考哪一个更好,更适合自己。回归到学校与课堂,选修课、选做题等就是类似的尝试,在可行的框架内赋予学生“有选择”的感觉,让他们充分投入自主学习。

二是让学生有赋能感(Competence)即“我有能力”。老师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动向与进度,给予学生反馈,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成果。当学生感知到自己的能力与进步时,他们会愿意更进一步。

三是使学生有连结感(Connection)即“我被关心”。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不应将学生界定为“数学学霸”或是“历史学渣”等标签,而应看到“人”的存在。教育也是一种“关系学”,好的教育基于共情与信任,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被看见”,“被在乎”,才能激发学习的活性。

02 “人机共存”的时代,教师如何不被沦为“多余人”?

YouTube作为视频网站,也是“网上大学”;ChatGPT不仅是聊天工具,更是生成、修改论文的“神器”;越来越多的学生用AI工具进行智能辅导和答疑,甚至学生还能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操作,模拟真实世界的条件和结果……教师的存在感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弱。在“人机共存”的时代,当AI和教师成为被比较的两者,人们究竟在质疑什么?如何定义教师角色?教师是否会被越发强大的生成式AI取代?

在惠灵顿(中国)小学学术总监Dean Clayden看来,教师是否会被技术替代的疑虑,其实早在全球大流行期间就已初见端倪。当时,在线学习、网上课堂、数码设备被大规模应用,已然在悄悄塑造学生新的学习习惯。许多教育从业者开始陷入深思:究竟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被需要?然而,疫情过后,从老师到学生再到家长却无不发现,社交联系、社区意识与实体的学习场所紧密相连,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图右二为惠灵顿(中国)小学学术总监Dean Clayden

而根据Stuart观察,在未来,教师依然被需要,但工作内容或将发生极大变化。随着互联网资源喷涌,信息获取门槛不断降低,AI能够及时提供反馈,并创建适合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的部分工作毫无疑问将被这些数字工作所接手。

在未来某个阶段,尽管教师仍需保持优秀的学科素养,但可能需要更多关注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确保合适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明智地使用AI,而非将其当作替代深度思考的捷径;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建立并维护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不断激励学生。

此外,由于学生无法具备与教师同样的专业素养和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他们仍需要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领导力以及如何明智使用AI工具等方面。优秀的教师会更加着重学习体验,确保学习的目标始终优先于工具的使用。

03 信息过载,学习外包,青少年深陷学业危机?

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师的角色定位深陷困境之时,学生的学业危机也正悄然袭来。近两年,全球教育高地频频关注学生的学业挑战。

根据2021年《自然》刊登的论文《使用全球学习数据衡量人力资本》,研究者们发现,即便教育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报告还预言,一直到2030年,对孩子学习状况的改善或收效甚微。

2022年,美国美国公布2022年度教育评估报告,抽样调研的结果显示,相较于2019年,美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出现了自1969年以来最大的降幅,没有一个州例外。

AI大潮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疫情“后遗症”也依然在蔓延。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通常会遭遇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另一方面,越来越普及的虚拟学习环境和AI工具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与依赖

对此,Stuart陷入深思。在他所长居的英国,网络无孔不入地挤压着青少年的生活,他们被电子设备“封印”,手机仿佛人体的延伸器官。人们似乎活在一个大型实验中,新技术不断诞生,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落伍于时代,但却来不及思考技术对社会的复杂影响。

因此,学校需要关注两件事。一是观察学生在使用不同工具时会发生什么,二是确保学生使用AI来支持学习,而非过于依赖。

以ChatGPT为例,学生可以便捷地使用它来完成作业,向老师交差。但真正的学习其实发生在深度思考之时,AI的便利性是否也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将思考和努力“外包”,是Stuart所反思的。

对此,Dean也认为,为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该明确将这些数字工具视为辅助工具,而非取代学习的捷径。与直接得到答案相比,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并具备足够的知识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是否为自己所需要更为重要。对于老师而言,只有自己掌握足够扎实的知识,才能辨别真伪,而非盲目,或偷懒地采纳AI 提供的建议,作出不利于教学和学生的糟糕决策。

结语

即便在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大潮下,学习进程中学习者的深度思考,以及师生间的灵魂共振,依然印证了学习的本质,更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所在。然而,真正的挑战与机遇在于,如何巧妙地与AI携手共舞,借其之力升华学习与教学模式,使之更加高效、个性化且富于启迪。

对此,惠灵顿(中国)热切期待在4月20日教育节的舞台上,与众多行业洞见者与实践先锋展开一场关乎智慧教育未来图景的深度对话与灵感碰撞,共同探寻AI赋能下教育的新大陆。作为教育节的嘉宾,Dean Clayden将探讨《积极心理学教练项目提升教师幸福感及抗挫力》,Stuart Kime博士将分享《关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每位老师都应该知道的三件事》。目前,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正在火热售票中,所剩席位有限,关注【顶思】公号,回复【惠灵顿教育节2024】报名参与!

作者 | Iris

图源 | 惠灵顿(中国)

offer 时代 狂潮 教育部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